李 婷《浪沙淘尽始成金 -—- 读朴实长篇小说》

2019-11-06   陕西文艺百家

浪沙淘尽始成金

-—- 读朴实长篇小说《我不欠你的》

李婷

从阅读开始,其实每个人都曾与文学结下了一定的“缘”,生活在当代,即便是一个不爱好文学的人,谁又能说自己不曾背过几首唐诗,不曾读过几篇文章?只不过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把它当作学习中必须经历的一个过程。而其后,文学之于生活,对于有的人来说,是点缀,是偶尔的耽于阅读,多数时候的远离。当然,我们也拥有众多的文学爱好者。但是,了解朴实(蒲力民)的人,会觉得他是真正地把文学,或者广义地说,是把与文学息息相关的艺术融入到生活中去的。

他常常会播放着古典音乐,在悠扬的二胡曲或琵琶声中,手捧着一杯清茶,对着电脑苦思冥想着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想象着一个个即将在他笔下描摹出的生活场景。他会和身边的人热切地讨论一些细节,也会不厌其烦地向名家、读者请教。他会让你觉得,文学,就是这样,在一个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位置。有时候我在想,他也许从来没有问过自己一个很多的文学爱好者都曾问过自己的问题:为什么写作呢?因为对于他来说,这个问题也许从来都不需要问,因为文学,或者更为广泛地说,艺术,早已如影随形地潜入他的生活中。也许,他就是真正地“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那个人。

因此,当我手中拿到他刚刚出版的18万字,散发着墨香的长篇小说《我不欠你的》的时候,我一点也不感到惊讶。虽然我知道这是在2017年出版《交通局长》之后,仅仅时隔不到两年,他又倾心创作的又一部长篇小说。也许,对于像他这样早已把文学看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作家来说,永不间断地写作、如蜜蜂采蜜般不断地酿造生活的美好才是人生的常态。

当然,这并不是说他所描写的都是生活的美好。因为生活从来都不是镜花水月般美好却空幻飘渺的。它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东西,虽有缺憾但却因为它反映了生活的真实面貌,因而更加地鲜活而生动。《我不欠你的》就是如此。

这部小说是作家朴实酝酿了多年的有关扶持弱小,但最终却并未收获感恩的故事,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事件的一个发人深省的故事。

改革开发初期,东盛县县委书记在农村调研时,汽车撞伤了贫困村的一位农民,从此,这个农民的儿子——一个与生俱来的盲童王冬牛与时任县委书记的秘书梁欣仁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善良,同时,也是由于是他们一起乘坐的汽车撞伤了盲童的父亲,使他的双腿落下残疾拄着棍子去深沟挑水滑倒后滚到沟底而亡,盲童因此成为孤儿……所以,在他心中又或多或少地对盲童怀着一些歉疚。于是,多年来,他给他钱物、为他介绍可以赖以糊口的工作,扶持他上学……然而这位盲童在梁欣仁慷慨无私的帮扶下长大,却因习惯了接受而忘记了感恩。最终,他让梁欣仁把钱打到他的卡上,而让梁欣仁一下子醒悟了过来,意识到自己的帮助在他那里已经变了味道……

最后王冬牛因贪图钱财而陷入被人讹诈的圈套,为了摆脱圈套,他又敲诈和他长期有暧昧关系、对他有恩的女顾客尤小雨。尤小雨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遂告发其强奸。小说从这起强奸案开始,法庭审理和以往的回忆两条线索同时展开。人物不是很多,但是个个形象鲜明。美丽、痴情、沉浸在对初恋的大白老师的记忆中,以致于把王冬牛当做大白老师而错爱的尤小雨;始乱终弃、花心无情的刘胖子;虽然是盲人,但才艺出众,积极学习按摩技术最后成为一名盲人按摩师,却因贪图美色与钱财而陷入困境的王冬牛;不学无术、好吃懒做,因不满父亲为了给他安排工作送给梁欣仁2万元又被梁欣仁转手送给王冬牛而敲诈王冬牛的富二代周满意等等人物。他们不完美,但他们一个个有血有肉,正如永远也达不到理想状态却让我们始终如此热爱的生活一样。

朴实的文字,文如其人,朴实却又不失韵味,平淡中透着几份清丽。看似随意道来,却又能于字里行间反映出作者浓厚的文学功底和广博的生活阅历与积淀,让读者回味无穷。如,他写手机“自从有了手机,他是二十四小时不离身,昼夜不敢关机,手机似乎成了他身上不可分割的某个器官。他很佩服发明手机的人,自从有了手机,就好像给自己拴上了一根无形的绳子,绳子的一另一端永远都攥在别人的手里,随时随地都会被牵动一下。”寥寥数语,把手机在现代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位置表达得淋漓尽致。农村里杀牛的场景,他是这样写的:“只见他熟练地用一尺长的宰牛刀,在牛皮和牛肉之间划拉。划拉几下,把刀子噙在嘴里,沾满牛血的刀刃朝下,然后双手抓住牛皮,上下抖动,继而又用刀子划拉几下,又抖动几下,这样反复几次,一张完整的牛皮就和牛体剥离了……”几个动作,捕捉于生活中的瞬间,屠夫娴熟的杀牛技巧和过程就这样鲜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小说中这样精彩的片段比比皆是,一读起来,就让人不忍释手。

朴实的小说,虽则从小人物入手,却能将人物命运融入社会化的大背景下,从而使整部小说呈现出普遍的意义。如故事开端于改革开放初期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其后发展乡镇企业、改革开放的大潮……最后的背景是摆脱贫困后蓬勃兴起的现代化农业建起的蔬菜基地,人物是当时包产到户时的村支书,如今虽已是垂暮老人,但却时刻关注着世事变化……让人物命运与时代背景紧密结合起来,每个人的命运都与时代的发展脉络息息相关,让读者从中品味时代变化对于不同人物命运的影响。

中华传统文化崇尚与人为善,特别是长期以来儒家思想更是把善作为人的基本品格追求。“择其善者而从之”是很久以来我们所推崇的道德准则,三字经的开头即是“人之初,性本善”。善,这本是人性中最为闪光的一面,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一味的善良和帮助使受助者从感恩到习惯,到最后认为理所当然,这是否可以说是一种人性的悲哀?小说中的主人公梁欣仁第一次帮助盲人王冬牛时,他还只是一个八岁的孩子,他把梁欣仁给他的五元钱“紧紧地攥在了手里,给梁欣仁深深鞠了一躬,说‘谢谢,我大说,我命里有贵人相助,你就是我的贵人,谢谢你’”。从这些描述中可以看出,当时还是孩子的王冬牛很看重那五元钱的帮助,对梁欣仁也是发自内心深怀感激的,感恩的态度也是十分诚恳的。而在梁欣仁一次次的帮助后,最后,他主动打电话给梁欣仁,主动的索取“要钱”,且说道:“你忙就不要亲自过来了,可以把钱打到我的银行卡上,你记一下我的卡号……”也正是因为这次的索取,让梁欣仁意识到自己的帮助在王冬牛眼里成了天经地义的事情。最后他深切地感叹道:“当一个人习惯了接受,就忘记了感恩……对那些馈赠依赖症患者,千万不能把自己的爱心装得太满,帮助人是情分,不帮助是本分,一切都不是理所当然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古人说的话,但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也还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在扶贫工作中讲求扶贫要先扶志,扶贫必扶志,其实也正是这个道理,只有让受帮助者自己自立自强起来。才是根本的帮扶之道。也同样,受助者要有一颗懂得感恩的心,要明白别人的帮助也从来不是凭空得来的,也是助人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换来的。只有这样,才能让中华民族“善”和乐于助人的传统永远流传下去而不至于变味。

一篇好的文章如同璞玉,需要不断的打磨、擦拭,如同在浪沙里淘金般,不断地去其粗粝,最后才能得到晶莹剔透的美玉。朴实为文也是如此,成稿后并不急于发表,而是在自己一遍遍反复凝练修改的基础上,多方征求意见,并就其中的细节和常识问题一遍遍征求相关专业人员意见,数次进行修改,最终使一句句文字焕发出珠圆玉润的温润光芒,唯愿,他的艺术之路愈走愈广阔。

作者简介:

李婷,陕西商州人。1992年开始文学创作,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百余篇发表于各类报刊杂志。2010年出版合著散文集《幸福的感觉淡淡的》。陕西省公路局《陕西公路》杂志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