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前不久,有个读者朋友在公众号后台给我们留言,大意如下:
“老师,你好。
前段时间宅家都发毛了,巴望着上班;
总算复工了,这还没几天,又感觉浑身无力,分分钟不想上班了。
问题在于,我发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自己永远都在做同样的事情,看不见任何成长~
工作多年,我一直像是在黑暗中摸索,也不知熬到何时才能看见光亮?......
老师,你说,我到底该怎么办才好呢?”
通过这些年我自己的亲身实践,包括经手的大量职业咨询案例,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
希望今天的文章,能给你带来不同的启发。
是什么让今天的你我倍感迷茫?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分工的发展,把工人的一生消磨在少数单纯的操作上,他们的智力不能发挥,因而变成最愚钝最无知的人......工人单调的无变化的工作,消毁了他们精神上的勇气,毁坏了他们的肉体上的活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更是引证了亚当·斯密的见解:“工场手工业把工人变成畸形物,它压抑了工人的多种多样的生产志趣和生产才能,人为地培植工人片面的技巧。”
马克思还引述亚当·斯密的观点说:“大多数人的智力,必然由他们的日常活动发起的。终身从事少数简单操作的人......没有机会运用自己的智力......他们的迟钝和无知就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放眼望去,何止工场的工人面临这种困境呢?
工业时代有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会将很多业务流程化、标准化:一来可以确保细分出很多岗位解决劳动者的就业问题;二来可以最大程度地保证“铁打的公司流水的员工”。
老板们不再需要雇佣有经验的昂贵劳动者,只要随便抓一个人来,按照流程培训一下即可上岗,这个规律至今仍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站在劳动者的角度来看,正是由于高度精细化的分工,使得很多人穷尽一生的努力,只能被禁锢在一个固定的岗位上,渐渐沦为一枚精致的“螺丝钉”:可替代性强、价值感低、被繁琐细致的工作内容牵制,每天光是上班就耗尽了所有的精力,长此以往,很难提起学习的欲望,更别谈提升自己的内在价值了。
因此,对于任何一个想要有所突破、不甘平庸的人来说,首先要去做的,就是勇于打破工业流程下的枷锁,并开始主动规划自己的人生。
如何打造核心竞争力?
古往今来,很多人都认为,一个人的价值取决于专业能力。
但事实上,如果我们再仔细分析,一个专业性的人才,很容易遭遇“深井迷局”。
什么是“深井迷局”?
从我这边的咨询案例来看,很多具备高专业度的人,由于常年只关注一个领域,TA所打磨的能力及知识结构越来越专业且精细化:像是一个挖井的人,最终挖到了足够深的井水,但问题在于,一旦整个行业发生了政策等层面不可抗拒的变动,越是井下的人,就越难以爬出井口。
咨询者李先生38岁,大学毕业后的他一直在一家公司工作,从一名技术人员做到了技术总监,但不幸的是,由于行业没落,他所在的公司项目越来越少,而他在这个领域积累的经验技术的专业性太强,很难迁移到其他行业,随着行业的衰落,难免面临着尴尬的处境。
未来,构建核心竞争力成为每个人的当务之急:它要求你先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深度,接下来积极拓展知识的宽度,同时要学会巧妙地规避繁琐简单的工作内容,如此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才可能出类拔萃,成为不可替代的复合型人才。
以李先生为例。
如果李先生之前就具有这样的意识,他完全可以从这几方面入手:
等等。
由这个目标反推起点,如果可以,建议一开始就选择具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的工作,最好每时每刻都能学到新的东西。
如果一味闷头钻研搞技术,两耳不闻窗外事:你会很容易陷入“深井迷局”,成为未来发展的重大障碍。
任何职业都有“天花板”,
我们必须学会“加杠杆”。
在职场发展中,个人的力量和能力终究有限,这就导致了我们做任何职业都会遭遇“职业天花板”,也就是到达一个水准之后,再往上突破非常难。
例如一名财务专业毕业的大学生,假设一开始就能进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里面积累了五六年也拿下了注会证,但因为种种原因升不上经理,常年无休加班加点,累死累活年薪二三十万就到顶了,再往前冲就要猝死。
因为职业价值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市场供需关系和工作难度决定的。
那么,该如何突破这个困境呢?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一句话:“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
这句话正是体现了杠杆原理。
在财务领域,我们经常会提到“财务杠杆”这个概念,简单说来,你可以理解为“适度举债具有放大资产的作用”。
同样地,如果你能运用“杠杆效应”,你的价值也会被得以放大,这种做法,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语描述,即“借势”。
对于个人而言,想要达到价值的迅速提升,必须学会“借势”(也叫“加杠杆”),例如:
职场中最常见的借势就是: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需要的时候可以将部分工作内容“外包”出去,通过培训新人或带领团队,达到提升自身价值的目的。
这就不难解释为何管理层的工资普遍比基层员工乃至技术员要高,道理就在这里:因为显然,管理者通过资源的整合和调配,借助下属的力量,给企业带来更大的价值。
努力只是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结合前文分析,你会发现即便起点相同、努力程度差不多的人,由于专业水平及累积的跨学科能力不同(见第二点的剖析)、销售底层能力不同(见第三点的分析)、意识理念层面的不同(见第四点的分析),最终导致境遇的千差万别。
如果一个人具备强大的销售底层能力,经过有意识地有步骤地打拼积累到了能力和财力,搭建了人脉关系,同时具备高情商擅长处理各种关系:这样的人就容易脱离打工的局限,开辟新的天地。
相反,有些人缺乏自我规划的意识,总是浑浑噩噩地开始,稀里糊涂地结束:瞧不起底层销售能力,专业能力欠缺,更没有积累到跨学科能力,只会闷头苦干,不会整合资源,更不懂借势,不擅长处理关系,多年后没有搭建起相应的人脉......
这样的人即便有一颗向往自由的心,却不得不向现实低头,终其一生被他人当做资源支配,从来不曾支配自己的人生:他们不得不去重复日复一日的枯燥与琐碎,随着年岁渐长,最终日渐僵化,毫无反抗之力。
“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出的眼光,它的根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