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房子承载着我们居住的需求,当手头宽裕时该买还是要买。但千万不要觉得现在不买就要买不起了,就要亏了,没有这回事。而且今年千万不要强上高杠杆,更不要去炒房。
其实本质还是房价永远涨那套逻辑,把房子的部分金融属性等同于全部。和美股股市连涨十年一样,你信了美股的一周四次跌停就是你最后的归宿。
首先,我们是承认房子具有一定的金融属性,所以具有资产的特征实属正常,但把它解读成股票,那就大错特错了。
他的文中起码有如下几点站不住脚:
- 把政府看成企业,目标要利润最大化
政府的宏观目标主要有如下几个:经济系统效率提升和总量增长,充分就业,控制贫富差距保持社会稳定,防止通货膨胀和紧缩等。目标很多,但就是没有一条要利润最大化,利润最大化是市场化的个体行为目标,但政府是市场化的个体吗?难道有多个政府在竞争,谁赚钱多谁就是合法政府?
这点站不住脚,那么结论就没有意义,薛定谔的结论,对与错与原因和逻辑无关,盈亏最后必然同源,源于错误的基础认知。
2. 政府需要土地提供财政,但这不等价于房价越高越好。
因为高地价是一把双刃剑。
你眼中政府的逻辑是:房价高—>地价高—>税收高—>政府美滋滋。
而真实的逻辑是:
房价高—>地价高—>企业和人才流失—>税收降低、城市衰败—>政府泪汪汪。
高地价必然会导致的企业和人才外流,最终又会降低政府的财政。
举一个现实中正在发生的例子,我在华为工作我非常了解这个过程:华为从深圳龙岗迁出到东莞。
为什么呢?看任总怎么说:“深圳房地产太多了,没有大块的工业用地了。大工业的发展,每一个公司都需要一定的空间发展。工业现代化最主要的,要有土地来换取工业的成长。现在土地越来越少,越来越贵,产业成长的可能空间就会越来越小。这些人要有住房,要有生活设施。生活设施太贵了,企业就承载不起;生产成本太高了,工业就发展不起来。”
华为从深圳迁往东莞后,走一个华为,人才带走了,跟着华为聚集的产业链也走了,对深圳来说是一大损失。
你看华为走了深圳笑了吗?
3. 限价土地财政依赖的一手房岂不是砸自己饭碗?
如果土地是政府的资产,要利润最大化。那么土地财政只依赖一手房,那么为何要限价、限购一手房交易?而不是完全限制二手房交易,让大家都去买一手房,从而去推高地价?
一手房房价70%大头是地价,被政府拿去。但二手房只有了了的百分之一的税才能被政府拿去,政府为了利润最大化,反而把自己的饭碗砸了,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4. 房产本身的金融属性已经高估
即使房地产是资产,那么这等价于现在就应该举债买入吗?
完全不是一回事。
如果要讨论房地产的金融属性,我们就好好讨论。而不是玄乎的说成全部是资产属性,给人一种不买就要亏了的错觉。
宏观大佬任泽平提到的房价:短期看金融,中期看土地,长期看人口。这才是基于真实的历史数据得出的逻辑,是我们应该去学习的,而不是被别人吓得火急火燎的又要去买房。
1. 短期看金融
看金融就看M2,其他都是虚的。M2怎么影响房价的,M2已经维持了几年的8. +,堪堪高于GDP和债务增量,短期金融角度,空。
2. 中期看土地
土地限制供给才是房多党真正应该抱住的核心支撑逻辑,然而现实也在无情打脸。
城市土地很多,而且在放开供应,中期土地角度,空。
有人说我过度解读,那是你对供给侧改革是什么没概念。
土地供给增加支撑事实一,即使是土地总体规划外的农用地权限也已经下放。
土地供给增加支撑事实二,以前的老的限制供给强的土地年度管理办法已经废除,新的还没出出台,但国务院政令比土地管理法跑的还快,可见供给侧改革的速率和强力。
土地供给增加支撑事实三,审批速率的提升本身就意味着供给的提升,如果想要地就能有而不是排队审批,这不能缓解紧张情绪吗?况且数量上本身就有增量。
3. 长期看人口
二胎生育率低:二胎生育率很低,相信很多人都知道,才1.+,自然增长率都达不到,人口只会越来越少。
老龄化:很严重,现在出门坐公交地铁,一大推老年人。老年人对房子的需求降低以及去世,导致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城市化:这个也是房多党常用的一个理由,但却切切实实的是个伪逻辑。说中国城市化率60%,而发达国家80%,所以中国还有20%的空间,将会有几亿人进城。
大错特错。
第一个事实,他们说城市化才60%,但不会告诉你一二线城市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80%以上。以南京为例,城市化率83%。广大的城市化空间在于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而不是向一二线大城市。
第二个事实,城市化并不意味着农村人口迁往城市,增加需求。农村人口的自然消亡也是一种路径。日本的城市化有个跃迁,说的就是农村的留守老龄人口死亡,那么城市化自然提高了。中国农村能进城的年轻人基本都进城了,留守的中老年人是无法城市化的,知乎的上的农村人很少吗?身边农村是个什么景象看不到?有的已经破败荒废了。
第三个事实,农村人口城市化并不是中国发展的目标。农村人口进城,农村土地机械化生产是西方的很多国家的社会面貌,但这就是合理的道路吗?
西方面对这次疫情危机已经乱了,工业化、集中化生产的社会无法忍受一时半刻的停顿。工业化社会必然存在的经济危机一旦出现,就是几年甚至数十年的衰退萧条,人口大规模失业。把人口都赶去当工人,那么整个国家的系统就缺乏韧性。
而东亚国家特有的小农经济则具有更强的韧性,小农经济下的土地不仅提供粮食,也提供大量就业,也提供大量需求。所以,中国会有城乡两条腿走路的模式,而不是一条腿。中国农村在历史上多次为城市危机的解决提供了着陆的机会。
看到这一点的把市场下沉到农村的拼多多已经大赚特赚了,而这里竟然还有人做梦着把农村人口都赶到城市来买房,真当自己比国务院还聪明。
长期人口角度,空。
最后,总结说一下。有人看到这里以为我在唱空,其实并没有,我只是在扒开事实给你看。房子对我来说不算啥压力,所以我对涨跌无所谓。
房地产以前确实具有较强的金融属性,为城市发展提供了资金来源,但它的历史使命结束了,而且现实数据也处处给出了终结的迹象。视而不见,拒绝否认,最后只会被无情打脸。
疫情下企业债务承压,失业增多,拿好手里的那点辛苦钱不好吗?非要去博那个处处透露出高风险的微小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