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鸡公车到地铁——成都公共交通70年》一部专注公共交通发展专注问世

2020-01-07   天府早报

城市公共交通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出行方式,是最实在的民生工程,体现了城市生活品质和城市形象。每一个城市都有一部“公共交通进化史”。

近日,成都市专注公共交通事业发展的“热心人”,家住青羊区东坡街道花园社区的张建老师就出版了一部名为《从鸡公车到地铁——成都公共交通70年》的书。该书讲述了成都公共交通发展史,用最地道的成都话,从鸡公车讲到三轮车,再从三轮车讲到公交车,经过出租车直至地铁等等,让大家对新中国成立之后,成都的公共交通行业发展有了更新更深的认识。


成都城市公共交通行业通论性著作问世

不久前的成都首届天府书展上,一场别开生面的阅读活动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成都国际版权交易中心合作艺术家、被誉为成都交通“活地图”的张建老师,在成都时代出版社展馆内,为读者们带来了他的新书——《从鸡公车到地铁——成都公共交通70年》新书首发。

张建老师做过公交车驾驶员、车队管理人员、公交集团管理人员、出租车公司管理人员等个与公共交通息息相关的岗位。他以“身临其境”的感受和“当局者”的角色,撰写了这本特别的书,该书以其生动的笔触和深刻的内涵,讲述了成都的城市公共交通发展与变迁史,不仅现场受到格外瞩目,场外也是好评如潮,还有众多名家推荐。

《从鸡公车到地铁——成都公共交通70年》记录了成都公共交通的“进化历程”。该书讲述了从1949年到2019年成都公共交通发展变化,时间纵深70年,其城市人文和史料价值甚高,被学术专家评价为:中国第一本关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史的专著。

在新书发布现场,张建老师也给大家分享了他的创作心得。对于成都公共交通70年的发展,张建老师自豪地说:“这是一份民生工程的积累,不管放在哪个时期,都是成都老百姓最爱的出行方式。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今天,若无公共交通,每人都开小汽车,那就无路可走了,城市必将瘫痪,后果不可设想。现在成都公交+地铁的出行人数大概有1000万,多么大的体量啊,这是公共交通存在且不断发展的意义。”

随后进行的新书分享会上,特意赶到现场的读者李健和大家交流了他的感受:“张建老师用最地道的成都话讲书里的故事,从鸡公车、三轮车、第一辆无头公交车、第一辆奔驰出租车,第一位女驾驶员等等,图文并茂,每张照片都有一段故事。”李健认为,这本书撰写了新中国成立后成都公共交通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城市公共交通行业通论性著作。这本书以交通安全标示作为此书的封面“里应内合”,给人一种明快、庄重,黑白美感的线条。

西南交大教授罗霞也对这本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不忘初心,铭记历史,展望未来,实现梦想。”并且该书的序言也出自罗霞教授之手,序言中写道:目前成都市正在积极推进“三城三都”建设,打造美丽宜居的“公园城市”,而公共交通作为一种集约高效、绿色环保、公益性强的交通出行方式,无疑会在未来成都市的城市建设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张建所著《从鸡公车到地铁——成都公共交通70年》生动描绘了成都市公共交通的发展与变迁,时间纵深70年,是一部记录了成都市一代代“公交人”直面挑战、努力拼搏的奋斗史;是一部记录了成都市公共交通技术发展脚步的进步史;同时也是一部记录了成都人民逐步深刻认识人与城市、交通这三者关系的认知史,其城市人文和史料价值甚高。


成都“公交”从无到有 发展智能公交创全国一流

“说到公交,大家应该首先明白一个概念,最初是没有‘公交车’这个概念的,只有‘公共汽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成都的公共交通可以说是‘一无所有’,它的雏形就是旧社会的黄包车。”张建告诉记者,新中国成立之初,成都有1.1万辆黄包车及车夫,后来大部分车夫转岗为建筑工、修路工等,一小部分转岗为人力三轮车夫,政府通过旧车改造和购买新车,让黄包车车夫和平退岗转业。成都成立了三轮车管理所,整个交替花了近10年时间。

1952年7月1日,成都公共汽车正式开始营业,成都公交第一线开行了。“第一线开行这天像办喜事一样,每辆车车头都挂着大红花和领导人的画像,由盐市口驶向梁家巷。”张建说,紧接着在八九月份开行了第二线,年底又开行了第三线。到1956年,成都市区开行公交线路5条线,郊区2条线。一直到1962年,成都公交车才开始以“路”命名。


改革开放之后的3年时间里,成都新增公交线路26条。成都始终致力于发展并优化公交线路,到2000年左右,已发展到了100多条线路。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公交智能化也逐渐显露出来。2001年,成都开始实行IC卡,2003年“天府通”正式推出,随之而来的智能调度系统科技含量更高。2008年,成都还实现了“2小时免费换乘”。“这也是通过了调查研究提出的项目,通常情况下,乘客在2小时内,加上换乘因素,到达率接近99%。”张建表示,这项创新的举措让成都公交更是闻名全国。


三个阶段 记录成都公交70年“车风景”

《从鸡公车到地铁——成都公共交通70年》书稿分为三个大章节,即“创业之初”“改革之时”和“世纪之举”。章节结构巧妙地把70年来成都公共交通的发展分为了三个阶段,逻辑性极强,层层递进,每个章节无不强烈体现着那个时代的烙印和历史人文特性。

尤为珍贵的是,该书稿的创作有大量的一手原始档案和资料以及人物采访作支撑,记录了成都每个历史阶段的公共交通发展的大事件和可歌可泣的历史人物。

例如,第一章节“创业之初”的“公共汽车第一线”之中,揭秘了成都公共汽车第一线开行背后的鲜活故事,而这些故事恰恰就是新中国成立后,劳动人民群众爆发的创业精神和奉献精神。所以,成都于1952年7月1日开行的公共汽车第一线不仅仅是“公共汽车第一线”,而是人民群众期盼的“第一线”,更是人民群众的“劳动模范第一线”。同时也揭开了“没有公共汽车,我们自己造”的敢为天下先的奋斗故事。

这本书在“改革之时”的章节中,让我们看到了成都的公共交通在改革热潮中所焕发出的活力,通过做市场,不断扩大公共交通在城市的覆盖面,让公共交通成为人们群众喜欢选择的出行方式,并为成都成为全国著名的“会议之都”做出了巨大贡献。

书的第三章节“世纪之举”,主要记录了新世纪的20年成都公共交通的极大丰富和高效。20年来,正因为有了“绿色公交”“智能公交”“快捷公交”“城乡公交”“BRT公交”以及成都地铁快速成网,有了“穿职业装的出租汽车”等等,才有了如今每日公共交通载客人次达到千万客流。

从第一辆公共汽车、第一辆无轨电车、第一条“口碑公交”线路,到第一条城市地铁……新中国成立的70年间,成都公共交通拥有着众多的“第一次”。这些属于成都人的70年“车风景”、70年集体记忆,也成为了成都城市发展变迁的最好注脚。

华西社区报记者 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