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皇帝:他在自缢前留下了一封遗书,遗书上写的什么?

2019-09-17   乡土

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进北京后,崇祯看恢复江山社稷无望,砍杀自己的两位女儿,又逼皇后、贵妃自尽后,自己到煤山选了一棵歪脖树自缢而死,死的时候才三十四岁。崇祯自杀前写下了一封遗书,全文不足百字,但看过的人无不感慨,那么他写了什么呢?

我们先了解一下崇祯生前的“事迹”。

崇祯即位的时候完全就像是中了彩票头奖,本来他从小就不召待见,自己的生母被生父杖杀,先后又换了两位庶母,可以说他的童年是非常不幸福的。

但由于先前驾崩的皇帝明熹宗朱由校没有子嗣,朱由检才捡了个“大漏儿”。

1627年17岁的朱由检登基称帝了。

一般人对这种意料之喜,大多都会选择挥霍无度,更何况崇祯接手的还是个“烂摊子”,换成别人早吃香喝辣过活,而崇祯并没有这么做。面对当时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崇祯从中权衡、周旋,以麻痹阉党之人,后以出其不意之势杀了魏忠贤,朝廷上下可谓大快人心,要知道当时阉党不但把持朝政,更迫害了无数的忠贞义士,杀阉党可以说是他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烧到了魏忠贤的身上。

本来想重振朝纲的崇祯皇帝,运气大概是在登基的时候用尽了,之后便面临连年的灾害,这个是他无法掌控的。

据《汉南续郡志》记载,“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崇祯朝以来,陕西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离失所。

灾害对本身就摇摇欲坠的明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没有粮食吃的百姓自然就会造反,于是李自成从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起义军的领袖。李自成也算是有一套本事,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快速拉拢人心,与崇祯形成了强劲的敌对势力。

与此同时的后金,也就是后来满清的前身,不断骚扰入侵,让崇祯皇帝忙于李自成和后金之间作战,不但劳神劳力,更需要耗费大量的国库资金,本来就已经灾害连连导致国库空虚,面对大量的军饷根本无法支配,内部哗变的事情也是时有发生。

看到这里不得不为崇祯叫屈,任是哪个皇帝遇到这事都是一样的结果,也许还不如崇祯呢!而崇祯也曾为自己辩解过,“朕御极之初,摄还内镇,举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营私图,因协民艰,廉通者又迁疏无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惊,此士大夫负国家也。

崇祯再励精图治也治不了大明江山的千疮百孔,当时恶劣的情况,以他一人之力根本无法抗衡。

而且,崇祯皇帝本来就用人多疑,十三年中频繁更换围剿李自成义军的将领,以至责无成效皆功亏一篑,李自成数次大难不死,后往河南聚众发展。之后崇祯又中了离间计,杀了袁崇焕,真的是把自己一步步逼向了死路。

由此可以看出,崇祯是一心想整顿江山社稷,无奈天公不作美,再加上自己用人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这使本就风雨飘摇的明室朝廷,快速走向了灭亡。

1644年,崇祯见大势已去,便在煤山自缢而亡。

《明史》记载崇祯死前蓝色袍服上大书:“朕自登基十七年,虽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诸臣误朕,致逆贼直逼京师。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伤百姓一人。”

崇祯在临死之际还想护着自己的子民,哪怕自己被分尸,或许,这就是他对于无法让百姓过上好生活的偿还吧。崇祯皇帝的这封遗书真是闻者伤神、看者落泪。像崇祯这样的皇帝也算是绝无仅有了,这也难怪明朝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一说。

参考资料:《明史》《汉南续郡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