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这座古村一千多年历史,红砖红瓦燕尾脊,富丽堂皇的民间艺术

2019-09-17   行者老张

这里是行者老张的旅行和历史研究所。

到一个地方旅游,你最喜欢看的是什么?优美的自然风景,独特的民俗风情,还是让人流口水的地方小吃?

老张最感兴趣的是每个地方风格各异的民间建筑,高楼大厦见得太多了,不管去哪个城市,都长得差不多,对我来说,还是隐藏在山间、田野的民居更具魅力。比如贵州、广西等地少数民族聚居区的木质吊脚楼,徽州白墙灰瓦的徽派古民居,闽粤赣交界地带深山中遍布的客家土楼和围屋,等等,这些浓缩了中华五千年历史的民间建筑艺术品最具魔力。

今天老张就为大家分享一种只有在福建才能看到的地方特色民居建筑——红砖民居。新埯,是厦门海沧区的一个城中村,这里保留着数百座精致的红色房子,历史悠久,极具风格,现在已经是著名的旅游景区。如果你在福建泉州、厦门等地自驾游过,就深有体会,随处可见红砖红瓦的民居群,非常醒目,虽然不高不大,但是很有韵味,百看不厌,尤其是那些高高翘起的燕尾脊。

在厦门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看过新埯的厝,就知道新埯的富”。新埯的红砖民居代表着本地人的经济实力,每一座红房子都聚集了建筑艺术精华,也承载了深厚的人文历史,在福建省内独一无二。红砖为墙,红瓦为顶,花岗岩为房基,精美的木雕、砖雕、石雕是点睛之笔,细腻、传神,很多房梁上的木雕还会鎏金,富丽堂皇。

新埯,曾经名叫新江,早在唐代,这里就是繁华富庶的地区。据历史记载,宋元时期中原一部分百姓从河洛地区迁徙而来,到马銮湾水边,择风水宝地而居,成为了新埯的原始居民,中原移民在这里勤劳创业,世代繁衍生息,很多人还远渡重洋去台湾、东南亚等地谋生。据《同安志》记载,元末明初,新埯村邱毛德等人渡洋“通藩”经商。

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新埯先辈走水路,漂洋过海去较近的台湾和东南亚诸国经商谋生。出洋的人一部分留在了当地,成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华人,一部分回到新埯,衣锦还乡,开始建造还债,就这样,新埯村建起了一座座雅观、华贵的红砖民居。在外赚了钱的新埯人对房屋的建设格外考究,墙面的红砖砌筑精美,组成各种富含深意的图案,因为是泥土烧制的红砖,而且上面的图案为雕刻,保证了永不褪色。

新埯民居砌筑的图案有万字形、寿字形、菱形、八角形、单环金钱形等,寓意凶祥如意、发财添喜、长寿延年等,图案种类丰富,构思巧妙,工艺细腻,为房屋增添了许多荣耀灵气。红砖民居一般根据主人的经济实力和家族人口数量决定形制,一般有:二进一院 的四合院,平面呈口字型;呈日字形的三落二院四合院;目字形的四落三院四合院;五落大厝,平面为重叠的日字形,还有更大的“大六规”大厝,就是顶豪宅了。

每种形制,不同的区域都有严格的功能划分,一进为门厅,二进为迎客厅或祖先牌位厅,是相对开放的;厅的两侧是住人的居室和后落,则为私密空间,没有经过主人允许外人是不能随便进入的。进落前左右有厢房,主要作为厨房或者储藏室。厢房后墙与进的长石阶衔接处都会有一个长方形石嵌其间,称为“子孙石”,是前一辈留给子孙的余地,寓意深远。

进(落)两旁外侧各建一条很长的房子,叫护厝,也称护龙,护厝和进之间形成天井,左边的称为龙井或日井,右边的叫虎井或月井。进与护厝之间有过水廊连通,供人进出,新埯的民居大部分是左右各有一条护厝,单护厝叫单伸手,比较少见。

新埯红砖民居最有特色的就是它的墙面,分为山墙、廊墙、檐墙、扇面墙和隔断墙五种。山墙是房屋两侧的墙;前后檐廊两侧与山墙相连的墙是廊墙;檐墙分前檐墙和后檐墙两种;与檐墙平行的室内隔墙叫扇面墙;隔断墙是与山墙平行的室内间隔墙。前檐墙面大多用几种颜色的板砖空斗组砌成吉祥图案,种类很多,图案主要体现主人的美好愿望和祝福。

红砖民居屋外讲究,屋内的结构更为繁复,构件多样,主要分为四大类:垂直的柱,竖向横放的梁,横向横放的檩,以及枋、楣等,辅助性的小构件有斗拱、挑、垂花、雀替等等。总之屋内细节非常考究,建造房屋时架梁要放鞭炮,摆宴席。屋内还架有六角形的灯梁,上面要绘画,灯梁的意义也很特殊,投影线为人和鬼的分界线,线内属于祖先和神明的空间,家庭祭祀在线内举行,线外是人的走动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