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乡愁】 镜头定格在2005年10月25日,一个静谧的午后,这是我记忆中的安海……
传说国姓爷练兵
端阳演武,擂响龙船鼓
游戏竞技的汉子,似鸿雁
扇动着翅膀
掠过横卧浪尖的竹竿上
探笼取鸭
三百余年涛声依旧
旋起海峡风
安海港“水上捉鸭”的演武风尚已流传数百年。
一根长约六米的竹竿,需要赤脚穿越,把竹竿另一端的鸭笼打开,捉到的白鸭就是胜利的彩头。
成功并不容易,但过程却妙趣横生。
石桥的壮美
飘荡端午时令的歌声
番商船家
也是入乡随俗
喜欢嗦啰𪡏
驱邪纳福
采莲祈风
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安海“嗦啰𪡏”:醉舞的铺兵、威武的旗手、诙谐的花婆、奏响的什音……踏歌而行,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饶有情趣。
走街串巷
肩挑着最为传统的小吃
“出砖入石”的古厝边
品尝童年记忆
原产地的好风味
海韵丰美
在英雄故事的营养中
一天天长大
“拿起小碗,径自洒了酱油和醋,又舀一点蒜蓉,小心沿瓷碗边划开,仰起脸来,一口吞下,几乎摇头晃脑,美美地咀嚼起来……”——《故乡安海的小食惹乡愁》
五里长桥
似是一支有节的横笛
彩色的音符,吹动粼粼波光
防风林绿出屏障
洁白的精灵,翩然展翅
在海天飞舞欢歌
赞颂生态之美
安海古称“湾海”,海岸多曲得名,安海港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加上海商经济发达,安平商人足迹遍天下,“海上丝绸之路”的商贸之桥、友谊之桥、合力之桥——安平桥应运而生!
岁月剪影中的将军魂
屹立桥头,与白塔做伴
见证数百年沧桑
古渡犹在,桨声已远
老态龙钟的躯体,挺直脊梁
望眼欲穿海峡
呼唤归帆
在安海,自古有“白塔点灯,金榜题名”的佳话。白塔为乡人用造安平桥的余资建成,也象征着安平桥建成之年。
它既是安平桥的桥头堡,又作为船舶出入的航标。如今与五里长桥一起构成了一幅"白塔凌空,长虹跨海"的壮美画卷。
当风刀雨箭
摧断欲飞的斗拱檐角
恰如鸿雁折翼,暗自神伤
有司关注着险情
十方呼吁缮葺
有一位叫张世源的乡贤
于无声处,慷慨解囊
默然乐捐百万元
启动维修
五级浮图
重现金榜题名的气象
为文明的古镇
插上瑞光闪耀的翅膀
丝海翱翔
当年正值860岁的白塔,曾常住白塔附近的“老邻居”、年近70的张世源阿伯,向晋江市博物馆捐资100万元,当作白塔的修缮经费。
这样的故事有太多太多……千百年来,安海人乐善好施的精神在这个古镇的馨香从未散去。
一种情怀
只因小镇人家,无论
贫寒与富贵
都以子弟读书为荣
五星聚奎,文光射斗
衣带渐宽谁悔过
心存薪火
传承书香的气息
先贤的吟诵声,穿越时空
为民族铸魂
奎光阁始建于1835年,曾作为安海“小文庙”,庙内设书院、学堂,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的北隅小学和养正小学都曾在奎光阁设堂授课,可谓是历史悠久。
也许乱世的残梦
沉淀在秋夕的夜光
厚重的悲情
拾起碎砖瓦砾,凭吊家园
垒叠幽思
曾经是国殇的抗争
浴火重生的愿望,在涅槃中
演化成祝福
拍手歌是诗意的表达
启迪童心
来源:人文晋江
摄影:吴杭州
配诗:颜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