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品格,在于五大疏密关系

2019-11-06   艺术929

字势多变


疏密有致

隶书一方面讲究布白匀称,另一方面又讲究匀称中的变化。在不违背匀称的前提下,追求疏密有致。

邓石如隶书

清代书法家邓石如论书法说:“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这条原则,在隶书中也适用。邓石如本人的艺术正践行了这一审美追求,其隶书、篆刻就极注重疏密变化。

隶书的疏密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左疏右密、左密右疏、上疏下密、上密下疏、内疏 外密等几类。

一、左疏右密。

“讳”“韩”二字左边部首笔画本较少,但是写得大,所以造成了疏朗之奇趣,恰与笔画多的右边部分形成对比。

二、左密右疏。

“政”字左边也可以写大,但《曹全碑》中的“政”字有意紧缩,右边有意扩张,大疏大密,收放自如;“澍”字,本是左中右结构,却在《礼器碑》中被处理成左右结构,形成左密右疏之态。

三、上疏下密。

“彝”与“当”二字,将上部笔画少的部分有意放大突出,从而与下部笔画多处形成疏密变化,这类变化与“讳”“韩”二字都属于反其道而行之的疏密处理手法。

四、上密下疏。

“学”“穹”二字都是借助于末笔的长画,尽其势而展之,造成下部疏朗上部紧密。

五、内疏外密。

“扶”与“获”二字都是左右结构,疏密之造成来自于左右向外移,且左右各自收紧,于是中间间隔变大,造成内疏外密之奇。

原著作者:方建勋(北京大学美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北大校友书画协会秘书长兼导师)

转自:书法入门,致谢!

【 版权声明 】

我们尊重原创,《艺术929》所推分享内容和图片若涉及版权问题, 敬请原作者告知,联系小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