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将时间化为画笔,以雨露阳光为墨,以地球为画板,劳动人民则是独一无二的艺术家,造就了很多闪闪发光的作品。梯田就是其中之一。
赤峰市喀喇沁梯田是喀喇沁人历时几十年雕刻的“大地雕塑”,在那里,崇山峻岭中几千级梯田倾泻而下,高低错落,行云流水,用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成就了无边的风景。
请点击观看精彩视频
喀喇沁梯田
一个坡面,一个单元。横向水平,等高放线;宜直则直,随弯就弯;起止沟道,有长有短。纵向阶梯,逐级延展;规则排列,几何图案。整山整坡,蔚为壮观。
春,白色地膜覆盖田面,黑色田埂相隔其间,从下到上,伸向云端。夏,红袖锄禾,庄稼撒欢;一碧如洗,绿意盎然。秋,条条块块,五彩斑斓;谷香遍野,笑声满川。如绘如画,这是农民以智慧和汗水呈现在大地之上的精美画卷;如诗如歌,这是农民用意志和品质言咏在山川之中的壮语豪言。
喀喇沁梯田
喀喇沁大规模梯田建设始于全国农业学大寨、农田基本建设大会战,改水、肥、土的“三跑田”为“三保田”,接续于实施国家生态建设与保护项目的大型机械造田。梯田总面积8000亩,主要种植作物为玉米、谷子、高粱和马铃薯。喀喇沁旗的梯田,不比哈尼梯田的精致、秀美,他是北方的性格,阳刚的体现。
从高空俯瞰,群山连绵,梯田层层叠叠,阡陌纵横,蜿蜒盘旋在山间,有的如螺旋纹,有的如流线纹,似一枚枚大地指纹,十分壮观。
我国的土地利用规定里,坡度大于25度的山坡是不适合农耕的,需要退耕还林或还草。然而,在人口密度很大的山区不得不利用坡地种植作物,那么,梯田就成为了人们利用土地的手段之一。
因此,喀喇沁梯田不仅仅是一幅幅精美绝伦的风景画,这更是农人们通向收获的“天梯”,是农耕文明史上的一项奇迹。它承载的是喀喇沁农人生产生活的智慧,也展现了他们生存中顺应自然、认识自然、建设家园的坚强意志。
喀喇沁梯田还是生态保护、水土保持的重要手段,同时还能充分发挥蓄水、保土、增产的作用,这里的通风透光条件较好,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营养物质的积累。
喀喇沁旗“七山一水二分田”,十年当中有九旱。旱作农业应运而生,成绩斐然,先后获得诸多国家级荣誉:生态农业县、绿色小康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示范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平安农机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喀喇沁梯田,向山而行,经过喀喇沁人年年岁岁不断地精雕细琢,用这整齐划一、线条优美、气势恢宏的梯田,把农耕文化及其厚重的内涵与大地艺术完美交织,勾画出农耕土地的美丽画卷。
来源:视觉赤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