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薪刺激国脚留洋?历史早已给出答案,这招对中国球员不灵

2019-11-21   黑白之城

中国足协近日下发了一道文件,明确要求各职业联赛俱乐部暂缓与球员的签约工作。足协的用意非常明显,就是为了给后续的限薪做准备。虽说足协此举有“粗暴”干涉各俱乐部经营事务的嫌疑,但降薪已经是中国足坛大势所趋,尽管手段不一定正确,但方向总归是没有错误的。

限薪刺激国脚留洋?历史早已给出答案,这招对中国球员不灵

限薪将给中国足球带来什么?很多人会想到两点:一是俱乐部财政压力减轻;二是迫使中国球员走出“安乐窝”,前往海外寻找新的生机。如果在政策得到落实的情况下,第一点是肯定能够实现的。但是,想通过限薪的方式逼迫中国球员走出国门,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来看,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罢了。

赚钱少也不留洋

提起中国球员,外界的印象往往是腰缠万贯,挥金如土。但客观说来,职业球员虽然一直属于社会高薪行业,但中国球员真正暴富,也就是最近5、6年的事情。历史上,并不是所有中国球员都能赶上好时候;即使能在中超立足的人,过去甚至都要为基本的生计发愁。

本世纪初,中国职业足坛一片萧条,中超联赛甚至沦落到找不到赞助商、被迫“裸奔”的境地。现在的球迷,根本想象不到当时中超的球市有多冷。当时除了鲁能,其他各俱乐部普遍紧缩银根,球员的日子当然也不好过,欠薪、克扣工资奖金是家常便饭,有些球员甚至只能领几千块钱的基本工资。不需要足协强制命令限薪,大环境迫使俱乐部只能削减开支。

球员的日子过到这个程度,肯定都想去海外赚大钱吧?然而并没有。以2004~2011年三届亚洲杯中国队的名单为例子,海外球员所占的比例一直非常低。04亚洲杯,国足只有两名在欧洲踢球的球员;07年是四人;而到了2011年,海外球员只剩下蒿俊闵一人。

限薪刺激国脚留洋?历史早已给出答案,这招对中国球员不灵

由此可见,即使待遇降到“冰点”程度,中国足坛也没有出现“扎堆留洋”的盛况,绝大多数人仍选择坚守在国内。除了极个别顶级球星,留洋对其他球员而言,仍是个遥远的话题。此外,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球员薪水最低的时代,恰恰也是假赌黑最为盛行的时代。

限薪力度仍不足

由此可见,历史上已经证明,单纯通过减少薪水,无法刺激中国球员大规模奔赴海外求发展。而在这个中国球员整体待遇居高不下的今天,想实现“限薪留洋”的目的,更显得不太靠谱。

按照目前的消息,未来中超、中甲、中乙联赛的顶薪,将被分别限定在1000万、500万和300万元。与欧洲足坛相比,这样的薪资标准还是显得太高。举个例子,排名欧洲前十的比利时甲级联赛,球员平均年薪是20万欧元(人民币155万)左右;荷甲、葡超等欧洲二线联赛,年入百万欧元(约780万元)已经是绝对主力级别的待遇。

限薪刺激国脚留洋?历史早已给出答案,这招对中国球员不灵

以中国球员如今的实力,登陆五大联赛尚有难度,而当他们退而求其次将目光瞄准欧洲中小联赛时,对方的报价或许会让中国球员不屑一顾。毕竟,限薪后即使一个中乙级别的“球星”也能挣300万,他又何必去欧洲去赚那可怜巴巴的百十万呢?

因此,如果说足协限薪是倒逼球员留洋的一种手段,那么这个力度又显得太小,无法与欧洲拉开真正意义上的距离。当中国球员依然能在家门口享受更高薪水时,“出国打工”也就只能成为少数人的选择了。

日本经验难以借鉴

在东亚,日本无疑是球员留洋深造的典范。经过了近二十年的发展,日本留洋球员数量越来越多,实力也越来越强,一直被中国球迷所羡慕。不过,日本从来没有通过限薪手段倒逼球员留洋,在J联赛,本土明星一般年入都在1亿日元以上,折算下来可超过100万欧元;主力薪水也能达到30万~60万欧元左右。日本有许多散布在欧洲三、四线联赛和小球会效力的球员,相比于日本国内,他们可争取的薪水实际上是下降的。

限薪刺激国脚留洋?历史早已给出答案,这招对中国球员不灵

为何日本球员愿意降薪留洋,而中国球员不行?这其中有社会原因。曾在中国工作的日本“青训教父”拜尔就曾说,他理解为什么中国球员不出国,因为相比日本,中国球员的生活压力更大、得到的保障更少,自然也就更在乎金钱。

日本社会福利很高,保障完备,很多球员经济压力不大,可以支撑其前往欧洲“寻梦”,甚至抱着留学的心态自费赴欧,长此以往无疑开拓了日本球员的眼界,反过来刺激更多人走出国门。而在中国,至少现阶段来说,靠限薪不可能达到类似的效果,只能算是一个“无解的难题”。

另一方面,日本球员自身的能力已经达到一个很不错的程度,即使没有主动寻求前往欧洲的机会,也有欧洲球队将报价递到眼前,例如久保健英,早就是欧洲驰名的天才新星,这和中国球员的留洋现状有根本的区别。

就像某名作家说的那样:怀才就像怀孕。当中国球员强起来之后,根本不需要担心没有留洋的机会;也不需要足协绞尽脑汁,去考虑中国球员究竟值多少钱,以及如何将他们送到国外。如何变强?改造青训,从青少年起让球员接受真正的先进训练,这不是一个有创造力的想法,但却是更为实际和容易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