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三星堆,并且也有许多的人“以貌取人”说三星堆是外来文化。我敢说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其实并没有真正的去了解过三星堆文化。其实,三星堆文物中有许多的中国元素。青铜神树的形态与《山海经》中的记载,青铜牌饰与二里头遗址的【镶绿松石青铜牌饰】,三星堆的玉锥形器与良渚文化的联系等等。最重要的是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与中国的部分史料是对得上的。如三星堆青铜纵目面具与蜀王“蚕丛”的关系。
青铜纵目面具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柱状外凸的双眼,以及夸张如鸟翼的大耳。目前对于这个面具的解读,普遍认为其与蜀王“蚕丛”有关。
《华阳国志·蜀志》中:“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
意思就是说,蜀王蚕丛有一双突出的眼睛。青铜纵目面具恰好符合这一点。蚕丛的出生地是汶川郡,那里的人普遍患有甲亢病,而甲亢病的一个特别就是眼睛较突出。而三星堆的青铜纵目面具就是以蚕丛王为原型,并进行了夸张的。
青铜大立人像的原型很可能也是蚕丛王。据说三星堆曾邀请医学研究人员来对三星堆的文物进行“会诊”,在这个青铜大力人像面前,医学研究员普遍认为:这是一个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
在我们普通人看来这确实有点匪夷所思。三星堆诸多的青铜面具造型,他们的眼睛确实有些不一样。但是,中原文化中的商朝青铜人像较少,比如商王王后妇好墓,似乎没有青铜人像出土。所以也就无从比较啦。江西新干线大洋洲商墓倒是有青铜人像出土,造型也是很特别的。
目前可以确定的蜀王有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鱼凫所处的时代正好对应中原的夏商文化。这一时期也是三星堆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三星堆的两个祭祀坑就是属于这一时期。
鱼凫,有可能是指一种捕鱼的水鸟。也有可能是就是字面上的意思,鱼+鸟的组合,因为凫本身就是一种鸟。在祭祀坑出土的文物中,还真有鱼与鸟的组合图案。
三星堆一号祭祀坑出土,通长38.2厘米。器身呈鱼形,两面各线刻有一牙璋图案,在射端张开的“鱼嘴”中,镂刻有一只小鸟。鱼鸟合体的主题,可能与古史传说中古蜀王鱼凫有关。
此外,三星堆出土了尽千把鸟头陶勺把,也是很不常见的。或许也是与鱼凫王有关,或许与杜宇这一任王有关。杜宇,也就是望帝,关于他也有个有名的典故,“望帝春心托杜鹃”,鸟是最能代表杜宇王的图腾了。
三星堆造型奇特的青铜神树很可能就是《山海经中》神话“羲和浴日”的体现。东方扶桑、中央的建木、西方的若木,扶桑树上有十个太阳“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青铜神树上恰好立有9只鸟,这或许就是太阳的象征。我们都知道,一般古人作画画太阳,就是一个圈里面再画一只“金乌(鸟)”。
三星堆发现的青铜牌饰,与二里头的青铜拍饰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二里头的更加精美。
兽面纹也称饕餮纹,是中原文化中青铜器上最最常见的纹饰。三星堆的铜兽面虽然与中原文化中的有些差别,但是它兽面大眼,具有明显的兽面纹的特征,并且以燮纹承托。
李白的诗中说“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往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句诗中虽有夸张的成分,但至少从中可以看出,蚕丛、鱼凫是获得中原人的身份认同的。并且其中还隐藏了一条重要信息“ 不与秦塞通人烟”。可见当时蜀地文化的闭塞,因此发展出具有独特的蜀地特性的文化也不是不可以理解。还有一点,一方面商王朝时期的统治区域未定,统治规则我们也不清楚,在这样的前提下,距离其较远的区域各自发展,不受其文化影响,或是受其影响较小的状况也是可以想象的。
还有一点,三星堆青铜器的铸造技术与黄河流域差不多,但三星堆文化的青铜器成为比较独特,其中含有磷元素,磷元素能增加青铜的流动性与弹性。这是同时期的其它文化中没有的。少量青铜器中还含有钙元素,这也是在世界青铜文化中比较罕见的。所以,在世界范围内,三星堆文化也是比较特别的存在。有人说它是外来文化,那么请出示证据认领一下。不能因为长得奇怪,就不把它当自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