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士道包括哪些内容,真的那么狂热吗?

2019-10-15   高广银

日本武士,最早可考证历史是在七世纪中期,大化改新之后,日本为了模仿唐朝府兵制,让成年男性服兵役,后来采用志愿兵的形式,这些志愿军后来负责国府的警备与安全。

武士的起源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武士,一方面是当时日本模仿唐朝的均田制,按照人口来平分土地,但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就没有那么多土地了。于是鼓励垦田,根据身份地位,开垦一定数量的土地就可以永久私有。这些土地慢慢就变成了庄园,于是就有了领主。这些领主为了保护自己的财产,雇佣一些武人,这就是后来武士的由来。

另一方面,还有些贵族,为了巩固与皇权的关系,于是把女儿嫁给天皇,这就导致皇子皇孙成群。为了维持他们的生计,把这些皇子皇孙降为臣籍贯,放到地方做官,即使任期满了也不能回京城。这些皇子皇孙于是就圈占土地,为了保护自己的土地,他们养的武人逐渐成了地方武装。

随着武人的增多,他们按照血缘、主从关系结成了大小不一的武人军团。最开始他们只是一些小的军事组织,族长为这些军事组织的首脑,家人是武士,随从就是侍奉武士的农民。通常这些武士都会有三个仆人,一个帮忙拿武器,一个拿铺盖卷,一个拿随行食物。

后来这些武士扩大了自己的势力,各个庄园之间形成了联盟,逐渐演变成为武士集团,一般需要中央贵族出身的,任大领主首领。比如历史上有名的源氏集团,就是天皇的后代。

武士集团形成以后,中央贵族认识到这些地方武装的厉害,于是采用招安的方式,让这些武士成为贵族的侍卫或者国府的兵士。天皇为了打击贵族,逐渐依靠这些武士,比如11世纪,天皇为了打击藤原家族,便利用北面武士,并且形成了院政政治。

院政政治在武士支持下持续了近百年,源、平两家武士集团卷入了皇室的斗争,最初平氏家族获胜,几乎杀掉源氏家族的全部成员,13岁的源赖朝被流放到伊豆半岛,在他长大成人之后,联合其他武士集团对平氏政权发起进攻,最终彻底打败平氏。之后天皇任命源赖朝为征夷大将军,成立了镰仓幕府。

镰仓幕府就任用这些武士对地方进行统治,他们负责督促土地耕种者向领主或者国衙缴纳赋税,同时也镇压农民起义以及追捕强盗、维护本地治安等工作。本来这些武士只是各地的领主,但是镰仓幕府为了得到他们的长期效忠,明确承认他们的土地所有权,另外根据战功奖励新的领地,为此这些武士都无条件服从镰仓幕府。

因为这种君主与武士的关系,形成了武士道-约束武士道德规范的行动准则。其实武士道精神并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其武士道精神也在不断的变化。

在镰仓幕府时期,武士道要求向公背私,不得超越自身的权力;到了战国时代,因为旧主、新主不断的变换,武士们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强调勇猛、自我献身,不再是为君主效忠。但是在和平年代,武士被迫转型成为行政官吏,因此要求他们具备治民的才干。因此那种宣扬以死效忠的愚忠被主流文化所抛弃,其核心思想著作《叶隐》也被列为禁书。

到了侵华时期,这本《叶隐》再次被提及,鼓励平民百姓要为天皇献身,形成了日本特色的法西斯精神。

武士道精神

所谓的武士道精神就是关于武士的道德伦理体系,其中主要包括忠义、勇敢、仁爱、克己等。

忠义:武士道所提出的忠义是指即使再爱自己的家人,爱惜自己的身体,也要牺牲家人和自己去保护主人。和儒家的忠君、孝道相似,武士道精神认为,即使父母没有道德不值得去爱,儿女也必须孝敬父母。

勇敢:日本武士道对于勇敢分为两个派别,一派是士道派,强调文武兼修,用道德约束自己;另一派就是《叶隐》派,这种勇其实是匹夫之勇,比如二战时期神风特攻队,用人肉炸弹的形式冲向敌舰。

仁爱:这里的仁爱,和中国儒家仁爱非常相似,但是日本后来近乎野蛮的滥杀无辜却和儒家的仁爱背道而驰。因此在日本著名政治家新渡户稻造《武士道》一书中,也没有很好解释这一现象。新渡户稻造被认为是日本重要的思想家,印在日本5000元的钞票上。

克己:日本武士道强调要用训练的方式控制自己的感情,内心可以情感丰富,但是不能喜怒于色。明朝时朱元璋下令,对走出寺庙的游僧进行严厉打击,甚至死刑,防止这些寺僧蛊惑百姓。这些寺僧远渡日本,把佛教中的禅带入日本。因此日本武士道精神要求用禅定的方式,训练自己。

切腹:在日本人看来,腹部是灵魂的归宿,切腹是让自己的灵魂能够呈现出来,获得外界清白的评判。虽然我们看起来非常残忍,但是日本人认为这是高尚道德之人的死亡方式。

武士道和侠客的区别

日本的武士道和中国的侠义道在生活方式上,就有很大的区别,武士是要依附于贵族集团的,而中国的侠客,一直都是游离于权力集团之外。比如秦国时期的法家就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侠客和儒家一样,都是扰乱社会秩序的危险分子,要进行严厉打击。

到了明清时期,侠客更是处于社会底层,游离于与主流社会之外。古代把百姓分为士农工商,这些侠客不在四民的主流里,甚至都不再算卦相面,行医卖药,杂技马戏等这些“下九流”范围内,代指那些诈骗和盗窃的乌合之众。

江户时代,日本社会分为士农工商,这里的“士”就是指武士,他们大约占到当时整个日本人口的1/10到1/5。而且再低等的武士阶级也是领导阶层,属于统治阶级。这些武士不仅仅做一些安防保卫的工作,而且还有做文案,当会计的。

这些武士必修课还包括练武,每年都会接受考核,能不能涨工资就要看考试成绩了,所以和平时期,他们都非常重视习武。而中国的武侠中那些侠客,都是后来文人臆想出来的,和真实的江湖相差比较大。

曾经有人问金庸先生,他笔下那些侠客是如何生活的,走南闯北,而且还不用担心盘缠问题。其实这些武侠小说就好比童话故事,在梦境里,我们哪管那么多真实,我们需要的是从侠客故事中获得童话般的慰藉。

新文化运动的时候,流亡日本的梁启超写了一本《中国之武士道》。想借由对日本武士道的推崇,唤醒中国的尚武精神。当时人们认为中国文人长期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习武的人群逐渐消失,从秦汉以后,中国就是“无兵的文化”。要知道在春秋时期,孔子教学生六艺,有一半是习武道的技能。

而日本的武士衰落的比较晚,因此保留的就比较多。明治时期,随着武士阶层的消失,没有人再提及武士道精神。但是到了近代,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武士道精神再次被一些军国主义者提及,并不断宣扬及美化,主张为国献身。他们主张武士的价值,像樱花一样,不在乎盛开,要追求像樱花一样凋谢,用自己献身精神,强大的耐力,服从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