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管教越不听?学会使用“椰壳效应”,父母别在滥用权威

2019-09-27     小聆妈妈

专注原创文章,拥有本文章版权,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孩子小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不喜欢做的事情,比如不喜欢午睡,不喜欢吃饭,不喜欢念书。

这时候家长一般会心平气和地教导,当孩子不吃软的时候,家长就会来硬的,交谈就变成了训斥。

久这时候孩子一般因为害怕就会照做,往往这种情况下孩子不是心甘情愿地,而是被逼迫的,往往会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01管束孩子存在技巧,切忌强迫管制

当孩子不听说,和家长对着干的时候,往往家长就会更加严厉,有很多家长会说“你是我的孩子,我就不信我管不了你”。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家长都只会想要孩子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做。

这是因为管制已经超出了事情本身,只是家长希望自己可以找到做家长的权威,家长的征服欲也会更强,孩子越不听,家长越要更严厉。

这样往往会造成孩子家长对着干,孩子感觉家长要强迫管理时候,就会产生逆反心理。

家长让做的事情偏偏不做,不让做的事情反而去做,与家长的方向相反才痛快。这就是为什么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越管教他们,他们越不听。

而这时候,家长往往是因管制而管制孩子,不分黑白,只想要发挥做家长的权威性,让孩子听自己的话。

在一个家庭中,只有家长存在权威性,孩子才会听话,但是同样的,如果家长总是用自己“家长”的身份来约束孩子,让孩子做这个,不做那个。小事也要处处提要求,其实这就是滥用权力,让孩子觉得十分的拘束。

如果滥用权力,就会导致家长的权威性丧失,那么对于家长的话,孩子只会左耳朵进右耳朵出,不把家长的话放在眼里。

物依稀为贵的道理我们都知道,家长也只有在正确的时机使用权力,孩子才会心服口服的听从。但这其实并不影响孩子的日常事.

因为在孩子眼里,是要听家长的话,在他们自主做事情的时候,也会因畏惧家长的批评而三思,家长的权威性其实可以更好的发挥作用。

孟德斯鸠有一句名言“一切用权力的人会都容易滥用权力,防止滥用权力的方法就是用权力来约束权力”

家长们想要保持自己的权威性,就要理性的使用自己的权力,用权力来约束权力。

家长在让孩子做事情之前,一定要明确并要考虑周到,再去给孩子下达命令,如果孩子一次次发现家长要求做的事情是错的,家长的权威性也会逐渐削弱。

并且可以解释一下为什么让孩子去什么做,比如让孩子把碗洗掉,要跟孩子说,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这样孩子就会不止停留在这一件事情上,以后的很多事情孩子也会记住。

02什么是“椰壳效应”?

有个孩子特别不喜欢吃饭,家长非常的苦恼,而有一次家长意外的发现孩子特别喜欢椰子,他们就把椰子劈成了两半,来做孩子的小碗用来吃饭,结果孩子以后会主动吃饭了。

“椰壳效应”从心理学角度要表达的是:让孩子接受要求的关键在于成人要找到正确的方法,从而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和主动性。

“椰壳效应”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可以激发孩子的内驱力和主动性,这是最重要的,孩子只有在心底里接受这件事情,才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做好。

这位家长把椰壳作为一个载体来激发孩子对吃饭的乐趣,是十分明智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如果家长给孩子买一个可爱精致的餐具,往往孩子就很喜欢去用他们,进而他们就会主动吃饭。

或者是给孩子买一个餐桌宝宝椅子,只有吃饭的时候孩子才能坐着,孩子对宝宝椅爱不释手,也会主动吃饭。

相比强迫孩子吃饭,这样的方法要明智很多。所以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要学会找“椰壳”。

03在生活中,如何使用“椰壳效应”

首先家长应该明确孩子的兴趣点是什么,然后抓住孩子的兴趣点,以这个兴趣点为载体来教导孩。

这样做也是在有意无意中转换孩子的注意力,小孩子不爱吃饭,是因为他们觉得一直喝平淡的稀饭没有味道,如果这时候家长强迫他们喝掉一碗稀饭,他们就会更加在意稀饭的味道,更不愿意吃饭。

而椰壳效应正是利用了孩子对椰子的喜欢,吃饭的时候注意力都会在椰子上,稀饭的平淡无味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当孩子做事情把注意力放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对不喜欢的事情也会“爱屋及乌”,这样家长不用费太多力气就能让孩子达到自己的要求。

“椰壳”不仅指的是物质,又时候也可以指感情,家长要学会找椰壳,要想找到椰壳,就要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不要总是跟孩子硬碰硬,比如孩子不喜欢上幼儿园,不想离开妈妈。哭着闹着不去,这时候家长就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可以首先安慰一下孩子,比如一些亲昵的动作,来安抚一下,。

进而再告诉孩子:“妈妈要去上班,宝宝也应该自己去上幼儿园,和小朋友一起玩”这样的态度孩子应该更容易接受。或者跟孩子说,可以奖励一下小玩具之类的,这样家长孩子都容易接受。

有时家长的赞美也可以作为“椰壳”,比如孩子不愿意做这件事情,家长可以用赞美的话来激发孩子。

比如孩子不喜欢剪头发,自认为长头发好看,这时候家长就可以说:“我觉得你短发的时候非常的好看,利落又干净”“剪完头发后,我都会觉得你特别帅”等等。

这样孩子觉得自己被肯定,就会想一想家长的话,就更容易来接受家长的要求。

这样家长就把“自己对孩子的关心”或者“对孩子的鼓励”作为“椰壳”了,因为孩子在体会到温暖的时候,更容易接受家长的要求。

对于“椰壳效应”你们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加入我们,一起讨论吧

-----------------------

我是小聆妈妈,在这里你可以发现一些实用和有意义的文章,如果你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遇到任何的问题,欢迎随时来问,想要了解更多的育儿知识请关注我,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可以分享给更多的人,希望经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宝宝健康成长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RyxcW0BJleJMoPMfAI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