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也是让现代人蜗居的“罪魁祸首”

2019-08-28   手望Sowarm




三个月前,华人建筑师贝聿铭先生因逝世登上头条。很多人也是因此才知道了还有这样一位被誉为“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的华人骄傲。

关于现代主义建筑,简单来讲就是指简约、没有装饰的建筑风格。区别于古典建筑各种“花里胡哨”的雕塑、立柱等装饰元素密布,现代主义建筑更注重其功能性与实用性,因此也曾被称为功能主义建筑或者理性主义建筑。

古典建筑的特征:大量的装饰及立柱


大家都说建造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入口、香港中国银行大厦、苏州博物馆等建筑的贝聿铭是现代主义建筑最后的大师。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贝聿铭先生一辈子都是另一位建筑大师的“忠实迷弟”。

在哈佛求学时贝聿铭读到他的书,里面的很多超前理念令他茅塞顿开;后来更有机会短暂接触到偶像,贝聿铭形容“那是我建筑教育中最重要的两天”;贝聿铭甚至配上了一副与他同款的黑框眼镜戴了一辈子……

没错,这位长者就是——被誉为“功能主义之父”的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

现代建筑运动创始人Le.Corbusier(左)与贝聿铭(右)


勒·柯布西耶,1887年出生于瑞士一个寻常家庭之中。他的父亲是一名钟表匠人,母亲是一位钢琴老师。

柯布西耶是个早慧的孩子,他从小就一直在探寻自己真正喜欢并想要为之奋斗一生的东西是什么。接触过音乐,学习过钟表制作,再到装饰艺术、绘画、建筑……一直到18岁那年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与同学合作设计并建造了第一栋小木屋别墅,他终于找到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柯布西耶18岁时与同学一起完成的小木屋


然而随后,柯布西耶竟放弃了得来不易的学院修习机会,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之中,他只身前往意大利、法国、希腊、庞贝和罗马等地游历学习。后来他留下一句名言:“文凭,这项过重的冠冕浮夸了学习;而且,加冕之时有可能就是创造力枯竭之日。”

他太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学习建筑,在当时的学院中能学到的远不如游历过程中见识的增长。最重要的永远是真正的学习,在接近5年时间的走走停停中,他一边帮当时最前卫的几个建筑事务所打工,一边到处游历拓展眼界。

勒·柯布西耶游历途中画下的手稿


5年里,他游历途中画下的建筑手稿填满了80多个速写本,还带回来几百张照片。1912年游学归来,他马上着手帮父母设计建造了一座名为"MaisonBlanche"(白屋)的房子。建筑落成后,屋内采光充足,里面的墙壁甚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由移动组装。

这栋私人住宅有多前卫呢?要知道,1912年,大清才刚刚宣布灭亡。整个巴黎的城市规划混乱无序,无数平民还习惯生活在阴暗污秽的房屋之中。

而这栋白屋的设计,也隐藏了柯布西耶后来总结提出并影响了贝聿铭及全世界建筑师的重要理念——“新建筑五点”:自由平面、自由立面、底层架空、屋顶花园及横向长窗。


为父母设计开放内部的“Maison Blanche”(1912年)


这一套“新玩法”的提出与建筑材料的发展关系密切,在柯布西耶所处的年代,钢筋混凝土正开始成为先锋建筑师喜爱的材料,渐渐取代了千年来砖石结构建筑的地位。因为在砖石结构建筑中,外墙与内部隔墙都需要承担一个承重的结构作用。

它们需要上下层连续对称,出现在该出现的地方以保证建筑安全,也因此失去了“自由”。砖石结构建筑还需要考虑一个“开窗”的问题,窗户一开大就容易崩。所以我们去看西方的那些老建筑民居,全都是很小的窗户,屋内采光是极差的。


中国建筑巧妙地利用石柱来承重,开这般大的窗户已近极限


所以钢筋混凝土技术的出现及成熟,一下子就解放了以前建筑师们的诸多限制。当墙体不再一定要承担结构作用时,上下层不对称的设计、屋内随心所欲的墙体变化设计也就有了可实现性。而以前根本想都不要想的横向长窗、落地窗等等大窗户,也才有存在的可能。

柯布西耶提出的这一系列理论,不断提醒着当时及后来的建筑师们:我们现在可以玩的花样可多了,不要被以前的固化思维限制住。也可以说因为有了柯布西耶,现代建筑才得以呈现出如此创意纷呈,千姿百态的状态。


年轻的柯布西耶(最右)与艺术家朋友们


而新建筑五点中的另外两点,底层架空及屋顶花园则更多的是出于对大自然尊重的考虑。柯布西耶自学生时代便十分注重从大自然中汲取灵感,而他也早就敏锐地注意到人类的活动及建筑已经对地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力求从现代建筑角度尽量在满足人类生存需求的同时“补偿”好大自然,他提出了这两点新建筑理念。底层架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保持地表空旷的原始状态的需求,当然也有更方便交通的考虑。

而屋顶花园的意图就直接明了许多——尽量保持住日渐减少的绿化率。


理想的架空层景观


勒·柯布西耶的这套理论,在他于1928-1931年间建筑的萨伏伊别墅中得到了几近完美的体现。说“几近完美”是因为尽管新建筑五点都得到了充分实际的运用,但后来屋顶花园因为建筑问题竟然漏水了……

屋主花了大价钱做的设计,住进去后自己的儿子竟然被淋到得了肺炎。得罪了萨伏伊这一家富商的柯布西耶差点大祸临头,巧的是彼时二战爆发,萨伏伊一家逃难,官司也不了了之了。


萨伏伊公寓正面图


这近百年前的第一次尝试出现的问题与缺陷,并不能阻碍萨伏伊别墅成为20世纪排名第一的经典建筑。这栋建筑从一楼的架空区域,到屋内二楼的墙体设计,横向长窗带来的充足光照,各种元素无一不是现代各种建筑的开端。

2016年,这栋曾经的“烂尾楼”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现在是无数建筑系学生必来的“朝圣地”,更是人类现代建筑史上的伟大一步。


萨伏伊公寓内部充满现代设计景致


柯布西耶并不满足于建造现代人的别墅,这位充满人文主义精神的建筑师更希望自己的建筑能够造福更多的人。

1917年定居巴黎后,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中穿行,他常常踱步到贫民区看着生活在潮湿晦暗城市角落中的穷苦人们。曾经从十分艺术的角度说出“建筑是光线下形状正确、绝妙又神奇的游戏”的他,又默默写下“房子是居住的机器”这样沉重的话语。

为了帮助城市解决人口激增带来的各种问题,柯布西耶的研究重心逐渐从单一的建筑转移到大规模的公寓式建筑,乃至于城市规划上来。1925年的巴黎博览会上,他提出了著名的“瓦赞规划”。


柯布西耶热爱绘画、雕塑、写诗、设计家具等等


在这个他设想出的新城市中,阳光、空间与树木是最基本的三大元素。大厦林立的市中心,规划有序散布在四周的高楼,还有穿插其中的大量树木绿化共同勾勒出一个未来都市的面貌。

这套就算是现在看来也依旧先进的设计,在当时根本没有被当局所重视。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之后世界各地的城市建设过程中,无数建筑师参照着柯布西耶的这个完美模型进行了“偷工减料”的城市建设,让我们的世界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他提出的“巴黎重建计划”模型(局部)


柯布西耶关于城市建设的构想,要到1952年才算实现了最重要的一步——那一年,著名的法国马赛公寓落成,设计师正是已经65岁的柯布西耶。

这栋占地不足4000平米的公寓大楼,除去架空敞开的地面层,上面一共有17层楼。而除去用作商业街及办公区的中间两层,其余居住区域一共可以容纳1600人。将人所需的生存空间控制到最小,是柯布西耶建设城市与公寓的策略。


马赛公寓(Unité d'Habitation)


马赛公寓这个最出名的代表性建筑中,我们完全可以感受到这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巧妙设计。由于柯布西耶精巧的上下层用户交叉复式设计,再加上两边的巨大落地窗户,屋内的用户随时随地只要拉开窗帘都可以公平地享受到充足的光照,再加上南北通窗的强大透风性,公寓虽小,居住起来也是十分愉快。

1952年马赛公寓落成后,柯布西耶的声誉达到了建筑生涯巅峰,各种奖项纷沓而来。人们看到柯布西耶牛刀小试的这一栋公寓,那种感受就像是现在的我们穿越到60年后看着那时的人类居住的屋子一样新奇,就连当时最前卫的毕加索等艺术家也慕名而至。


马赛公寓内部结构:蓝色黄色区域分别是两户的巧妙设计保证了光照及通风


萨伏伊别墅和马赛公寓是柯布西耶最出名的两个建筑,分别代表了他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开创性影响以及对现代城市建设的超级远见。当然他还有像朗香教堂、日本国立西洋美术馆、昌迪加尔高等法院、大会堂等等具有跨时代意义的超前建筑。

看懂了萨伏伊公寓,我们就知道有钱的时候可以建什么样的房子;看过了马赛公寓,我们也明白了囊中羞涩时买房租房一定要注意的,却常常被我们忽略的重要元素:光照、通风,以及绿化。


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Le Corbusier


建筑师们喜欢调侃说勒·柯布西耶是“建议人均居住面积16平米的小囚笼爱好者”,但却罕有人能不发自心底地敬重他。


毕竟,要是没有柯布西耶领头的这一众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努力,现代人这么多,挤到最后中下层平民们的生存环境,真的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


参考文献:

TBS纪录片:《世界遗产:勒·柯布西耶的建筑作品》

凤凰卫视名言启示录:《勒·柯布西耶:建筑超越于功能之上》

Bilibili视频:《建筑喵语:十分钟了解柯布西耶》Part1/2

Wikipedia:Le Corbusier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