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鲁迅公园这个名字在1988年就已经正式变更了,但附近的居户还是习惯叫它虹口公园,不用猜,准是资深的老虹口人,改口也难。对很多老虹口人来说,家门口的鲁迅公园太熟悉不过了,从小到大,公园里的每一条林荫道都丈量过,每一个角落都转悠过,每一处风景都可以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我们生命中许多记忆,都散落在了这里。
鲁迅公园,原称虹口公园。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在北四川路底购得农田237.288亩,在此圈地筹建万国商团打靶场,由英国园艺设计师,根据英国格拉斯哥体育公园模式,建成“虹口娱乐场”。1905年,改建为虹口体育游戏场和打靶场。1922年,改名为“虹口公园”。
很多游客可能还不知晓,虹口公园原是一个以体育活动为主的综合性公园,在1935年江湾体育场建成以前,是上海最主要的体育活动场所。在公园局部开放时就设有网球场,以后又陆续增加了曲棍球、草地滚木球、高尔夫球、板球、足球、垒球等球场。1914年,共有3.29万人次来园参加各类运动。公园甚至还举办过国际性比赛,比如美国与日本的职业棒球赛都曾在此举行。资深游客言之凿凿说,虹口公园是中国第一个体育公园,在这里,曾经举办过两次全国性的大型运动会,看来并不是空穴来风。
早期的虹口公园是一个按欧式风格布局的自然风景园,1923年,公园在音乐台附近落成,园内种植各种花草和温室盆栽花卉,园两边的花坛上,有各色大理花、矮牵牛花、金鱼草和菊花。1933年,在公园北端建亭状紫藤棚,南部筑大假山,溪上建两座平桥,湖边砌了驳岸,在大门内筑圆形大花坛。直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园内景观再没有重大的变化。
家居咫尺之遥的山阴路的鲁迅先生,自打1927年10月从广州来到上海,在上海这条幽静的小马路整整生活了9年。写作之余,先生喜欢独自一人在公园里散步,园里的花径小道,曾留下他思考的足迹。1936年10月19日鲁迅逝世,当时人们就曾设想将虹口公园改为鲁迅公园,但因为种种原因而没能如愿。
新中国成立后,将公园和体育场分开,命名为虹口公园和虹口体育场。
1956年10月,鲁迅先生逝世20周年时,鲁迅墓从万国公墓迁到虹口公园内。墓地占地1600平方米,用2000多块细密坚实的苏州金山花岗石建成,正面是一座高5.28米、宽10米的花岗石墓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的镏金手书“鲁迅先生之墓”。同年,位于山阴路的鲁迅纪念馆也迁置于此,内有馆藏文物78000余件,鲁迅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的手稿,译作《毁灭》原稿以及残存有鲁迅的眉毛和胡须的遗容石膏面模,都是极其珍贵的文物。
作为沪上最负盛名的文化历史公园,给笔者和成千上万来园的游客留下难以磨灭的美好记忆:蝉鸣声声的炎夏,游玩累了,就着公园东端沙滤水饮水器流出的甜津津的清水美美地喝上一口,味道真是好极了;秋光里,波光粼粼的水面上,小船悠悠,荡开一层层绿波,金风传来我们纯真动情的歌声;不会忘记,夏风吹拂的夜晚,公园里还不定期在南门的大草坪播映露天电影,吸引了结伴而来观赏的电影迷,暖心的是放映的影片统统是免费的!
2013年8月28日,园方在公园大门张贴告示宣布为期一年的闭园改造,我还清晰地记得那些对虹口公园一往情深的游客在南大门和北大门聚集时的叹息和惆怅,真个是情深意切啊!
一年后,当虹口公园揭开美丽面纱,她的一个惊艳的亮相,吸引了蜂拥而入急切切的脚步。公园的电子显示屏上,人流的数字几何式爆棚:1万、2万、3万、4万、5万……第一天开园创历史纪录10万!让你不得不信服,这座拥有118年历史的公园在游客心中“沉甸甸”的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