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是全世界的开学季。
与此同时,那张每年开学都能真实反应爸妈内心的图,又被拿出来转了一波。
(网络图)
而事实上,真的所有爸妈都能如此欢脱吗?
并不是。
不少家长,尤其是中国家长,也陷入了无边无际的焦虑。
上幼儿园的,唯恐输在起跑线上;上小学的,担心琴棋书画没能样样精通;上中学的,害怕中考和高考……
一边自顾自地慌乱,一边个比个地焦虑,唯独没人注意孩子们正在度过怎样的童年,又是如何在童年的桎梏中长大成人的。
最近上映的一部国产纪录片《零零后》,导演张同道用镜头跟拍两个“零零后”孩子12年的成长过程。
跨度长,立意深,听起来似乎是一部能讲述时代、触及社会的纪录片。可问题也出在这里。
导演拍摄的两个孩子,一个从小就是老师眼里的“问题孩子”,一个是在家庭学校长大的“小公主”。
样本不具有代表性,加上拍摄素材繁杂,虽然反映了很多教育问题,但却不分轻重,最后只能一股脑全部倒给观众。
那么对于更多平凡的孩子来说,应该如何塑造一个美好的童年,继而影响他们的人生?
或许,最近优酷上线的一部纪录片可以给出更好的答案。
这部以“探索各国教育方式”为主要内容的全球教育旅行纪录片,自开播以来就收获了一众好评,仅在豆瓣就有9.1的高分。
导演周轶君,曾在加沙当过战地记者,也是《圆桌派》的常驻嘉宾。
这位见识过大山大水,领略过大是大非的硬核妈妈,在纪录片中带领我们走访五国,寻找答案。
周轶君选取日本、芬兰、印度、以色列、英国作为研究对象,都是在教育领域独具特色的国家,亲身参与当地学校及家庭的教育活动。
与各国教育专家现场进行深度交流,以观察者的身份拆解其教育模式,以及最后返回中国对现有教育进行总结反思,都成为了这部纪录片的亮点。
纪录片目前仅播出两集,也是周轶君教育旅行的前两站——日本和芬兰。
第一站,日本。
众所周知,日本教育是出了名的残酷。比如冬天穿短裤上学,吃掉亲手养大的猪崽等。
但周轶君所到的幼儿园,似乎不全是如此。
比起国内开学第一天就哭成一片的“大型灾难现场”,这里一片祥和。
小女孩花果的妈妈说,“花果小朋友非常喜欢幼儿园的老师和同学,甚至在休息日的时候也想去幼儿园。”
跟着镜头,几乎所有孩子都会在到达幼儿园后主动跟老师问好,之后就脱鞋撒丫子跑去铺满细沙的小庭院里疯玩了。
整个幼儿园顿时沸腾起来。
所有孩子都边喊边笑和老师你追我赶,老师也会带领孩子们像一群小猴子一样在栏杆上爬上爬下,各种花式撒欢。
我们讲一天之计在于晨。可在如此宝贵的时间里,日本的幼儿园既不早读,也不上课,就是纯粹的玩耍嬉闹。叽叽喳喳欢快的叫喊声响彻幼儿园。
周轶君直言“你们的幼儿园好吵啊”,园长笑眯眯地解释,“孩子们要利用这段时间尽情释放能量,调整身体节奏,感受身体中生命的苏醒。”
这是身体教育的一部分。
供孩子们玩耍的庭院虽然不大,但已经把能用到的面积都利用起来让孩子们去喧哗跑动了,目的是让他们尽情度过一天中最棒的时段。
不仅如此,幼儿园还专门开设了有关丹田发声的训练。
让孩子们气吐丹田,既能发出一致的洪亮的声音,又避免伤害到嗓子,还在孩子中间建立起了秩序感和规则意识。
当然,这无形中也提振了孩子们的气势,让每个孩子都能够保持精神振奋、元气满满。
不过,这种整齐划一的、强化集体秩序的教育也让一些有识之士产生了担忧。
担心集体化压抑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而秩序化又限制了合情合理的情感宣泄。
针对这个问题,日本推出了一种专门鼓励人们哭出来的“眼泪教育”,并积极推广哭泣的正面效果。
他们提倡承受巨大精神压力的人,通过哭泣来舒缓情绪。这种教育不仅让人耳目一新,还卓有成效。
此外,日本非常重视儿童在体验中学习,体验式的教育无孔不入。甚至幼儿园里很多貌似不合理的设计也是为教育孩子服务的。
比如闻名日本、享誉世界的“藤幼儿园”,就把操场设计成高低不平的样子。
草坪也不做任何修剪,甚至有些地方还被园长用来种菜。
他们的理念是,只有不便和障碍才能激发孩子的思考,刻意的制造不方便实际上是在为孩子们创造思考的空间。
周轶君发现课室的门总是关不紧,以为总算发现了一个小小的纰漏,幼儿园也有设施陈旧失修的问题。
谁知园长却一脸得意地告知——我们这是故意的。
一扇不能自动关紧的门,意在教育孩子,如果不用力合上门,就会漏风,坐在门边的孩子就会感到冷,这样一来,自己没能关好门的行为就给别人添了麻烦。
因此,要养成照顾别人感受的习惯,把自己应该做的事情做到满分。
在“藤幼儿园”里,这样的设计不胜枚举。
门口放鞋子的地方,刷有鞋印的图案,目的是让孩子们养成进门脱鞋并摆正鞋子的好习惯。
故意去除水槽,为的是让四溅的水花提醒孩子们及时拧紧水龙头,节约用水。
园区内饲养了小马,在配上马鞍之后,会给当天过生日的孩子骑上一圈作为生日礼物。
这样做也达到了引导孩子们认识自然、亲近动物,增强生活体验的目的。
一切为教育服务,所有设计和互动,都是天然的教育道具。
可以说,日本的教育在细节上做到了极致。
第二站,芬兰。
只有500万人口的北欧国家芬兰,号称“教育最强国”。
在这个国家,孩子们没有考试,却依然能在国际测试中拿到好成绩,依然能够自由自在地搞出许多全球闻名的创意设计。
带着对这个国家的好奇,周轶君开启了芬兰之旅。
当她跟随小学任课教师拉妮一起搭乘开往赫尔辛基的火车时,她就逐渐被充满自由气息的教育方式所感染。
作为教师,拉妮有着充分的教育的自由。每周一次的现象课程,可以自主选择课题,也可以自主选择打通哪些学科来教。
学生也有选择在教室里上课或者森林里上课的自由。因为老师们认为在森林里什么课都可以教。
本以为这次的森林课堂孩子们要学习“野外生存”,或者植物们生僻的拉丁名字。
没想到的是,老师只是让他们寻找森林里不同颜色和不同气味的植物,然后运用想象力随便给出一个名字。
连老师也不知道答案,更没有什么标准答案、正确答案!
当然,最让周轶君感慨万千的还是拉妮老师的时间现象课。
她决定在这个课题之下,打通艺术、数学、生物等学科来上,让孩子们通过这个课题探索时间、年龄,懂得年轻和衰老的意思。
在艺术这个领域,拉妮老师带领孩子们来到敬老院,让孩子与老人们充分互动,互相画出彼此的模样。
周轶君也被分配进一个小组。她非常谦逊地说自己不会画画,可拉妮老师却鼓励道:
“这些画不是用来彼此竞争的,而是用来让大家自由地表达自己。”
这样温暖宽容的教育理念让周轶君瞬间泪崩。
让人感同身受的是,中国的孩子在饶有兴致地做点什么的时候,总是被指责这个不行那个不好。
于是,不知有多少人因为承受不了外界施加的挫败感,而停止了继续学习,放弃了一个又一个可以让他们变得更丰富、更美好、更快乐的爱好。
在我们的教育里,所有人都在密切关注“行与不行、好与不好”的结果,唯独没有人去真正关心每个独立个体在探索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在芬兰这一站,周轶君发现了教育的真谛——最好的教育,莫过于将人变成学习者,永远不停止自我成长。
崇尚自由与成长的芬兰教育正是一种为生活而进行的教育。
他们不断践行教育家杜威的理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社会,教育即成长。
当我们不断向孩子灌输“抓到一分干掉一万人”的时候,芬兰老师却和声细语地告诉他们的孩子“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学习”。
芬兰这个没有说教、没有强制、没有考试,完全不鼓励竞争的社会,让它的教育美得像个童话。
而我们只能走进这个童话,再走回自己的现实。
难道因为国情不同,我们只能仰望那些美好的童年教育了吗?
事实上,即使生长在应试教育的环境里,纪录片中很多的教育方式,我们并非难以借鉴。
譬如,日本学校的“眼泪教育法”,能够拉近孩子们心灵的距离,从而减少学校霸凌现象。
虽然无法实现绝对的教育公平,但是通过校园和课程里的细节设计,同样能让每个鲜活的个体得到周全而严谨的教育引导。
在中国的教育中,很多人都将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却忽略了老师的感受。
而在芬兰,老师的自由不仅体现在教学上,还有上下课的铃声以及课间音乐的播放这样的小细节上。
这些老师,拥有随心所欲播放音乐的自由。饶舌、古典乐、民歌,甚至是老师自己演唱演奏的音乐都可以播放。
当然,我们也有自己的星空,否则我们如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中运筹帷幄?
对此,周轶君深有感触地说“我们都将生活在世界各地孩子们创造的未来中,夸张一点说,教育,也是关乎我们所有人的命运。”
周轶君探访世界各国教育密码的旅行没有停止。
也许,还会遇到很多人,还会停留很多站。
也许,永远没有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