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有多久了,周围的人对孩子的形容词逐渐从“小天使”变成了“熊孩子”,为什么现在的“熊孩子”会有这么多呢?可能会有朋友张嘴就来,“还不是家长惯的!”
父母对孩子的宠爱从来不是“错”,而“错”就在于很多父母没有在孩子该立规矩的时候让孩子懂得规矩的重要性,所以孩子不懂规矩,自然就出现了很多的“熊孩子”。
前段时间上海的地铁上就出现了让人无可奈何的一幕,在行驶的地铁中,有几个小孩子并没有规规矩矩的坐在座位上,而是用双手拉着吊环让身体悬空并使劲的摇晃,更有甚者还攀爬在扶手上。
即便如此,孩子身边的大人并没有出面阻止,而是纵容孩子的行为,而其他乘客更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
其实有安全意识的人都会知道,孩子在地铁上作出这些行为是非常危险的,同时孩子的这种行为还同样会影响其他乘客,这样的孩子心中不但没有安全感,也同样没有规矩。
有的家长也知道需要在孩子适时的年龄段立相应的规矩,可是发现无论怎么提醒、注意、讲道理,似乎都没有什么太好的办法,孩子压根就不听、不信,那问题都出现在哪呢?
通过“吓唬”试图让孩子引起重视
“你再不听话,我不喜欢你了!”
“赶紧的,要走了,再不走,就把你自己留在这里!”
“再不乖,让坏人把你偷走!”
“快点睡觉,再不睡,警察就把你抓走!”……
以上这些话您说过吗?在您和孩子说完之后,有没有达到您的预期效果呢?现实中通常应该是预期效果没有,副作用却出现了。
“棍棒底下出孝子”
虽然已经21世纪了,很多科学的育儿理念渗透进我们的生活,但是仍然有一些家长崇尚“棍棒底下出孝子”这样的教育方式,随之也涌现出“狼爸”“虎妈”这样“霸气”的名词。
“不打不成器”,有些家长试图让孩子通过身体的疼痛这一体会,让孩子产生对一些事情的记忆,可事实呢?孩子疼没少挨,记忆却没有。
总是和孩子说“不许……”“不行……”
“不许看电视!”
“那里全是灰,不能碰!”
“吃饭不可以出声音!”
“不许乱跑乱跳!”……
“不许”“不行”“不可以”这几个词语在家长教育孩子的时候出现的频率是很高的,可是越是这样孩子越不听话,越叛逆。有数据统计:每天说“不”超过3次,一切禁令都会失效。
有家长无奈的调侃“给孩子立规矩难,难于上青天”。那么规矩的建立为什么会这么难呢?下面我们就分析一下究竟“难”在哪里!
立规矩前没有教会孩子情绪管理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上海一个11岁的男孩,因为被爸爸打了一顿,于是独自驾驶家里的汽车开上高速公路前往爷爷奶奶家,当他被交警发现时,这个孩子已经在高速路上行驶了将近250公里。
难道他的父母没告诉过他这么做的危险吗?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在孩子被爸爸打了之后,他的情绪已经激动到忘记一切安全行为和规矩。所以,孩子不是不懂规矩,而是不会情绪管理。
家长所立的规矩不明确
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在买爆米花的时候身边也同样有个小朋友和妈妈也在选购爆米花,“妈妈,我想要一杯可乐和一份中份的爆米花”,小女孩用渴望的目光看着妈妈。
“不行,爆米花和可乐只能选一种。”妈妈说。
“那我还是要爆米花吧。”小女孩无奈的说。
入了场,发现小女孩和妈妈正好坐在我们的旁边,电影放映到一半时,就听见小女孩说:“妈妈,我渴了,我想喝可乐。”
“你怎么说话不算数?爆米花可是你自己选的,这会儿又要可乐了?记住,你自己选的,就要承担后果。”小女孩一下子就委屈的哭了起来。
为什么妈妈立了规矩却没有收到效果,也没有得到孩子的理解呢?那就是这位妈妈没有明确孩子,为什么在爆米花和可乐中只能选一样,要让孩子明确的知道这种选择之后的所谓“后果”究竟是什么?
有很多家长不允许孩子犯错,有一点点小错误,就能想象成天那么大,也可以说有的家长对孩子犯错的行为几乎是零容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几乎是所有父母的美好愿望,那么在成龙、成凤之前就要给孩子立好规矩,然而过于严苛的管教,反而会给孩子太大的压力。
没有完美的父母,也同样没有完美的小孩,身为父母的我们不要将童年的遗憾加注在孩子的身上,我们要给孩子的足够的爱和安全,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给孩子改正的时间。
家长没有换位思考
小孩子对事物和世界的认知有限,是随着他们的阅历逐渐增长的,无论是正确的行为还是错误的行为,很多都是他们的本能行为。
但是当小孩子不分场合的哭闹或者作出一些在成年人认为涉及底线原则的事情时,马上就会给孩子贴上“道德标签”——不听话、不懂事、没礼貌等等。
这样对教育孩子没有起到明显的作用,反而是在暗示孩子“我不好”“我不行”“我不是好孩子”……越是这样,孩子越会作出没规矩的事情来。
杜布森博士在《勇于管教》中有一段话谈说规矩的:
如果悬崖边上设有栏杆,那么人就敢靠着栏杆往下看,因为不会害怕摔下去;如果没有栏杆,大家再离悬崖很远的地方就停住了,更别说站在悬崖边缘往下看了。栏杆就是界限,知道界限(规矩)的孩子会有安全感,相反,没有界限的孩子没有安全感,因为他不知道安全的尺度在哪里。
“规矩”给很多人的想法就是“约束”“束缚”“没有自由”,其实有这种想法的人本身就没有真正的了解什么是“规矩”,在生活中中也更不可能“懂规矩”。
我们生活在有秩序、有安全感的社会中,本身就因为存在各种的规则和约束我们行为的法律,这些存在的前提其实是“保护”,其次才是“约束”。
我常常和孩子说的一句话就是“自律才有自由!”遵守社会规则,遵守各种法律,才能在这个社会中如鱼得水般的生活。
古人说:“无规矩不成方圆。”孩子不但要快乐的成长还要在懂规矩的情况下成长,比如:
按时作息;不能要什么家长就必须给买什么;在公共场合不能乱跑乱跳、大吵大闹;必须学会一些礼貌用语,“你好”“谢谢”“对不起”……
让孩子从小就要明白,世界不是以他们为圆心的,对规则、法律缺乏敬畏之心的人是没有底线的。
父母的陪伴不是永久的,我们能为他们暂时做的就是如何让他们学会在社会上更好、更舒适的生存,那就是爱他们并教会他们懂规矩。
很多时候小孩子不懂规矩其实是他们的认知没有达到那个学习的程度,所以作为父母我们要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的需求,来给孩子立规矩,这样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0-1岁:孩子的需求做到最大满足,成人也要适当兼顾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是最需要父母的时期,而且他们没有具备自理能力,所有的生存需求都需要父母来回应和帮助。
这个时期的孩子还不懂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们只是按照自己的需求来,“我饿了”“我要便便”“我困了”……很多时候孩子是依靠哭声来向父母寻求帮助的,那么这是父母不要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厌烦。
当孩子6个月以后,父母就可以给孩子“立”适当的规矩了,比如,有的孩子喜欢父母抱着睡觉,这种行为本身就会增加父母的负担,而且抱着睡觉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没有更好的帮助。
这就要父母“立规矩”了,吃饭、睡觉的时候,父母要对这些行为作出相应的行为联系:好好吃饭,爸爸妈妈就会微笑,就会陪我玩;自己睡觉,能听好听的音乐,妈妈也会在旁边陪着我……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需要的安全感和爱,和父母的及时关注,这是建立孩子最初的安全感的有效途径。
1-3岁:尊重孩子的选择,让自我意识健康发展
孩子1岁之后自我意识开始逐渐形成,大概在1岁半左右自我意识已经基本建立。这个阶段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那么这个时候父母要伴随着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给孩子立规矩了。
这个时期,既要给孩子建立规则意识也要尊重孩子的自我意识,不要过度的严厉,但是父母一定要秉着明确、坚定和温柔的态度来教育。
比如,这个时期孩子的哭闹多半是想要父母满足自己想要的玩具、想要的好吃的等等,那么这个时候家长不能一边说着“不能买了”,转头又一边掏钱一边说着“下不为例”。
父母应当在面对孩子哭闹着要玩具的时候,先安抚和共情孩子的情绪,明确的表达这个玩具或者零食暂时不可以买,这是我们曾经的约定,同时也要表达父母对孩子沮丧的心情的理解。
等待孩子情绪稳定后,可以在亲子之间做一个小约定,等以后的某一个机会可以拥有它,等等。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懂得:哭闹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即便父母没有满足我的愿望,但是他们也是我的,我要遵守和父母之间的约定。
3-6岁:让孩子学会适当的承担后果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越来越强烈,在好多事情上孩子们希望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主,喜欢追求有个性的事物,希望自己某些方面与别人不同。
那么这个时候父母们就要巧妙的利用孩子这个发展需要,让他们在一些事情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适当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还要注意的就是在追求个性的同时,父母要让孩子懂得既要发扬自己的个性同时也要尊重其他的人的感受。
比如,在公共场合孩子玩闹嬉戏,但是在染给孩子开心的同时,是否影响到他人的感官,或者是否遵守该公共场所的规则。
当父母屡次告诫无效时父母有必要对孩子做出必要的惩罚,或者要孩子虚心接受来自他人的提醒和教育。
这个阶段的孩子要保证个性发展的同时还要对他们建立起必要的规则意识,及尊重了孩子的个性,也让他们学会如何尊重社会规则和他人的感受。
6-12岁:让孩子建立明确的规则意识,父母要予以极大的支持
这个时期的孩子已经进入学校,学习各种文化课和一些文艺技能之类的学习,已经从侧重玩乐想侧重学习转变。
这个时期孩子对规则意识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在努力学习的同时,父母不要忽略规则意识的建立,同时父母要尽量给予孩子必要的支持,和一些事情抉择上的把握。
这个阶段我们就以学习举例吧,写作业是很多家庭的“老大难”问题,写作业磨蹭不知道让多少老母亲呕血。
父母的吼叫,打骂几乎是无济于事的,这是父母们不如明确告诉孩子:写作业是你自己的事情,我只是扮演一个陪伴者,在你需要的时候我提供必要的帮助,比如讲解难题等。
孩子一旦明白这个道理,他就会获得成就感,就会努力,也更有自信,让孩子主动写作业、主动学习这同样也是一种规矩。
父母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立规矩并不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标,只是一种教育的方式方法。
为孩子立规矩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说会伴随着双方的痛苦,但这就是成长。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孩子的幸福。
只有孩子具有了规则意识,才能更好的领悟社会生存的法则,才能懂得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才能让自己走的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