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燕 设色纸本 1981年作 (4600万元,2011年6月北京保利春拍)
江南水乡 1980年
湘西古镇 镜心 设色纸本
故乡 镜心
竹 溪 镜心 设色纸本 八十年代
冬天的树 1953年
桑园 1980年
杭州虎跑 1980年
紫藤 1956年
大漠 1981
鲁迅故乡 1980年
花港观鱼 1977年
乐山大佛 1979年
早春 1980年
徽州小景 镜心 设色纸本 1983年作
水 乡 立轴 设色纸本 1984年作
周 庄 设色纸本 1985年作
周 庄 设色纸本 1985年作
周庄 1985年作
《周庄》之作为钢笔淡彩写生,线条的组织感,节奏感,传达出强烈的形式美和特立独行的艺术追求,疏密处理得当,树与房屋搭配错落有致,它作于土黄设色纸本上,描绘天空时,画家大胆运用纯白色块,拉开了画面景度,大大增加了空间距离感,创造了一种独特的作画风格。
大 船 镜心
翠竹渔艇 立轴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周庄小船 镜心 设色纸本
画家笔下的江南水乡,多有小舟荡漾于河道;又或渔港内舟楫相凑,连结如聚市。但如本幅以渔舟为主体,略去繁杂的背景,只是几笔点染远山,数丛新篁嫩绿横斜伸出,伴以两三鸭子畅泳河上,一片幽静恬淡的意境,令小舟若置身于桃源中,极见画家创作时悠然娴静的心境。他在一九八五年赴昆山写生,于水乡周庄即留下以渔舟为题的速写,与本幅互相参照,不难察觉入画的正是当年仍与俗嚣保持距离的周庄一角,故创作年代应为八十年代中期。
家 立轴 设色纸本
《家》画于八十年代,这是吴冠中以中国人的精神画的一幅巨作,也是吴冠中最典型的白墙黑瓦家乡画。此图以极为写实的画法,平静的心态画出江南小镇的真实,江南如画,人杰地灵,在吴冠中的笔下生辉,这与他多年画江南水乡,画面上充满诗情画意有关,一草一瓦都是家乡情。这也只有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吴冠中能够做得到。
熊 猫 镜心 设色纸本 1985年作
风景 镜心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这是吴冠中以山水画情的典型作品之一,这是油画风景与中国山水画的又一次会合的画法。王国维说,一切写景皆是写情。这是适合于油画风景和水墨山水两方面的座右铭。吴冠中曾说过:“我曾寄养于东、西两家,吃过东家的茶、饭,喝过西家的咖啡、红酒,今思昔,岂肯忘恩负义,先冷静比较两家的得失。”
江南水乡 横幅 设色纸本
江南之春 纸本
江南园林鱼之乐 纸本彩墨 1987年作
印度花市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忆胶东农家院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米勒故居 立轴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小曲廊 镜心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本幅题曰时客北京而忆江南,虽未点明笔底庭院属谁家,但也有提示足让观众随着画家的创作历程而循小曲廊般曲径通幽,直抵苏州拙政园一角!
一九八四年,画家笔下名作《鱼之乐》取景自苏州拙政园那不过约三、五十米的一段临水短廊,本幅则截取了像是长廊的一截,透过方型门点出园里门外的位置,上方瓦顶与地上通道的深浅墨块呈迂回曲折,打通了门里门外的区隔,一点翠蔓攀墙而出徐徐下垂,更冲破了人为建构的距离,让自然生息洋溢其间。全画写来见虚重呼应,黑与白的分际拿捏精准,在半抽象处理中充分流露画家的人文素养。
仙人掌与院墙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花 卉 镜片 纸本 1987年作
鹅戏水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89年作
帆树图 镜心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水 暖 镜心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鲁迅诗意图 设色纸本 1987年作 (200万元,2010年12月)
白首忆童年 镜心 彩墨纸本 1989年作
桂 鱼 镜心 1989年作
故乡苇塘
春江水暖 设色纸本 1989年作
兵马俑 镜心 设色纸本 1990年作 (490万元,2010年10月10日沈阳)
热带鹦鹉 镜心 设色纸本 1990年作
泰国水乡 镜心 设色纸本 1990年作
星洲海滨 镜心 设色纸本 1990年作
归帆 立轴 设色纸本
水 仙 镜心 1989年作
荷 花 镜心 设色纸本 1990年作
这是吴冠中画于1990年的一件荷花精品,图中以线、彩、墨三色将荷花的神韵画出,清新秀雅,别具一格。吴冠中先生爱画荷,是借以抒发一种心境,释放一种情怀。他将生活和感受都融到画里,有了一种超脱的意境。他常说他总是梦见故乡的池塘,总是梦见夏天来到时野草张狂恣意,夏虫呢喃轻鸣,野鸭息于丛间,蜻蜓低回流连,蚊子乱成一片。童年的景象,在这么多年后重现在他的梦里挥之不去。
秋荷胜于碧 镜心 设色纸本 1990年作
接天莲叶胜于碧 镜心 设色纸本 1990年作
《接天莲叶胜于碧》是吴冠中画于1990年的一件画荷佳作,吴冠中在构图上这种善于在平面分割中拉大差距、增强对比的特色,说这种构图能给人以“强烈、紧张、严肃、惊险及激动。”荷花底下有很多的苔、草,那种光的反映、色彩的关系,非常丰富。他画荷花,大部分都是高贵,是一种精神,一种心灵的状态,画家爱画荷花,爱其“出于污泥而不染”,这是一种内在的高贵,没有献媚,没有奉迎,干干净净,活自己的人生。看似平淡,却是一种难以企及的境界。吴冠中的“调和中西”的艺术思想已经确立了新的艺术价值观。
追忆秦淮 镜心 设色纸本 1990年作
吴冠中画作里,水的叙事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他的水,一般有三个型态:“—”形的,“U”形的或者“|”形的。因为倾注的情感和思考不同,画作中的水叙事也随之变换型态。
此幅中采用了一种不完全“U”形水叙事,意在表现他对秦淮河这一历史时空的思考和审美。秦淮河是一条脂粉的河,承载着太多女子的梦,并由朱自清的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而蜚声中外。吴冠中对这一既是历史遗迹又是现实生活的时空交叠点,有着无以名状的复杂情感。一方面,他对秦淮河故地的昔日繁华景象有着说不清的向往,因此希望“重抹胭脂,再造酒家”,恢复其旧日荣光。这是作为游子的吴冠中对故乡的情愫,因此,在秦淮河两岸高宅上的天空里,他画入了代表相思和痴情的燕子,而在秦淮河边,他画上了新绿的柳丝和泊岸的小船,并把一种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然而代表了一个时间段的建筑作为审美的主角。而另一方面,他又深深迷失并自悔于自己这种对旧日不现实的向往和沉迷。因为“U”形水叙事其实表达的是一种回环的情结,这从他的其它作品中可以看出。于是,他以一种略近于U的水叙事来消解甚至掩盖自己沉迷于旧日秦淮河的不现实的情愫。而且,沉静的、倒影着两岸民居的水面,其实正是他对自己情感不动声色的逃避。
自家春色 镜片 设色纸本 1990年作
“妙悟者不在多言,初学者还从规矩。”吴冠中是从素描开始,学水彩、油画、水粉、水墨等,水彩画是他油画和水墨之间的桥梁。此幅《自家春色》就是吴冠中最为真实的自我写照,正如他在题言中所说的那样:“辛夷乎?紫藤乎?老眼昏花谁管得!只写自家春色。”诗人般的旷达,画家般的情操,是件过目难忘的作品。
古墙
墙与藤
墙上秋色 横幅
春 日 镜心 设色纸本 1991年作
周 庄
周庄
1985年春,吴冠中先生在周庄仔细揣摩后,看清了水乡古镇面貌的神韵,精心绘出四十八幅图画,深情地称誉“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1992年,吴冠中先生再次重访周庄,提笔泼墨,从此使周庄在华夏大地上声名与日俱增,成为众人心往神驰之地。
与他的江南系列一样,这里的房屋依然还是门窗漆黑,给人浑厚的感觉,但门前的拱桥,桥上的人群,直笔的小径,甚至是水边、路旁、树梢上星星点点的绿意与挂晒衣裳的红蓝,却使对茅舍的坚硬叙事有了灵动的效果。观此幅《周庄》,或简约,或繁密,或简繁相间;或银白,或灰黑,或黑白一体;或写实,或意象,或实意俱存。桥,古意朴拙,环拱徐上,沓至人群,耐人寻味;水,源远流长,暗淡掠影,水巷如织,微波荡漾;人家,临水而筑,傍木而依,前庭垂柳,墨瓦白墙。江南水乡温存的情感,在吴冠中的笔下跃然纸上。
柳塘双牛
印度诗人泰戈尔《园丁集》里的一首诗,被吴冠中用以诠释他的画作《水牛》。从吴冠中这一举动中可窥出他作《水牛》的用意所在。整个《柳塘双牛》的画面,便是如丝的柳条掩映下的河里游弋着的两条水牛,一老一幼,一大一小。两条水牛侧着头,扑扇着耳朵,似乎正在聆听和倾诉。老水牛连绵的脊,在柳丝的拂和河水的涟漪里隐约。而它们悠长睫毛下汪汪灵动的双眼,与它们微微皱着的鼻翼,还有欲张还闭的唇,甚至是舔着唇的粉红的舌,却让人分明觉得它们其实便是两个正相注视着的人。
苇塘秋色 设色纸本 1991年作
江南春色 镜心 设色纸本 1991年作
当代国画大师吴冠中,学贯中西,画坛泰斗,然大师儿时江南景色,始终不能忘怀,越到晚年,越发着墨于心中之江南,学界有誉“吴带当风”之说,其画让人读到更多的是一位游子倦恋故乡之情。大师1991年作此图,乃典型江南,小桥流水,沿河筑屋,白墙灰瓦,昵燕双飞,杨柳依依,碧波荡漾,隐约佳人,红粉靓色,闪烁其间,恍惚“印象”江南,识者以为然否?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即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