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开始咿呀学语,是每个家庭关心和兴奋的大事。然而身边说话晚的孩子越来越多,很多家长为此十分焦虑,别人家同龄的宝宝都已经会说很多话啦,为啥我的宝贝还不开口呢?
在排除智力和疾病原因后,也感到不解,为什么信息量摄入这么大,反而说话晚呢?
其实在生活中,宝宝说话早晚和父母是有很大的关系。宝宝说话晚,爸爸妈妈们应该先从自身找原因,看是否自己的育儿行为有所不妥。在宝宝咿呀学语的时候,作为家长要注意不可逾越三个禁区,不然宝宝的语言学习可能会因你的不妥行为而造成宝宝说话晚。
1.包办型父母
现在的家长对宝宝过分溺爱,觉得宝宝还小,凡事都事必躬亲,对宝宝无微不至包办一切。宝宝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家长就知道宝宝的需求并及时满足,如宝宝想喝水,还没张嘴,眼明手快的父母就知道宝宝的意图,于是把水杯递给他。其实这种过于及时地领会宝宝的意图,随时随地“贴心”满足宝宝的要求,实际上是剥夺了宝宝的话语权,学说话的动机自然会受到抑制,从而使宝宝的语言发育缓慢,失去了很多主动表达的机会。
正确做法:家长别做宝宝的“翻译官”,当孩子想表达他们的意愿时,父母应该引导他们学习和使用新词汇。当孩子需要父母的帮助时,父母不应该过于勤快地满足孩子的需求,而是鼓励孩子用言语表达他的意愿,让孩子感受语言的力量,为孩子使用语言提供积极的体验。
2.儿语型父母
虽然说用儿语和宝宝说话,用叠词跟宝宝交流,宝宝会短时间学的快些。但长时间的叠词交流,不仅会延迟宝宝过渡到说整话的时间,可能还会导致孩子语言储备量不足和语言运用能力差。
正确做法:儿童语言发展有其自身的阶段性,一般都是单词句、多词句和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父母对孩子进行引导时,需了解这一规律。家长跟宝宝交流时,要用正确且正常的语言表达方式和宝宝交流。可以用“父母语”(一种提高音调,拖长词语发音,节奏清晰的说话方式)与宝宝交流,对话时,语调可以会下意识的拉长音,比如“真——棒”,“真——好”,吸引宝宝的注意力时,还可以用升调和高音,“看呀,那只小鸟多——漂亮呀”。
3.责备型或笑话型父母
宝宝刚学说话的时候,都会存在发音不准,发一些可笑的不精确的发音,如将“狮子”说成“希子”,“三”说成“傻”等等。这些错误的发音确实让人忍俊不禁,有些家长会笑话宝宝,甚至还会学着宝宝的发音,而有的家长可能对宝宝期望太高,宝宝一说错,就开始责备。这些做法都会刺伤宝宝的自尊心,导致宝宝下次不太敢随意说话、表达自己。
正确做法:对于宝宝发音不准,家长不要因为孩子的发音不准而笑话宝宝,也不要过于严格,要用比较温和的方式,帮宝宝讲清楚。每当宝宝掌握了新词汇或者新语言时,一定要及时给他鼓励,你可以摸摸她的脑袋、亲亲他,或者拍手欢呼。这种热情的鼓励会使得宝宝很快收到鼓舞。
总的来说,每个孩子都有每个孩子的成长发育历程,排除生理因素,等到了一定的时间,孩子自然就会开口说话。
我们家长要做的,是多花时间陪伴孩子,给他们创造好的语言环境,静候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