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岁考中状元,55岁当宰相:昆山才子徐元文的开挂人生

2021-03-24     勇哥读史

原标题:25岁考中状元,55岁当宰相:昆山才子徐元文的开挂人生

清朝初期,江苏昆山流传着“昆山三徐”的佳话。

“昆山三徐”,指的是徐干学、徐秉义、徐元文三兄弟。他们是明末清初大儒顾炎武的外甥,父亲徐开法是昆山当地小有名气的读书人。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都在科举上取得了堪称耀眼的成绩:徐干学是1670年庚戌科探花,徐秉义是1673年癸丑科探花,徐元文是1659年己亥科状元。三兄弟都是一甲登第,又称“同胞三鼎甲”。

而且,他们都做过大官:徐干学官至刑部尚书,徐秉义官至吏部侍郎,徐元文官至文华殿大学士。

这里详细介绍一下徐元文的故事。

徐元文,字公肃,号立斋,江南省苏州府昆山县人,生于1634年。在“昆山三徐”里面,徐元文年纪最小,但他的科场之路却走得最顺利。聪明好学的他,14岁通过童子试,成为秀才;20岁通过乡试,成为举人。1659年,25岁的徐元文赴京参加会试,一举中的,并在随后举行的殿试里获得了一甲第一名的佳绩,获得状元殊荣。

徐元文由此成为清朝历史上第7名状元(不含满榜状元)、江苏在清朝的第3位状元、苏州在清朝的第2位状元、昆山在清朝的第1位状元。

顺治皇帝非常喜欢徐元文的文章。当他在太和殿参加了传胪大典后,回到乾清宫,喜滋滋地告诉孝庄太后:“今年我给大清选了一位好状元。”这与当年宋仁宗选中苏轼、苏辙两兄弟有异曲同工之妙。几百年前,宋仁宗也以同样的心情告诉曹皇后说:“我今日为子孙选了两个宰相(苏轼和苏辙)。”

不过,由于顺治皇帝在1661年2月5日就英年早逝了,因此徐元文的仕途生涯大部分在康熙时期。

最初,徐元文也走得并不顺利。

康熙皇帝上任之初,烧了三把火,其中一把火是大规模清理江南地区士绅拖欠钱粮,人称“江南奏销案”。在康熙皇帝的严厉催促下,江宁巡抚朱国治查清苏州、松江、常州、镇江4府,未交齐钱粮的文武官绅共计13517名。对于这些人,康熙皇帝明确表示这些文武官绅不论拖欠多少,一律予以严惩。

1659年乙亥科状元徐元文、探花叶方蔼都在这份名单之中,自然也受到了惩处。徐元文被降职为銮仪卫;叶方蔼只欠了1文铜钱,也被罢免官职,民间随即传出“探花不值一文钱”的民谣。

好在4年后,朝廷高抬贵手,认定徐元文与此案无关,是清白的,徐元文得以官复原职。

迈过了这一道坎坷后,徐元文的仕途变得畅通无阻。1674年,40岁的徐元文升任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第二年又充任日讲起居注官,为康熙皇帝上课。1680年,46岁的徐元文升为从一品的都察院左都御史,兼任经筵讲官,依然要为康熙皇帝讲解经书。1689年,55岁的徐元文授任正一品的文华殿大学士。

清朝没有设立宰相,内阁大学士是名义上的宰相,被尊称为“宰辅之臣”。徐元文步入官场的巅峰状态。

徐元文长期在朝廷内任职,遇到事情敢于说真话。这里举两个例子:

1680年,江西按察使出现空缺,朝廷召开九卿会议进行推选。有人推举左通政张可前,有人推举兴泉道张仲举。御史唐朝彝指出张仲举为官平常,在福建没有作出好的政绩。九卿认为唐朝彝没有早点说出来,是失职,上书朝廷对他进行弹劾。吏部初拟处理意见,要将唐朝彝革职。徐元文当即奏报朝廷,指出九卿会议推举人选时,应该允许有相反意见,动不动就严惩提出反对意见的大臣,后果不堪设想。康熙皇帝赞同徐元文的看法,没有处分唐朝彝。

1681年,随着“三藩之乱”的平定,康熙皇帝的威望达到空前的高度。许多大臣请求康熙皇帝仿照前朝的做法,搞一场泰山封禅的仪式,表示国泰民安之意。徐元文力排众议,写了一道疏折,认为泰山封禅劳民伤财,没有多大意义。国家刚刚结束战乱,当务之急是“振纲纪”“核名实”“崇清议”“厉廉耻”,大小官员奋勇而上,成就千秋大业。疏折写好后,同僚们觉得言辞过于激烈,劝他不要送上去,免得惹来不必要的麻烦。徐元文没有听从,坚持将疏折送到朝廷。康熙皇帝审阅后,认为很有道理,取消了泰山封禅的打算。

万万没有想到,徐元文在晚年时“阴沟里翻船”,再次遭到康熙皇帝的惩处。

前面说过,徐元文有一个大哥叫徐干学。徐干学做官没有徐元文清廉,经常收受贿赂,还卷入权臣索额图和纳兰明珠的权力争斗,不免成为众矢之的,屡屡遭到弹劾。1688年,徐干学急流勇退,主动奏报朝廷,请求告老还乡。康熙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

可是,徐干学的政敌们并没有打算放过他。1690年,江南江西总督(两江总督前身)傅拉塔对徐干学进行弹劾,指责他犯下“招摇纳贿,争利害民”等罪行,多达50余款。徐元文也被牵连在里面。康熙皇帝下令,让徐元文提前退休,回到家乡。

徐元文在朝廷里做了20多年官,清正廉洁,绝不肯取一文钱不义之财。当他退休回家,乘船经过山东临清时,负责把守关卡的官吏知道他是一名退休高官,对他的行李进行严格搜查,企图借机勒索。在搜查后,官吏发现徐元文的行李里除了数千卷图书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原来,徐元文当了一辈子官,只积蓄了300两银子。他的俸禄全部都拿出来买书了。

一年后的1691年闰7月27日,徐元文惊悸呕血而死,享年58岁。3年后,他的大哥徐干学病逝,时年63岁。三兄弟里面,倒是徐秉义活得比较久,直到1711年才病逝,享年79岁。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u3MWYngB9EJ7ZLmJRIm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