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石真的是营销骗局吗?

2019-06-11   灵熙说珠宝



钻石很贵,贵到男性不敢轻易悔婚。

一个故事,根据解读角度不同,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讲法。同一件事,改变讲述的方式,你可能会看到完全不同的事实——哪怕看上去老生常谈的叙事,也有令人吃惊的另一种可能。

今天,大家讲一个关于钻戒的故事:有关婚姻契约和永恒爱情的两面。


关于钻石,直男最喜欢听到的,当然是钻石是骗局,他们多少都从网上获得过这样的知识:钻石实际是不保值的,因为有人试过

讲钻戒历史的文章,大多都会说,第一枚钻石订婚戒指,是1477年奥地利大公 Maximilian I 给法国勃艮第的玛丽公主的。这枚戒指特意打成M的形状——两人姓名的首字母。

不过这些人都没法告诉你,钻石戒指成为订婚仪式中的一部分,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事实上,有一个人曾仔细研究过这个问题——美国法学教授玛格丽特·布里尼格。但她的研究结果,钻石经销商们是不希望人们知道的。


钻石的工具性:契约与“押金”

故事从玛格丽特·布里尼格的一个发现开始。玛格丽特出生于1949年,她母亲结婚时,有订婚钻戒,祖母却没有订婚钻戒,而她的家族一直富有,不存在负担不起的可能。

玛格丽特教授素以跨学科研究著名,且长期专注于家庭、财产等领域,两代人订婚钻戒的有无,自然吸引了她的注意。

她发现,在美国为例,钻石戒指的销量变化,与相关婚姻法律和两性观念变迁具有高度的相关性



· 1933年,老电影She Done Him Wrong中的经典钻戒场景

研究结果显示,废除解除婚约诉讼,战胜了价格、广告量、适婚年龄人口比例,是影响钻戒销量的最大因素。当法律不再是向负心汉讨说法的工具,钻戒便成了女性未来生活安全感的来源。

是的,你没看错,钻戒最初其实是女性“许配的押金”。

对于她们而言,钻石是爱情诺言的物质保障。这可能是她们在极度不平等的性别权力关系下,为了保护爱情和婚姻,能采取的最理性的方式


钻石的感性:爱情与女性的独立

20世纪是两性关系变革的世纪,1960年代美国提倡性解放,对婚约保证的需求已成过往

必须看到:钻石有两面,一面是婚姻的契约,一面是永恒的期盼。前者是社会的表层趋势,后者才是爱情背后的真正逻辑

钻石依旧象征爱情,但不是“抵押担保”式的爱情,而是自由、独立、充满盼望与选择的爱情。现在,它更像一个闪烁而永恒的星,装饰人们对爱情的梦想。


这才是钻石真正的小趋势:离开“抵押”属性,回到爱情和美好本身。在涉及情感的问题上,事实永远不等于真相

钻石除了工业用途外,几乎没有别的用处,而且你真拿着钻石去兑换,发现它并不保值,这都是铁板钉钉的事实。

但是,钻石价格崩塌了吗?下面是六十年代以来的每克拉均价走势图。



· 60年代以来钻石的每克拉均价走势

未来藏在钻石的另一面,它感性的一面。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在更加富裕的社会里人们有更丰富的情感表达需求,钻石可以有更多的首饰用途。

1970年代末,美国钻石市场已超20亿,到了2017年,钻石市场销售额高达430亿美元,33%为自购——满足自己对爱情的畅想,不与异性有关。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说过,任性是一种美德。心理学也认为,我们的爱情和人生往往被他人的小动作决定,夺回一点自己的空间,其实没什么坏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