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在工作中感到无力的时候。
当你好不容易搞定工作,在走进地铁的前一秒被老板叫回来改方案;
当你周五下班前接到一个项目,却被要求周一上交;
当你千辛万苦做完一份数据图,却还是出了关键的失误,被老板批评……
总有一个瞬间,让你突然感到,工作亮起了红灯。
这不,当我们还在讨论“996”的时候,有人已经在“007”了(一周工作七天,从零点干到零点)。
例如,律师这样的高压职业。
《令人心动的offer》,号称国内首档律政职场观察类真人秀。一起在律所中实习的8个实习生,个个名校出身,专业知识拔群。
但无论如何,在这8个人中,只有2个可以拿到最后的offer。
职场中人,从来厮杀不见血。
那些从不摆在明面上的职场“潜规则”,都在这里上演了一遍。
职场的人间真实
开头,这档节目就公开了学霸们的简历。
光是名校出身的就有一半。
有参加过《中国诗词大会》的学霸。
有世界华语辩论锦标赛的冠军,打赢过清华大学。
完全是神仙打架嘛。
然而,也许是节目组的障眼法,也许是学霸也有真实的一面。
他们狼狈的一面,跟初入社会的我们一模一样。
比如,面试的紧张。
天还没亮,就起床上班。
遇到堵车、恶劣天气,可能一不小心就迟到。
到了办公室,发现不会用打印机。
好不容易写完,却忘记保存文档。
刚入职时与同事面面相觑的尴尬……
原来,大神也不是一开始就是那么专业。
一开始最被看好的李浩源,因为格式问题,痛失初考核第一名。
实习生们倒吸一口凉气,偷看邮件排名的样子,像极了看期末考成绩时的你。
猝不及防地,领导还会把你“请”到办公室,聊天喝茶。
这档综艺暴露了职场“菜鸟”们真实的一面,放大了那些手无足措的瞬间。但观众们非但不会苛责,还会释然一笑。
毕竟,谁又不曾犯过这些“低级错误”呢?
如果回头看,我们刚进入职场时,或许比节目里的实习生要“惨”得多。
但我们都明白:
只有穿过足够多的枪林弹雨,才可身经百战而安然无恙;
只有开过数不尽的会议,熬过那些灯火通明的夜,才能修成四两拔千斤的本事。
正是这些坎坷,让我们这些职场新鲜人成为可以独当一面的专业人。
那些职场教会你的事儿
那些年,我们在职场学会的道理,比在学校里学的多得多。
有一个叫李晨的实习生,在又一次排名不理想后,在无人的办公室里,难过地悄悄抹泪。
他向带班律师请教,得到了老师的安抚和指点。
乍一看,李晨的做法,没什么问题,可能还会让人觉得“心疼”。
但何炅的看法是:把自己的负面情绪对老板倾吐?你还是太天真。
“你可以和信任的同伴吐槽,自我消化排解,或者和家人一起分担……但是不要去找你的老板哭诉,最好还是自己坚强一点。”
刚踏入职场的我们,最容易犯这种错误:把最脆弱的一面,亮给对我们最有期待的人。
职场可以有新人,却不允许有“孩子”。
正如Papi酱所说,老板可能会安慰你,但他同时也会想,你会不会……不太成熟?
在这些初涉职场的新鲜人身上,总能看到一股熟悉的“学生气”。
梅桢在写方案前,向导师索要模板。
在嘉宾们看来,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表现。可在我看来,其实略显幼稚。
节目中,导师们迟疑了一下,答应了她发模板的请求。
但摸着你的良心问,如果是真正的老板,他有必要管这些事吗?大概会皱着眉头反问:你自己没能力找到模板吗?
说白了,员工和老板是劳资关系。当老板抛出一个需求时,他希望得到的是你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你抛回来的各种琐碎问题。
对不起,大家都很忙,请你及时长大。
更耐人寻味的,是节目里的“学校鄙视链”——如果法律人出身于“五院四系”,基本就赢在了起跑线上。
正在攻读北大博士的梅桢,自报学校后,立刻赢得一片掌声。
而来自大连海事大学,就读海商法(也是强势专业)的郭旭,却支支吾吾,不敢说出学校的名字。
到了工作中,真正的战斗才刚刚吹响号角。
我们眼中光鲜亮丽的工作,到实际上手时,一般都会变成又琐碎又无聊的日常。
也是到了工作中才发现,我们以为自己懂得的知识,是那么的经不起实践推敲。
有拖延症的朋友,不得不领悟“工作没有补考”的现实。
才实习第二天,这群实习生就得加班到凌晨五点,顶着硕大的黑眼圈查资料,沦落为“加班狗”。
曾经不可一世的我们,在一次次碰壁后,或许会被逐渐磨平棱角。
纵观整个节目,《令人心动的offer》确实构建出一个非常逼真的职场世界——它奉行弱肉强食的法则,让“足够努力”、赢得胜利的人,站上行业顶端。
如何老师说:“每个人都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决定自己生活的样子。”
但也要说一句,它并不能作为真正的职场参考指南。
因为它呈现的,本质上是被美化过的职场。
在这个节目中,实习生们只需角逐限定的名额,获得导师的肯定,并不需要用赚取的工资养活自己。
加班加点、通宵熬夜,导师们都看在眼里。
而加班费?不存在的。
这样的价值观,当然很适合营造一个温馨的氛围,共同学习、进步。
可在现实生活还奉行这一套,真的有点傻。
工作就像恋爱,换对象不代表“不专一”
我印象深刻的,是柴律师在节目中说:“我们有的时候休假,实际上只是换个地方工作。”
实际上,许多行业都有这样的“共识”,仿佛不“爆肝”加班,就是不努力工作。
这无疑是一种“加班绑架”。
人生不是真人秀,职场谈的是利益。
当我们走入社会,靠自己的双手谋生,工资余额是我们说话的底气。
当“996”成为常态,老板鼓吹员工为公司卖命,我们更不能轻易放弃正常的休息时间。
因为说到底,工作是为了生存啊。
不久前有一条新闻:一位上海知名女漫画师“回首而已”(笔名)在出租屋内去世,倒在了工作台上。
在她离世前,她还更新了漫画的最后一章,说“最近身体不适,可能会晚点更新”。读者们也没想到,他们再也等不到新的一章了。
为了工作,难道连命都不要吗?
找工作如找对象,最忌讳的就是把自己变得卑微。员工付出自己的劳动,公司给相应的报酬,其实根本不存在谁欠谁的。
可现实往往并非如此。
在新闻里,以90后为代表的年轻人总是面对来自长辈的质疑:第一份工作干不长、平均在职时间缩短、每年换一次工作……
90后,成了“不安分”的一代,因离职率高而为人诟病。
那些“爱跳槽”的年轻人,真的是好逸恶劳,不肯脚踏实地吗?
不是的。
年轻人不是不能吃苦,只是他们已经不那么热衷于“职场鸡汤”了。
相信工作过的人,多少都听过老板画的“大饼”:
“年轻人,不要好高骛远,好好干,公司不会亏待你的。”
“我知道你最近很辛苦,但能者多劳嘛,公司只有你会做这个啊。”
“怎么总是谈钱不钱的事儿?公司做大做强了,你应该也感到自豪嘛。”
……
大道理是没错,可由既得利益者口中说出来,总觉得略显虚伪。
还会使你在试图准时下班时,莫名受到良心的谴责。
既然所谓的“多劳多得”,只不过老板骗你加班的借口;
既然你的“自愿”加班,很可能是没有加班费的被迫劳动。
那我们为什么不多给自己一个机会,在被允许的范围内选择自己最想要的工作呢?
不是说,我们不可以加班。
谁不知道工作会出现紧急状况?
新媒体小编要赶热点要加班;团队做项目,也得猛灌咖啡、呵欠连天地赶进度。
但我希望,那些赤手空拳的年轻人,应该获得到点下班且无愧于心的权利。
加班是一种选择,不是一种勒索,更不应成为一种“文化”。
如果,连正常下班的权利都没有,也别怪年轻人“爱离职”了。
实在不行,辞职又如何?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戏导演系毕业的Papi酱,第一份工作是坐办公室,搜索全球十大石油公司的中英文介绍。
查着查着,她恍然大悟:我是学导演的,我为什么要查这些呢?然后,她直接裸辞,头也不回地走了。
你看,这份工作和下一份工作之间,也许只缺一个“恍然大悟”的瞬间罢了。
后来的故事我们都知道了,上班第一天就裸辞的papi酱从此改头换面,在短视频界找到了一席之地。
她说:“我不知道我喜欢什么,但我知道自己不喜欢什么。”
好恶分明,敢闯敢拼,本就是这届年轻人最珍贵、最热血的品质。
高呼“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不一定是哪吒,也有可能是被压榨过度的年轻人。
职场不相信眼泪。
但还在朝五晚九地奋斗的年轻人,更不要相信老板的谎言。
要知道,换工作并不代表“不专一”。
要是觉得这份工作不够好,就没必要浪费时间,消磨彼此的耐心了。找个更适合的轨道,用力奔跑,才更容易抵达自己想要的终点啊。
人生很短,就别在有限的时光中继续委屈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