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冬季谨防“毒蚊子”叮咬

2019-11-06   南湖发布

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不少人家里都将蚊帐等防蚊灭蚊工具收了起来,但这段时间,秋蚊子却“来势汹汹”。“现在天气这么凉快,没想到还有不少蚊子,早晨带娃到小区散步,一会儿的功夫就被咬了三四个包。”家住万家花园的市民刘女士说。

很多市民都误认为大热天是蚊子最“嚣张”的季节,其实,最适合蚊子生存的温度是25℃到30℃之间,加上近段时间气温稍有回升,蚊子又开始活跃起来。被蚊子咬了不仅奇痒难耐,而且蚊子能传播登革热、寨卡病毒、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丝虫病等多种疾病,因此,当下做好防蚊灭蚊工作依然很有必要。

由于秋季是蚊子的繁殖季节,雌蚊子要吸食大量的血液促进其卵巢发育,繁衍后代及为越冬积蓄能量,这就是大家觉得秋蚊子特别“凶猛”的原因之一。秋天比较常见的是白纹伊蚊、三带喙库蚊,被这两种蚊子咬上一口,立即能起一个红包,而且一抓就是一片,奇痒无比,所以人们将它们称为“毒蚊子”。

接下来,随着气温逐步降低,日最低温度可降到10℃以下,不利于蚊虫生存,室外的蚊子会逐渐消停,进入过冬状态。但蚊虫为了保持种群繁衍,会进入越冬状态以应对冬季低温环境,且它们都会集聚性地躲藏到窨井、污水管网之中,因为这些污水管网内“冬暖夏凉”,为蚊虫的生存创造了适宜的环境。

因为“越冬蚊”的生命周期较长,可以成活3至4个月,所以要抓准时机,提前将这些蚊虫的幼虫消杀掉,这样将能有效控制明年夏季的蚊虫密度,减少蚊虫数量。“从理论上来说,杀灭一只越冬的雌蚊就相当于消灭了800只左右的‘蚊二代’。”南湖区爱卫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因此,消灭越冬成蚊及蚊卵,可以有效遏制夏季蚊虫孳生,大幅降低蚊虫密度,预防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等蚊媒传染病的发生。

对此,今年区爱卫办将蚊蝇消杀工作从原来的每年5到11月延长至贯穿全年开展,增加了越冬蚊消杀的方式,对区域内各个角落予以全方位消杀,达到高效目的,为全区居民创建健康洁净的生活环境。

另外,南湖区在大桥镇倪家浜村开展全区首个“无蚊村”建设。“无蚊村”创建的标准不是一只蚊子都没有,而是在人的活动范围内,通过生物、物理等手段将蚊子密度降低到一定数值以下。“通过建设‘无蚊村’,推动开展以‘环境整治、美丽乡村、清洁家园’为主题的蚊虫防制行动,清除村里各类蚊虫孳生地,既改善居住环境,也能推行健康生活方式,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该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