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鼓启动2019棚改,老街被列入!千万别错过了

2019-12-02     宜丰会长大叔




前天我县开会,正式启动了2019年全县棚改工作。今年是全国棚改政策实施的最后一年,明年开始,棚改就要成为历史名词了。认真看了一下微信群中流传的铜鼓2019棚改表,有铜鼓老街地块,并且有很多领导和很多责任单位挂帅,可想而知政府是多么重视老街棚改。



至于国家为什么要倾全力为咱老百姓搞棚改,大道理咱也说不出来。请大家看看下面这张图,这是近些年发生在铜鼓周边的一点小事,听说铜鼓也有震感。有些铜鼓预制板房的住户,打着赤脚往外跑,惊恐地问:刚才是不是有压路机过~~



据我所知,铜鼓老街90%的人民是非常迫切希望政府动工改造老街的,听说已经派代表多次去县里反映改造老街的迫切愿望,但由于种种原因吧(具体啥原因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正现在的老街面貌,我不说大家都明白,那个破烂模样已经彻底沦为铜鼓的贫民窟了,并且是没有之一)。



其实我们是一直关注着老街的一举一动的,我们肯定希望铜鼓老街能够尽早改造完成,让全体老街人民能够圆新居梦。但小编也知道有关部门已经在铜鼓老街张贴过几次规划图的,这不一眨眼13年过去了,张贴规划图的钢管都绣断了,但老街人民的新居梦还在继续做着,这次政府真的要动工改造老街,怎能不让小编替老街人民感到高兴呢?


不过高兴归高兴,有些话我还是想对老街人民说哈,说得对,就请老街人民点个赞,说得不对呢,也请老街人民多多包涵,毕竟这只是代表我个人的看法,不代表人家。


政府张贴的几次规划图,画得多好啊


我们铜鼓县自从去年大规模启动棚户区改造工程以来,去年共有至少1000多户家庭拆迁改造吧?但这么大的拆迁量却没有发生一起因为棚改而导致的信访事件,这充分说明政府的棚改政策是非常得民心的。既然有这么得民心的好政策,那铜鼓老街如果今年再棚改不来的话,那真是过了这个村就真没有那个店了……不知道又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赶上这么好的政策了。要知道,人生没有几个十三年可以等待啊~~~



好了,小编也不多说了,老街人民肯定明白我的意思啦……反正破败的老街和居住在这里的人民,不要幻想着今天赖在这里不走,明天的老街就会变成周庄、乌镇或丽江古城……天底下哪有这么好的事情哦?所以抛弃幻想,抓住最后一次棚改机会,早些搬到宽敞明亮的新房子里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最后:

让我在此祝福老街人民早日住上新房,高高兴兴搬到新房里去过年!!还有就是铜鼓的房价,千万不要搞得和去年一样,棚改刚刚有了一点消息,房价就涨了许多,这样非常不好!希望今年不会再发生去年这样不好的事情!!



附:


一生的情怀

记忆中的铜鼓老街

追寻童年时光印记


作者:落叶的梧桐


我的整个童年时期都是在铜鼓老街上度过的。缘于最原始的记忆,我对老街总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愫。



那时父亲是干部,我们家就住老街。那是街尾的一栋老房子。老街不过几百米,却是铜鼓县城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记忆中的老街有不少老行当。街尾有一家打铁铺,一个补锅摊。打铁的人家姓周,一天到晚见那对父子守着一炉通红的炉火,光着膀子对着那烧锻过的铁块叮叮当当不停地敲打,来找他们打农具的人可真不少。补锅的通常是圩日子才摆开家什,破盆烂碗一溜排开,补锅佬(当时人们就是这样称呼的)把风箱拉得呼哧呼哧响,那一双粗大的手却是异常灵活,不时用沙包兜着火红的铁水快速按在锅的破损处,然后用纱布卷蘸着黄泥水在新补处涂刷,一股股白烟吱吱冒起,不多的功夫就能将锅补好。



街尾还有一家理发店、一家客栈、一家染衣坊。开客栈的是一对和蔼可亲的老夫妇,街上的孩子都亲切地叫他们公公、婆婆,客栈门口常有人在聊天,走南闯北的人喜欢显显他们不凡的见识。染坊门口支个灶放上一个大铁桶煮染料染布,一般都是将白布染蓝或染黑,更复杂的工艺也做不来。



街的中部最热闹。早时有个空地,平日里,我们常在那里捉迷藏、游戏打闹。



对面是食品站,食品站是凭肉票买肉的地方。在计划经济时代,卖肉可是个好工种,想买块好肉,买排骨,你得认识食品站的人让他们帮留着,否则很难买到。



街的中部还有一家做雨伞的店铺。雨伞铺里堆满了伞托伞辐伞柄等原材料,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些不起眼的东西组合起来糊上棉纸,画上图案,刷上油漆,漂亮的油纸伞就做成了。后来有了帆布伞、尼龙伞,油纸伞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



上学后,父亲的单位搬到街头新建的办公楼,我们家也跟着搬到了街头。财政、税务、银行、邮电局等单位集中在这一大块。电影组经常在大院里放电影,我们从可以通过一个小侧门直接进入院内,那时最让人开心的事莫过于看电影了!虽然来来去去只放那几部片子。



隔壁有间破旧房子,住着一个孤老头子。他无依无靠,也不太爱理会人,但他会做麦芽糖。我经常依在他家门柱看他做糖。他将铁锅里熬好的黑红色的糖膏挂在一个大木钩上反复不停地拉扯,直到把那糖拉得金黄透亮再放到岸板上切成条状,码放在货担里,而后挑出去沿街叫卖。三三两两的孩子递上5分1角,他拿着小錾轻轻一敲,得到糖块的小朋友们欢天喜地,一块糖用不了几分钟就吃完了,但心里却可以甜上一整天。为了能在第一时间买到老头的麦芽糖,我很小就学会检破烂、摘猪草卖或是打点小零工赚些零花钱,因为从母亲那要零花钱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对面是一家诊所,医生鹤发童颜,戴着一副金丝眼镜,张嘴说话便见满口金牙。他的最大特长就是为人家镶金牙,那时镶金牙是件很时髦的事,有的人牙齿好好的也要去镶上几颗金牙,为的是一开口就可以晃到别人的眼睛。



上高中后我就离开铜鼓,家人也相继迁离,很少回那里了。这几年,经常忆起在铜鼓度过的童年时光,找机会回去看过几次。尽管铜鼓有了更多的新街道,建了很多新楼房,但老街还保留着,只是已经显得更加破旧不堪。漫步老街,我打量着它,它打量着我,老街似一个走了远路的老者,侧着老旧的身影,眯逢着双眼以沧桑的目光,看岁月的变迁,感受世态的炎凉。我忆起他泛黄往事,它也一定想起那个扎羊角辫,玩编花篮、跳橡皮筋的我。哦,老街,一如老外婆温暖的怀抱让人牵挂一生!


图片来源:老青蛙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kUG0m4BMH2_cNUg1PN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