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内容来看,农业一直都是政府非常重视的产业。然而,每年进入农业院校或是农学专业的学生,却很少是自愿加入这一行业的。为什么农业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却仍然是冷门专业呢?《有农有艺》早就听周边的企业或者经理人这么吐槽过,为什么呢?
就大学的专业设置来看,“急功近利”的思潮也广泛存在于高校教育和学术研究领域,深度研究农业专业、农业领域的科研项目还是较少的,尤其是横向资源支持的可能性很低。而作为学生而言,希望自己所学的专业工作好找、职业发展清晰。因此,供给水平不高、需求程度不大、自然导致农业专业学科发展慢、报考的优秀生源少。
很少有人会认识到,农业是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农业活动的学术研究成果已经积累不少,但是在推广的范畴依然短缺。一些农业项目的基础内容对于平常人来说,理解起来是有困难的。在很多跨国大型农业集团的官网中,员工介绍里的研究生、博士比例都很高。其实,任何一个高度专业化的领域,民众参与度都不会太高。
现代农业是一个资本密集型的行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农业生产活动虽然曾经是全球参与劳动力最多的领域,但近年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一直在锐减。从产业特征上来看,农业确实并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农业的特征是规模化,要靠巨大的规模盈利,规模化就要与机械化相配合,而机械化就意味着大量的人力会被替代。
另外一个经常被提到的概念叫做农业产业化,所谓产业化,在于通过标准的流程化和规范有序,使得农业生产活动变得可以管理、可以预测、可以控制。如果从就业角度来看,目前农业领域存在着很严重的结构性失业,对于水平较高的专业人才仍然是缺乏的,但在转型的过程中,难免导致整体上看起来不是一个吸收劳动力的行业,人员流出较大。
一般认为,毕业生的工资水平受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影响:行业平均回报率、行业市场化程度、毕业生成长速度等等。农业专业的毕业生待遇低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首先,农业领域的产业化不够,市场化程度较低,导致就业市场极不活跃,对口单位都是市场化程度极低的机构,起薪不可能高;其次,农业领域参与者的行业回报率较低,除去少数优秀的企业外,其他存在劳动雇佣关系的农业领域的企业、个人,投资回报率都不高,行业的平均工资水平存在差异。
但在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农业领域会不断的出现一些好的企业、好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也有理由看到,国内的农业专业的毕业生们能够像那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农业集团的员工一样,有体面的收入和明晰的职业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