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微网报道(记者 张轶群)“小米快把半导体行业里腰部以上的优质企业全部投光了,基本是扫货的架势,豪横!”对于小米近期在半导体投资领域的频频落子,一位投资机构同行有些羡慕嫉妒。
今年以来,依托120亿元规模的湖北长江小米产业投资基金(以下简称小米产投基金或小米产投),小米“疯狂出手”,2个多月的时间共有10家半导体企业相继宣布获得小米投资。而自2018年年中小米产投基金正式成立以来,参与投资的半导体企业数量已近20家。
多金而又迅猛,小米正在加速拼接其在半导体领域的“芯”版图,将赛道上更多国内优质选手汇聚到其供应链和生态的大旗之下。
小米在半导体领域投资的逻辑和策略是什么?小米产投有何独特之处?什么样的企业能够获得小米的青睐?小米能带给被投企业什么?围绕这些话题,集微网与小米、被投企业以及投资界人士深入交流,探讨小米“豪横扫货”半导体背后,如何“投”出一个“芯”未来。
芯片投资“不差钱” 今年将再提速
从去年投资的方邦电子、亚华、芯原微、恒玄、西安智多晶、安凯微电子、一微半导体,到今年灵动微、翱捷科技、昂瑞微、速通半导体、墨睿科技、芯百特、峰岹科技、双十科技、瀚昕微、帝奥微,再加上2018年投资的好达和冠宇,在目前小米的产业投资列表中,有近20家半导体相关企业。
从投资节奏上看,去年平均每个月宣布一起投资,而今年2个多月的时间里,宣布了10起投资。最近的一次投资是上周小米入股快充芯片厂商瀚昕微。
据集微网了解,实际上小米今年陆续宣布的众多投资大部分是去年的成果,期间经历对接、交流、立项、尽调、投决会、内部审批以及工商信息变更等半年时间。因此更像是对去年投资成果的一次阶段性集中展示。
这是否意味着小米将加快芯片领域的布局?小米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
“芯片仍然是今年小米产投的重要方向,小米会更加速在这个领域的投资。”小米产投部合伙人孙昌旭告诉集微网。
从投资标的所处的领域看,包括基带、射频、FPGA、Wi-Fi、高端模拟IC、电源管理、MCU,到材料、设备,小米正在各个赛道上伸出广泛的触角。
“中国的芯片企业在国产替代方面的空间巨大,现在能够找到的公司就有1000多家,对于一些潜在优质标的,我们正在密切跟进。”孙昌旭说。
图片说明:2017年小米公司和湖北省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长江产业基金共同发起募集规模为120亿元人民币的长江小米产业基金。
小米“加速加码”半导体领域的“底气”来自120亿元规模的小米长江产业投资基金,由小米和湖北省长江经济带产业引导基金于2017年底共同发起设立,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和先进制造是该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
相较于一般产业投资基金一二十亿元左右的规模,小米长江基金120亿可谓体量巨大。
上述投资人士告诉集微网,以他所在的大型投资机构看,大概约200亿元的规模,一期基金30多亿人民币,投资周期是3-4年。
“但小米好像一年就要投这么多钱。”该人士表示。
另一位产业投资基金的人士向集微网介绍,产业投资基金一般的周期是8年,前4年为投资期,后4年为投后管理期,如果这样算下来,小米每年投资额将达到30亿元。
目前,小米方面并没有关于产投基金金额的详细披露。如果根据官方发布的公开信息,从认缴出资额上看,最大的一笔是今年2月25日小米入股翱捷科技,金额为519万美元,最小一笔为3月14日投资瀚昕微的31万元。
但这并不能反映投资的真实数额,因为除了认缴资金进入注册资本金变化外,还有相当一部分以估值等公司溢价方式进入资本公积金。因此,实际的投资金额要远大于此。
“平均每起投资的数额可能要在千万以上,小米产投基金的盘子大,能投几千万绝对不会投几百万和几十万。”一位业内人士告诉集微网。
面对这样规模的投资基金,小米的频频出手是否与投资和花钱的压力有关?孙昌旭并不这样认为。
“小米产投的领域比较广泛,而且集成电路、工业互联网、生产设备本身也需要大体量的资金长期投入。这跟压力无关,如果说有挑战的话,那就是如何保持稳健的投资节奏,以及挑选最好的标的。”孙昌旭说。
聚焦国产替代及新兴技术
对于如何选择投资标的,孙昌旭认为这是个“细活儿”,涉及很多综合方面的因素。
观察小米在半导体产业链进行的投资,投资标的既有发展十年、二十年的成熟企业,如安凯、好达,也有像速通、芯百特、瀚盺微这样成立1-3年的初创企业。其中,成熟企业属于背景过硬,有一定的行业地位,而初创企业则为基础较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
从投资的角度看,和一般的产投基金会考虑业务协同而偏晚期以PE为主不同,小米产业投资包括VC和PE。
据集微网了解,小米在半导体领域的投资标的选取主要聚焦两个方向:
一是关注国产芯片对于存量市场的替代,比如目前国外企业占据很大比重的射频等模拟芯片领域。在这方面,选择标的时需要考量公司整体实力,包括技术和运营能力。
比如射频芯片方面,除了核心技术之外,还要考虑同代工厂磨合以及是否有大规模出货的能力,此外还要保持健康的财务运营能力,良好的自身供血能力,如国内射频龙头昂瑞微就是其中代表。
如今,随着国产器件制造能力不断得到广泛的重视,投资标的的国产化程度也是小米考量的因素。如小米和华为共同投资的国内滤波器领军厂商无锡好达,已经完全实现从芯片生产到封装,包括钽酸锂等滤波器所需要材料的全线国产化。因此,具备这样能力的厂商才会出现在小米的投资列表之中。
二是新兴技术领域,如氮化镓、石墨烯等半导体材料以及WiFi6等“黑科技”,这一领域国内的领先企业和国外企业差距不大,如墨睿科技、速通半导体等。在这方面小米更看重技术基础、创新性和团队背景。
目前看,小米产投一个领域只投一家企业,几乎没有出现重叠,相同领域也会选择细分方向上的不同进行互补。比如同为射频领域,小米投资了聚焦于手机的昂瑞微以及基站芯片的芯百特。
孙昌旭表示,在未来投资布局上会考虑细分领域的差异化,在同一领域投1-2家企业,在大的领域会投几家。因为半导体行业细分领域非常广泛,在投资方面出现20%-30%的重叠也很正常。
在持股比例上,小米坚持“参股不控股”的原则。从小米在多数企业的持股份额上看,基本上在5%左右。这既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关联交易的可能,也是出于为被投企业所考虑,不为被投企业同其他友商的合作带来顾虑。小米方面也表示尊重企业和合作伙伴的自主发展。当然,也存在被投企业处于自身发展阶段考虑,并不愿稀释过多股份等原因。
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随着未来小米产业链的进一步扩大,在投资标的的选择上,投资比例以及方式等方面会更加谨慎。
“因为这确实要考虑到对之前投资过的同领域企业的心理预期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该人士表示。
“闯关”投决会 “雷布斯”最关心什么?
作为产业投资基金,小米的专业程度和运作效率,普遍受到被投企业的认可,这也成为小米产业投资的特质和标签。
在孙昌旭看来,这得益于小米集团对产业投资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小米产投部和小米集团整体的业务协同也非常紧密,每周、每月都会安排同研发、采购等多个业务部门开会交流。大家楼上楼下沟通十分方便,在这个过程中,会对行业走势、技术方向进行讨论,并提出对于投资标的分析和建议。“同时也会与小米本身的业务产生协同作用。”孙昌旭告诉集微网。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对于投资标的的筛选,小米可以直接同公司的研发、技术人员交流,或者通过其供应链体系、合作伙伴去了解情况,借助这样的调研,小米产投可以快速准确地了解投资标的的情况。
谈及小米产投的特点,一位被投企业人士的主要感受是“快”。
“从最初的接触,到立项、尽调、投决会等流程,把控推进得十分紧凑。而且包括孙昌旭、潘九堂等小米产投部合伙人都是在行业深耕多年的资深人士,从接触的信息到人脉都十分广泛。他们有非常好的专业眼光,而且一旦选定标的,整体上投资的意向很坚决,不像其他财务投资人中间可能会摇摆犹豫。”该人士表示。
另一位被投企业人士认识告诉集微网,小米产投团队更加关注公司本身,在沟通上较为直接。
“一般的财务投资人因为缺乏对于行业的了解,所提的问题可能主要集中在团队是否有海归背景,是否有政府机构资金扶持等等。而小米产投更关注公司具体做了哪些事情,怎么做的,在交流上更加深入,也有利于获得企业的好感和认同。”该人士表示。
孙昌旭告诉集微网,尽管目前潜在的投资标的很多,但作为合伙人在考虑被投项目时会进行严格筛选,这使得投决会上的过会率较高。
一位成立近10年的被投企业负责人告诉集微网,小米的投决会会先由小米产投团队向包括雷军以及数十位LP代表进行尽调方面的介绍,然后被投企业接受25分钟左右的问询,最终投票决定。
“整个问询过程主要是判断被投企业是不是跟小米的理念和精神契合,价值观的协同一致等。听了我们的介绍,雷总认为我们的团队多年坚持下来不容易。另外,我们在芯片和算法上建立了完整的生态体系,这个同小米有类似的思路。像雷军这样的企业家会更加关注创业理念,能够得到共鸣这一点很重要。而一般的财务投资人和纯金融基金的老板,对这方面就没有太大感觉。”该负责人表示。
投出“芯”未来 企业收获的不仅是订单
对于寻求融资和发展的半导体企业而言,小米产业投资基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如今在芯片行业,两类投资机构的优势明显:一是小米这种自带客户属性的,能解决订单和销路;二是类似中芯聚源这种,能够帮助解决产能问题。” 一位半导体行业的投资人士表示。
最直接的是带来订单。部分被投企业的负责人在接受集微网记者采访时表示,选择小米投资看重的就是品牌影响力以及对于出货上的拉动。
“对于为什么选择小米我想没必要掩饰,雷总在投决会上也问到这个问题,我回答的就很直接,看重小米的体量以及强大的带货能力,能直接带动我们的产品销量。”一位被投企业相关人士告诉集微网。
在小米投资的企业中,有部分原来就是小米的供应商,在小米投资成为股东之后,这种供应链上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此外,小米带来的强大品牌效应以及行业背书,也使被投企业因此受益。
“进入小米的供应链,以及获得小米投资本身就是对公司技术和产品能力的认可,有助于行业地位进一步提升,也因此受到更多关注。小米投资以后,其他想来了解我们的投资人也越来越多,我们现有客户对我们的好感度和信任度都在提升,这对未来的融资以及后续发展都十分有利。”上述被投企业人士表示。
更重要的是,有了小米生态的加持,为被投企业在进入到小米产业链之后的发展,打开了新的视野和空间。
上述被投企业人士告诉集微网,起初他对小米投资的理解只是认为被投之后和小米进一步的互动,但是在接触的过程中他发现,小米产业投资实际上是供应链的延伸,是一个广阔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之上,被投企业不仅跟小米,也同时跟小米生态上的众多企业接触建立了联系,获得了更广阔的商机。
“我们进入之后的感觉就是这个生态链太庞大了,简直就是一个新的世界。这个世界跟原来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立体化的。对于任何一家芯片企业而言,钱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资源。通过小米投资的拉动,也实现了资源的匹配,这对被投企业帮助更大。”该人士说。
在孙昌旭看来,小米带给被投企业的,绝不仅仅是当下短期的订单生意。而是从终端和未来市场走向的角度出发,站在更高的位置,对接未来的需求,为被投企业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议和指引方向。
“我们最关心被投企业的两个问题:一是5年后能做成什么样子?二是小米如何能够帮到你?实际上小米非常希望能够通过投资帮助到被投企业,和被投企业共同成长。而基于小米所处的位置和高度,能够判断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和趋势,可以看到被投企业未来能做什么,小米跟他们一起能做什么。这让企业能够少走弯路,少踩坑。这不是一般的财务基金和产业基金能够完成的任务。”孙昌旭说。
与华为的竞争:谁更开放?
由企业发起的产业投资基金在具有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即与被投企业形成一种“绑定”关系。有业内人士表示,在公司发展的早期,如果接受到客户的投资,意味着过早的站队,和投资企业进行“绑定”,存在这种排他性的担忧,对其拓展新客户可能带来一定影响。
对此,孙昌旭表示,小米产投的策略是“只帮忙不添乱”,所投标的没有任何强制的要求,对于被投企业也采取开放的态度。比如在小米投资好达之后,华为也在今年进行了投资。此外包括恒玄、冠宇等被小米投资过的企业,其他友商也进行了跟投,被投企业的后续投资并没有受到影响。
“这说明小米持非常开放的态度,过去一年,小米的投资逻辑和做法已经赢得了业界的口碑,也让友商放心。”孙昌旭说。
这一说法也得到了被投企业的认可。
“小米基本上不会对友商有限制,也不会特别在意领投和跟投,这也是雷总让我们最佩服的地方,可以说是一种胸襟。”该企业人士指出。
实际上,小米通过参股不控股等方式,其实在着力淡化外界对于其和被投企业的关系,小米也一直在强调尊重企业和合作伙伴的自主发展。
但这似乎并不能打消竞争对手的顾虑,尤其是华为。实际上,在智能手机领域头部集中在华米OV几个玩家之后,头部厂商之间的竞争已经从直接的产品销售层面来到了更深入的供应链资源层面。特别是经历禁运风波的华为正在加大国产供应链的扶持力度,而小米又开始向高端挺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随着小米在半导体领域的频频落子,将不可避免地与华为展开竞争。
有投资界人士认为,华为和小米在产业生态上的布局策略类似阿里和腾讯。前者强势,在投资上具有排斥性,而后者相对开放和包容。比如在传统的通信设备领域,华为对中兴也较为排斥,但对于本土供应链企业跟诺基亚、爱立信开展合作则不会太在意。
“虽然大多人仍然把小米视为硬件厂商,制造业的代表,但实际上小米是一家互联网企业,或者说打着深刻互联网烙印的企业,互联网的核心和精髓是共享精神和开放的态度。”该人士表示。
孙昌旭认为,国产替代的过程不是单靠一家企业能够短时间培养和建立起来的,需要更多厂商以及合作伙伴的共同努力,这一点她表示在同华为方面的沟通中也得到了对方的认同。
“电子行业供应商是吃‘百家饭’的,一家企业带不起一家供应商。小米希望能够和行业伙伴携手,共同打造和完善中国电子产业链,推动中国电子产业链向世界水平靠近。”孙昌旭说。
(校对/范蓉)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Nnl8nABfwtFQPkdZ4y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