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成功三要素·勤劳刚毅坚韧

2019-11-11     良知修行

勤能敬,未有不兴;不勤不敬,未有不败。

解读

曾国藩自己在修身养性方面一直以勤字为标准,在治家方面也总是提醒弟弟们一定要勤劳,嘱咐妻子要为子女媳妇做出勤劳的表率,教导子女们不要养成懒惰的坏习惯。

勤劳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推崇备至的美德,《尚书》中说:“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就是说,一个国家只有人民勤劳才能昌盛,一个家庭只有成员都节俭才能够兴旺。

《国语》中也记载了父母培养孩子勤劳美德的故事:春秋时期,鲁国大夫文伯回家拜见母亲时,发现母亲在辛苦地纺织,他不禁感叹道:“我已经做了这么大的官,自己的母亲却在辛苦劳动,恐怕别人会说我不孝顺啊。”

没想到他的母亲却说道:“有你这样不明事理的人在朝中做官,我看鲁国就离亡国不远了!”文伯感到奇怪,便问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他母亲说道:“你白读了那么多书,连这个道理都不懂。古代的圣主明君专门挑选贫瘠的土地安置百姓,就是为了让百姓更加勤劳,勤劳又会使人养成节俭的习惯。生活过于安逸便会产生祸乱,只有勤劳和节俭才能使国家长治久安。”

文伯听闻,恍然大悟。

由此可见,在古人看来,勤劳不仅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美德,也是一个家庭应该恪守的标准,更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懦弱无刚乃男人最大之耻


解读

这是曾国藩祖父的名言,曾国藩把它作为终身座右铭,并将这句话一再告诫子弟。

曾国藩又在“刚”中注入“毅”的成分。“刚毅”二字成为曾氏性格的主要特征,也是他一生事业成就的基石之所在。

将曾氏祖孙三代对照来分析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前面说到,曾麟书是个平庸懦弱的人,而曾玉屏却是一个强悍不羁之才。这父子俩颇有点像虎父犬子。父祖两代均在曾氏的身上打下了深刻的烙印,曾氏多次说过自己“胆气薄弱”“禀性素弱”。

从他带兵之初两次因失败而投江自杀的记录来看,可知其性格中有明显的脆弱的一面。显然,这源于其弱父的遗传,是他的先天禀赋。

但他又有“打脱牙齿和血吞”“屡败屡战”的倔强、不服输的一面,看来这是自小起所接受的强祖耳提面命的结果,属于后天性的教育和影响。

由此可见,天性并非就决定了一切,一个人青少年时代所处的环境,对其一生的走向也相当重要,尤其是至亲的言传身教,更有别人不可替代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解读

能立志则何事皆可为,曾国藩对弟弟们提出“有志”“有识”“有恒”。

志,指志气;识,指见识;恒,即恒心。“有志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荀子也说过:“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无不在说明有志向、有见识、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编辑:良知修行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tIjFWW4BMH2_cNUgWhT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