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边的文字来自当年高考语文140分的学长。惯常印象里,语文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学好的,更多需要积累。这话没错,但毕竟高考语文是一门考试,只要是考试就有其方法技巧在。本文是作者吃透了语文考试之后做出的有关作文的思考总结。很实用。
1
我们来看内容
//
2
一篇文章的灵魂就在于其中心思想
//
3
审题与立意
//
高考作文千千万,能成为最优质那一档的一定是佼佼者。在包学习app中上新了不少关于作文素材、作文考前突击等相关教辅书,不用花大段的时间听老师传授,直接以文字形式呈现干货。在作文这一专项上还有困难的同学,赶快去包学习get起来高分要点吧。
4
谋篇布局
//
5
议论、素材、文笔
//
6
结尾
//
7
总结
//
范文两篇
阅读经典,成就“今典”
文 | 白龙
阅读是永恒的,载体却不断更新。第二十三个“世界阅读日”前夕,一些商家推出新的电子书阅读器,努力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从中国的简帛、埃及的莎草纸、欧洲的羊皮纸到今天的电子墨水屏,人类的阅读载体不断演进,不变的却是人们对阅读的热爱,对精神世界的守望。
经典作品的魅力,并没有随着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而消散,相反,阅读方式和载体的丰富,让人们可以更轻松地接触经典。近两年,中国互联网界最引人关注的现象之一,就是风起云涌的“知识付费”。通过缴纳一定的费用,用户可以收听收看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各种知识讲座,甚至可以让专家为自己答疑解惑。诸如《傲慢与偏见》《堂吉诃德》《巴黎圣母院》这些被认为“高冷”的文学经典,通过这一方式收获了大批听众。而一位作家主讲的关于《红楼梦》的节目,更是创下2.2亿人次的播放量。移动互联时代的经典作品,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释放出延绵不绝的魅力。
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开拓出一个巨大的文化和阅读空间。对中国来说,知识付费的商业模式之所以能够兴起,一个重要的社会基础就在于,经过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的高等教育改革,当代中国社会已经积累了规模庞大的“知识大众”和“文化大众”群体,他们拥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文化水平,有着较强的精神诉求。这个数量以千万级计算、以45岁以下年轻人为主体的人群,和知识爆炸的移动互联时代正面遭遇,产生了核爆级的知识需求,构成了学习型社会的主力军。满足他们的阅读需求,为他们提供包括经典作品在内的优质知识资源,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刚需。
有了大众的参与,阅读将不仅仅是一项个体的、静穆的思想活动,还将是一项动态的文化生产。一部作品从诞生到成为经典,就是“经典化”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为有了无数读者的参与和拣选,成为一项大众文化事业,体现出专属于自己民族和时代的精神气质,构成了经典的谱系。其实,已经进入经典谱系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通常也和大众有着亲密的关系。简·奥斯汀的作品在成为经典之前和之后,都是很多英国家庭晚饭后的谈资;美国西进运动中的拓荒人,结束一天的伐木后也会读上一幕莎士比亚;对于不少有一定年龄的中国人来说,听老人摇着蒲扇讲《三国演义》的情景,又填满了多少个夏日黄昏?正是在大众的口耳相传之中,成就了人类文明史上延绵不绝的经典作品。
因此,我们阅读经典作品,也要以优质的创作、精纯的阅读、大众的文化参与,成就今天的经典。前几天,美国《纽约客》杂志网站刊登了一篇文章,介绍在中国家喻户晓的一位作家:金庸。文章称他在中国的文化价值,大约相当于《哈利·波特》加《星球大战》。这一评价,恐怕也是看中了金庸作品作为大众文化“今典”的价值。当然,“经典化”的过程难免泥沙俱下,大部分风靡一时的流行读物都成了泥沙。这就需要我们的大学、知识群体以及负有文化责任的媒体做出引导,让年轻人在更广阔的世界里,以更高质量的阅读,形成自己的精神视野。
书林新叶催陈叶。移动互联时代,知识正以裂变般的速度更新,人们期待更多经典作品。今天,我们阅读前人经典,更要成就当代“今典”。技术发展赋予我们时代的读与写更大的开放性,需要我们好好把握,善加运用,让久远的经典面目可亲,让优秀的当代作品脱颖而出。
青春,因理想更丰盈
文 | 杨昊
“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新时代对青年提出了新要求。
谈到理想,有人会想起儿时“当一个科学家”的稚嫩童言,有人会觉得虚无缥缈甚至“矫情”,也有人会感慨自己的“能力匹配不上野心”。当“回报率”“收益”成为人们口中的高频词,理想内涵之一种,或许可以概括为超越功利,找到个人追求和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契合点。
每一代青年都有着自己的际遇。95后已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主力军,自小在优渥的物质条件、多元的文化背景和开放的价值理念里成长,让他们更加自信,也更乐于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当有人还在批判他们“自我”时,他们已不经意间走出了“小我”,对知识的渴求、对原则的坚守和对理性的敬畏使他们不再安于所谓的“小日子”,开始展现出观照世间的“大情怀”。海外留学生不断回国,年轻的大国工匠淬火成钢 ,一大批青年清醒着奔向“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强烈的现实主义情怀,正在成为他们的又一个标识。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贯通古今,焕发出浓浓的家国情怀,正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发展。从回湘做村官的耶鲁毕业生秦玥飞到深海载人潜水器“蛟龙号”首批最年轻潜航员唐嘉陵,从被授予“时代楷模”荣誉称号的铁甲精兵王锐到为国争光的乒乓球大满贯选手丁宁,他们身上都充满着创造力和正能量,他们自信地改变世界,最终在这个伟大的进程中,实现了自我。
当你嫌理想过于高蹈,难以化为前行动力的时候,不妨从上述的先行者身上学习,借鉴这些具有大境界的年轻人的成长策略。与其抱怨理想太远而焦虑迷茫,不妨从自己的兴趣点出发,从一个个“小目标”努力,用实打实的本领让自己飞起来,一路“通关升级”,就会离自己期待的样子越来越近。与此同时,更要有把理想付诸实践的行动力,相信个人奋斗对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量,从改变自己开始推动社会的改变。正如鲁迅先生所希望的那样:“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新时代为年轻人人生出彩搭建了广阔的舞台,赋予年轻人无限的机遇、更多的可能和足够的宽容,能够妥帖安放更多人的理想。正如先驱李大钊当年那振奋人心的号召:“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以理想绘就底色,青春才真正饱满丰盈。新时代呼唤更多充满理想主义的年轻人,在“干”字当头的社会氛围中,源源不断地注入青春动能。
备注:前半部分来自百度贴吧,作者守护风铃。后半部分范文来自人民时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