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 | 跨学科,新视角,开眼看社会,读《人类的网络》

2019-07-12   中信出版集团

文 | 王靖宜


马修•杰克逊(Matthew Jackson)是研究社会网络经济学的领军人物,从事社会网络研究二十多年。他的全新力作《人类网络》(The Human Network: How Your Social Position Determines Your Power, Beliefs, and Behaviors)是一本献给大众的畅销书,其中包含了他对社会网络跨领域的丰富研究。

该书得到了经济学界的广泛认可:

诺奖得主埃里克•马斯金(Eric Maskin)、罗杰•迈尔森(Roger B. Myerson);畅销书作家、著名经济学家达龙•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谷歌首席经济学、著名经济学家哈尔•范里安(Hal Ronald Varian)都力推马修对社会网络的新研究。

该书试图回答一个社会科学领域的经典问题:人类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

经济学界对此的讨论由来已久,而且经历了不断完善的过程。最长盛不衰的答案来自理性行为人假说,该假说认为人是理性的,他总是在既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比如消费者在预算约束下追求效用的最大化,企业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

然而,理性行为人假说无法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许多行为选择,于是经济学家又发展出了有限理性假说。有限理性假说的基本观点可以被归纳为:人的认知能力有限,而且通常无法获得与决策相关的全部信息,因此人们只能有限地做到理性;这意味着人们在决策时不可能追求“最优”的结果,而只能追求“满意”的结果。

有限理性假说催生了行为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它们都将经济行为和心理学分析相结合,对现实中的经济现象给出了新的洞见。数位经济学家因此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如罗伯特•希勒(Robert Shiller),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但无论是理性人假说,还是有限理性假说,对人类行为的解释仍旧诉诸收益与成本的权衡,它们只是额外考虑了心理因素对这个权衡的影响。

本质上说,两种假说依然在新古典的框架之内,而《人类网络》所要阐述的则在新古典的框架之外。马修认为,决定人类行为的除了经济利益算计,还有社会环境,这通常表现为社会关系或社会交往。

例如,因为兴趣相投,我们相互认识并共事,但彼此不求回报;因为同住一个小区,和我相熟,或者因为你我是亲戚,所以我帮你找工作,但我并不会收你的钱;一个人长期失业,可能并不是因为他不想就业谋取经济利益,而是因为他缺乏关系。决定这些行为的最初因素并非经济利益,但也会对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

为了说明社会关系对人类行为的影响,马修构建了一个社会网络模型,用来描述社会关系网络的结构性特征,如关系范围的大小,关系的同质性、关系节点之间的连接密度或隔离模式,关系节点的中心地位等,然后说明这些特征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决策。

其基本观点是,一个人在网络中的位置决定了他的权势和力量,进而影响他本人和其他人的行为。为论证其基本观点,马修将这些网络特征具体化为如下四个可以量化的概念:

1.“度中心性”,即人气度:某人是否有很多朋友、熟人和关注者?倘若某人可以在社交媒体中把消息发送给数百万关注者,那么他便拥有了影响大量民众所了解的信息和思考的内容的力量。人气度高的人受到超出比例的关注,由此足以扭曲人们对趋势和习俗的看法。

2. “特征向量中心性”,也即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你认识谁):某人是否与其他交际广泛的人有联系?朋友数量多自然有益,但拥有几个位置绝好的朋友同样有用,甚至更加重要。

3. “传播中心性”,也即影响范围:某人所处的位置在多大程度上利于传播消息或最早得知消息?某人能否通过网络中有限次数的传播影响到很多人?

4. “中介中心性” ,即中介桥梁:某人是否处于协调他人的独特位置,他是不是高能量的经纪人、关键的中间人?其他人之间的相互联络是否必须通过此人开展?某人是不是某个群体与其他群体之间的关键或必要桥梁?

由于模型本身过于复杂艰深,为了方便读者阅读和理解,马修以目前广受关注的社会现象作为案例,充分将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并且配合晦涩的术语,高频率地使用简明易懂的多维网络图。此外,书中的不少案例既富有趣味,又引人深思,例如:

印度的种姓制度以及其他国家的族群对立为何延续至今?

人类早已发明生产了高效廉价的疫苗,但各种传染病为何却像幽灵一般挥之不去?

在通讯高度发达的今天,为何严肃新闻日趋没落,流言却大行其道?为何人们越来越难以达成共识?极端主义和民粹主义何以席卷全球?

你的求职机遇和工资水平同自己的朋友圈有何联系?

你的孩子在学校里是身处“巨型分支”,还是特立独行?什么样的学生在学校容易受人关注、引领潮流?为什么你的孩子容易沾染“不良习气”?

有着集体智慧的人类,为什么也会共同铸成大错,以致于爱因斯坦会感叹,只有宇宙和人类的愚蠢没有边界?

金融危机如何爆发和扩散,风险的关键节点在哪里,如何运用金融网络图像防范和应对危机?

你所在的40人班级里的可能的朋友组合,远远超过整个宇宙的原子总数。

脸书网站(Facebook)仅通过分析你关注哪些朋友、你朋友又关注哪些朋友,就有三分之二的把握找出哪位是你的配偶或恋人。

在一个美国社区里,迁入的有色人种一旦超过5%,就会触发白人家庭的集体逃离。

1998年,《柳叶刀》杂志刊登了一篇并不成熟严谨的论文,造成全球对自闭症的严重恐慌和麻疹疫苗接种率的急剧下降。本书作者马修在西班牙的一位好友和同事竟然因此染病去世。

谷歌搜索何以能在不断更新的亿万网页中准确猜出你要找的内容?

1434年,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为何能在惨烈的寡头之争中笑到最后,成为文艺复兴中的“教父”?

从这些妙趣横生、涵义颇丰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围绕人的行为与所处的社会网络的关系这一核心命题,《人类网络》能延伸出更多的主题。

从现象来看,网络构成社会,位置关系命运,人的价值由社会网络决定;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社会网络中的隔离根深蒂固;外部效应、选择偏差、羊群效应、反馈回声等,都会让社会网络偏离最优选择。从挑战来说,集体智慧与集体愚蠢并存,超级网络时代同时面临机遇和风险,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寻求最好的平衡,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聚焦当下的疾病防治和乡村扶贫,展望未来的危机管理和趋势预测,我们需要网络化思维。

除社会网络经济学外,诸多学科都对社会交往有所分析。社会学、计算机科学、统计学和统计物理学都研究社会关系,人类学和政治学也越来越重视社会交往。相关的社会学著作由斯科特(Walter Scott)的《社会网络分析法》(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 Handbook)为代表,主要探讨社会网络本身的特性,而很少涉及社会网络对行为的影响。

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Mark Granovetter)被誉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最杰出的社会学家之一,他的《社会和经济》(Society and Economy: Framework and Principles)探讨社会网络,规范,信任、权力和制度在经济中的作用。

国内学者林聚任的《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一书,介绍了社会网络分析的基本原理和理论、社会网络资料类型和收集方法、网络分析的各种技术与方法、社会网络分析的应用等内容。

大量的通俗文学和畅销书也在讨论社会网络问题,马修对它们多加引述。例如,斯科特•菲兹杰拉德(Scott Fitzgerald)的《了不起的盖茨比》(The Great Gatsby),描述社会阶层的界限如何难以跨越,家庭,出身以及社群构成的网络如何同个人命运不可分割。

詹姆斯•索罗维基(James Surowiecki)的《群体的智慧》(The Wisdom of Crowds),介绍社会网络如何把分散化的信息进行汇集加工,然后得到相当准确的决策。邓肯·瓦茨(Duncan Watts)的《六度分离:一个互相连接的时代的科学》(Six Degrees: The Science of a Connected Age),戴维·洛奇(David Lodge)的《小世界》(Small World),描述社会网络中人与人之间连接距离之短,意见领袖的影响范围之大。

克莱尔•沃特金斯的《常青藤联盟是另一个星球》,介绍社会网络中的族群分隔如何造成教育和机遇的不平等,继而加剧社会固化和贫富悬殊,造就世界各国共同的难题。

纵然有众多珠玉在前,马修的《人类网络》仍然具有显著的突破性。

该书的突破性可以被概括为三个方面:第一,它将社会关系纳入了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使经济学的关注点从人类行为的经济利益基础和心理基础,进一步扩展到社会基础。由此,经济学研究向现实世界迈进了一步。

第二,它为经济学的个人主义方法论增添了整体主义色彩,这是经济学的哲学方法论的一大变革。

第三,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描述社会关系网络需要运用物理学中的图论及其相关理论,比如质子在哪里,周围有多少中子,再往外是怎么排列的。传统经济学常用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在这里暂时失去了用武之地。

书中对经济学研究对象、方法论和具体研究方法的突破促进了经济学与社会学,经济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社会经济学已经诞生,也许有一天,物理经济学也会诞生。

有鉴于此,倘若还有人用新古典经济学来批评经济学对现实的疏离,那么他很可能忽视了经济学的发展,还停留在对它的傲慢与偏见。

人类本质上是社会化的物种,人们相互交往的模式会影响人们的决策,塑造人们的行为。随着互联网社会的到来,人类的社会关系网络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张,网络结构也在发生巨变,这些都对经济、社会、政治乃至个人的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我们在这些影响面前会感到困惑和迷茫,而本书恰好可以给我们一些全新的启迪。


相关阅读

《人类网络》

马修•杰克逊 著 | 中信出版集团 20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