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记者来到重庆市长寿区石堰镇干坝村食用菌种植基地,老远就听到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原来是工人们在领3月份的工资。
“今天领了1900多元,都是现钱!”张淑兰是村里的脱贫户,刚拿到工资的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她在这里务工快一年了,务工收入近2万元。
近年来,干坝村立足高山无污染地理优势,不断壮大扶贫产业,稳定群众收入渠道,有效激活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张文龙告诉记者,干坝村位于明月山脉,交通不便,产业基础薄弱,搞产业扶贫必须立足长远发展,而不能只是追求短平快。经过多方考察和认真研判,他们选定了龙蕈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带动产业发展。
在该公司的食用菌基地,记者看到,6000平方米左右的基地里,20个种植大棚整齐排布。走进大棚内,成千上万个菌包整齐堆放,一朵朵食用菌从菌包内长出来,如同盛开的花朵。
基地负责人告诉记者,基地在去年3月开建,目前一期全面投产,日产平菇4000斤左右、袖珍菇600斤左右,主要销往长寿、涪陵、垫江等地的超市。二期即将开建,规划种植品质更高的袖珍菇。
张文龙说,选定这家食用菌企业,主要是看重这家企业拥有成熟的种植管理技术和稳定销售渠道,有助于产业扶贫的持续“供血”。
除了增加贫困群众务工收入,村上还在不断思考如何深化贫困群众和扶贫产业之间的利益链接机制。张文龙说,经过认真筛选,他们已经确定5户脱贫户采用“公司+脱贫户”的方式合作,由公司提供菌包和技术并负责销售,脱贫户利用自家场地发展食用菌种植,村上对脱贫户和公司的购销进行补贴,全方位带动双方的产业发展积极性。
离开食用菌基地,沿云大路继续往义和村方向行驶1.5公里左右,一处已经平整好的工地出现在眼前。
“这里将建成第二个食用菌基地。”张文龙说,为巩固脱贫成果、培育村集体经济增长点,他们正在新建一个“干坝村食用菌大棚”项目。由龙蕈公司食用菌基地出技术、出管理及负责销售,村合作社出土地、出大棚、出劳动力,共同组建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贫困户”的合作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张文龙介绍,建成的生产基地产权归干坝村村民委员会所有,主要接收干坝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保障基地务工人员年收入不低于8000元/人。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5万袋食用菌,实现年收入19万元左右。
在村委会对面的一处山坡上,曼洋农业公司的老板正带领七八个村民在药材基地里除草。公司负责人邓福国告诉记者,土地里种着赤芍、丹参、吴茱萸等名贵药材,预计明年投产。他们已经与安徽亳州的国药股份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由这家公司收购他们的原材料,再加工成片剂出口至东南亚地区国家。由于药材基地用工需求量大,基地里常年有30个多村民(含脱贫户)在此务工,每月收入2000元左右。
记者看到,一些药材植物上已经有了花苞,远远看去颇有层次感。邓福国介绍,在村上干部的引导下,他们在实施药材基地项目过程中,也充分考虑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衔接,通过专业的规划设计,将各种药材植物的种植按照一定景观、图案播种,在开花时节将会形成美丽的花海景观,为进一步发展农业观光旅游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