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点日常事儿。
点外卖的时候,不用专门输入想吃的东西,首页已经根据喜好把你经常光顾的店铺搁在最前面;
逛某宝的时候,你可能前两天才搜过什么,那些“有好货”的小栏目紧接着就推荐给你各种各样的相关产品;
你经常访问的主页,你经常关注的公众号,你喜欢听的音乐,你爱刷的小视频,你爱看的影视剧题材......
这些连爸妈都可能不太清楚的细节,有人轻而易举就掌握了,好像有一双隐形的眼睛正在密切监视着我们的生活动态— —
说实话,厂长看完这片之后非常震撼,因为我们没有隐私了。
从我们发一条朋友圈、为一条微博点赞、在某音上刷一段视频开始,我们的个人信息就已经流出,成为有心人达成各种目的的工具。
没错,是我们自己卖了自己!
想必有些朋友一定注意到,不久前Facebook因被罚50亿美金(约合人民币344亿元)冲上国内热搜。
为什么被罚?
直接原因就是去年的剑桥分析事件。
一家名为剑桥分析的公司非法收集8700万Facebook用户资料,通过分析他们的性格喜好、政治倾向,最终影响美国大选的结果。
深陷丑闻的Facebook遭遇信任危机,股价暴跌。
也许你会纳闷,有这么邪乎吗?还能影响美国大选?
事实就是如此,2014年用户总数就达到22亿的Facebook就是一个最好的工具。
像是奥巴马、特朗普他们竞选总统的相当一部分投入就是花在这上面。
投放一些看似不起眼的问卷,用于制作选民的性格模型。
确立意向不明确的选民区域,摇摆的态度使他们成为最容易被说服的人,针对他们的性格喜好设计个性化的内容。
像是博客、新闻、网站文章、视频以及无所不在的广告,几乎你能想到的每个平台都可以成为释放信号的武器,狂轰滥炸。
直到,你看到他们想让你看到的世界,你投出他们想让你投出的选票。
所以,看似公开的总统大选,不过就是事先预谋的资本游戏,结果是早就设计好的,惊讶的只是不知情的吃瓜群众。
这就是为什么,美国大选一年比一年烧钱!
你说你被利用了,可没有人逼你,做决定的是你,最终走向投票箱投票的还是你。
包括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英国脱欧公投,剑桥分析也有参与。
他们分析人们为什么选择脱欧或者留在欧洲的原因,明确是什么在影响着人们的判断的时候、哪些人在这上面摇摆不定,继而采取行动。
在特立尼达,黑人和印第安人分属的两大政党斗得不可开交。
剑桥分析服务于印第安人,他们把目光投向年轻人,利用他们对政治不感兴趣、懒的特点,煽动其成为帮会成员,做一些酷的事情,目的就是让他们不投票。
叛逆的黑人小孩当然会如此,然而印第安小孩听父母话,尽管他们在运动中很开心,还是不会违背父母意愿。
结果我们可以想见,印第安人所在的政党赢了!
吃到了甜头,看到了巨大的利益,谁能停止分食眼前诱人的蛋糕呢?
剑桥分析每年为各国总理和总统进行十场左右的全国选举活动,从马来西亚、立陶宛、罗马尼亚到肯尼亚、加纳、尼日利亚......
散布假新闻,派一些女孩子到候选人家里,为达目的不择手段。
肯定还会有人发问,所以这跟我有什么关系呢?
如果Facebook的用户信息泄露,那么在一个我们依赖于各种各样手机app的今天,难道还会有什么例外吗?
这是个数据即财富,人人皆商品的时代。
把数据作为个人财产珍视的意识,每个人都是时候该建立起来了。
近些年,已经有太多太多用户信息被买卖的事例告诉我们,我们的个人信息一点都不安全。
从你下载一个app,连用户协议也来不及看就勾选的时候,你的就可能成为一个被分析的样本。
你每天花在各种app上的时间,你的行为习惯,你登陆的任何一个网页......
只要你的个人信息在某一个平台上被提取,那么以此为诱饵钓出来的一个巨大的信息网,将把你这个人明明白白、毫不掩藏地呈现出来。
在这个大数据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组数据商品。
大到政治活动,小到一次购买行为的达成,可能都有一群人在背地里偷偷操作。
他们利用朋友圈,利用你能接触到的各种平台,给你释放各种信号,就算一个不中招,也必然有其中一个中招。
更有甚者,还会将这些用于一些诈骗、盗窃、贷款的违法活动,不知不觉间,你可能就会走进一个预先设置好的陷阱。
换句话说,这个愈发便捷的世界,是拿个人无隐私为代价换来的。
这个世界,也许不是它所呈现的样子。
不知不觉间成了谁的工具,在为谁买单,我们根本不知道。
那个叫作“隐私”的边界,到底还存在吗?
只是想想答案就觉得不寒而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