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汉明堂,故地而建
北临碧霞湖
古色古香, 精巧别致
气势宏伟, 大汉遗风
儒以治世, 道以治身、佛以治心
你知道吗?汉明堂也被称为 " 谢过城 " 哦 ~
没听说过哎?这里面有什么有趣的故事吗?
哈哈!自然是有的,且听我与你慢慢道来 ……
" 谢过城 " 的典故由来
汉明堂,位于泰安市泰山区东部西城区。同时,汉明堂也被称为 " 谢过城 ",关于此称呼,有两个典故,一种是公元前 500 年鲁定公和齐景公在泰山脚下举行轰动一时的夹谷会盟,由于孔子以理服人,迫使齐景公在此向鲁定公谢过。此事在乾隆《泰安府志》卷四《古迹》里有记载:" 谢过城,县东北十五里,春秋夹谷之会,齐侯归田以谢过,城之名以此。城南有汶阳田。"
另一种说法是黄巢起义时,部队曾驻扎在这里,老百姓非常支持,供应米粮柴草。黄巢军离开时,专门在这里举行仪式向百姓表示感谢,故此地称为 " 谢过城 "。
后来汉武帝东封泰山时,又在这必经之路的风水宝地设明堂;古人认为,明堂可通天象,下统万物,天子在此既可听察天下,又可宣明政教,是体现天人合一的神圣之地。
摄影:曹久武汉明堂遗址记载
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 汶水》记载:" 汉武帝元封元年,封太山,降座明堂,于山之东北址。武帝以古处险狭而不显也,欲治明堂于奉高傍,而未晓其制。济南人公玉带上黄帝时明堂图,图中有一殿,四面无壁,以茅盖之,通水圜宫垣为复道,上有楼,从西南入,名曰昆仑。天子从之入,以拜祀上帝焉。于是上令奉高作明堂于汶水,如带图也。古引水为辟雍处,基渎存焉。" 文中武帝 " 降座 " 的 " 明堂 ",即为现在遗址东北方向大津口乡西北明家滩村的周明堂遗址。后来," 武帝以处险狭而不显也,欲治明堂于奉高。" 此地是汉武帝封泰山的必经之路,后人相传为汉明堂故址。
遗址为一高台地,高出周围地面约 10 余米,上面平阔,西高东低,东西长 180 米,南北宽 80 米,相对高度 17.6 米,文化层堆积厚 1~3 米。面积近 2 公顷。遗址北侧是石壁,其余三面断层处均能看到红烧土、灰坑等古文化遗迹。高台地表陶制碎瓦、器物残片等遗物十分丰富。陶片俯拾皆是,多泥质灰陶,也有夹砂灰皮陶,尚能辨出器形的,有粗绳纹尖陶鬲足、侈口宽沿灰陶盆、高柄平盘陶豆及汉代布纹瓦等。遗址两侧有明堂泉,冬暖夏凉,清泉常流。
汉明堂
一
1957 年 7 月 4 日,泰安县人民委员会将此遗址公布为第一批应保护文物古迹
二
1979 年 12 月,泰安县革命委员会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
1994 年 3 月 18 日,泰安市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今汉明堂是依故地修建而成,整体建筑风格为汉代建筑。由东缮房、书画院、仿汉乐舞演艺大厅、博物馆、西茶艺馆及碑林五部分组成。远远地看过去," 城 " 里面古树参天,密林遮蔽;" 城 " 外面青砖汉瓦、画龙雕凤。抬头望," 汉明堂 " 三个字流光溢彩,高高地矗立在路边。
摄影:张捷谈及汉明堂,不得不说说明堂泉。明堂泉,一年四季水清见底,位于汉明堂西侧,泉池为石砌六边形,上有今人搭建的竹亭。泉水甘洌,原为附近村民的饮用水,泉水流入柴草河后归入汶水。
摄影:张捷泉池东南方有高地,传为汉明堂遗址,曾出土汉代砖瓦。东面有一块碑石,上面写有 " 明堂泉 " 三个字。被喻为 " 泰山八大名泉 " 之首的明堂泉,附近无充足的地下、地上水源,但泉水却一年四季汩汩而流。《山海经》里记载:" 环水出泰山,东流注于海,即此水也。" 今明堂河、明堂泉即遗址。其水因环绕明堂,故名环水。据方志记载和当地群众回忆,无论气候如何变化,所喷水量几乎没有变化,历时两千余年而不干涸。
虽然经过了历史的洗礼,但是泉水依然清澈,泉底依稀可见。以往最干旱的时候,其他河道都干涸了,但是明堂泉里的水位依然保持不变。正值冬季,泉水还不是很清澈,等到夏天的时候才真是清澈见底,掉进什么东西去都看得一清二楚。
泉四周用泰山大理石砌成八角形,方圆八米,深三米。从泉上往下看,泉水不断往上吐涌,一年四季清澈见底。泉四周河边终年灌木丛生,树木茂盛。
摄影:曹久武室外园林绿化面积 600 余平方米,园中荷塘月色,池边垂柳依依,亭台楼榭,小桥流水,曲径通幽,一步一景,无一不体现出汉明堂所特有的文化内涵。
亭外绿树成荫,园中荷塘月色池边垂柳依依
亭台楼榭,小桥流水
曲径通幽,宛如仙境
如若有幸在这里住上一晚
能否体会 " 一梦梦回大汉天朝 " 的酣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