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仁宗
宋仁宗赵祯是宋真宗第六子,宋朝第四任皇帝,十三岁即位,在位四十二年。出于天性,他宽厚仁慈,以仁恕治天下。在他的治下,大宋王朝文风鼎盛,俊才云集,名垂千古的文人佳士差不多都产生在这个时期。因此,《宋史》称其“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此外,据说北宋末靖康年间,金兵占领中原后大肆开挖皇室陵墓,掠夺奇珍异宝,唯独没有对宋仁宗的永昭陵下手。
“仁宗盛治”是宋仁宗治理国家的概况,甚至远超汉朝的“文景之治”与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而且宋朝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也在宋仁宗时期达到全盛。
期间,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而且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并能够约束自己,被后世誉为“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受到了历代历史学家与政治家的称赞!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四十二年之久,并使这一朝达到了北宋乃至于中国封建王朝社会经济文化的顶峰。由于他改元的次数较多,因此后人把这整个时期称为“仁宗盛治”,与强汉盛唐相比,这个开明治世留下了赵祯独特的印记。此外,赵祯是少年登基,到弱冠亲政之后,才真正实现了有别于强汉盛唐而又无以伦比的“仁宗时代”!
仁宗的厚道是出了名的。例如:有年京师地震后发生瘟疫,他下令打碎宫中仅有的两只通天犀角,碾成粉给百姓吃,大臣劝阻说这是皇帝最喜欢的宝贝,怎能打碎给下民?赵祯却说我的百姓处在灾难之中,我要这宝贝有什么用?
仁宗的务实作风也被后人称道。他率先打破了百姓居住的“坊”和交易的“市”的界限,使东京开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在民生和皇权孰轻孰重的问题上,赵祯和大臣们不仅同意坊市合一、又解除了宵禁制度,逐渐形成了夜市和晓市。京城里设立了观火楼和消防队,包拯权知开封府时还亲自处理了权贵在河道乱搭乱建现象。此外,在庆历新政中,他坚决支持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的“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一揽子改革计划,陆续以诏令的形式颁行全国。之后,虽然受到守旧派的阻挠而将范仲淹、富弼等人调出京城,但仁宗皇帝并未停止改革,而是重新启用能够体察圣意的文彦博为相并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推行新政,还提拔了王安石进入政治权利中心。
“仁宗盛治”主要表现在:
评价:
当时的人这样歌颂“仁宗盛治”:“四十二年于兹,可谓海内大治矣。窃迹羲黄之前,敻乎莫索其详。自《诗》、《书》之载,未有如兹之盛者也。”
清朝的小说无名氏写的《东坡诗话》这样形容仁宗盛治:“宋朝全盛之时,仁宗天子御极之世。这一代君王,恭己无为,宽仁明圣,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真个是: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与此同时,这也代表了几百年来“仁宗盛治”在民间世人眼中的地位。
明代文学家瞿佑在《归田诗话》中说: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民安俗阜,天下称治。葬昭陵,有题诗道傍者曰:“农桑不扰岁常登,边将无功吏不能。四十二年如梦过,春风吹泪洒昭陵。”
“仁”就是对帝王的最高评价!“为人君,止于仁。”《宋史》这样评价赞美仁宗及其盛治:“(仁宗)在位四十二年之间,吏治若偷惰,而任事蔑残刻之人;刑法似纵弛,而决狱多平允之士。国未尝无弊幸,而不足以累治世之体;朝未尝无小人,而不足以胜善类之气。君臣上下恻怛之心,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子孙一矫其所为,驯致于乱。《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