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安仗义疏财福荫子孙美名扬
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张泽武整理
民国六年《洛宁县志》卷四 “人物志 义行”记载:
张金安,字宝轩,道光时金门寨人。年五旬掘地得白镪百余锭,约四千余两,曰:“傥来之物,奚以增置田产,均之戚族可也。”以故于贫乏者或婚葬等事,辄慷慨周济之。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岁歉,无力完纳者,依限代完,终不索偿,后嗣于今称繁盛焉。
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岁贡生候铨训导张骥拜撰并书《张金安墓碑》云:
公讳金安,字宝轩,大行二,乃处士俨公之孙,儒童仕远公之冢子,……心忠厚,少事父母,椒水承欢。长务耕稼,年五旬掘地得白镪四千余两,视为傥来之物,于亲族贫乏者,慷慨周济之,毫无吝惜意,充膺本里,……填无数德,色不少形,乡先生咸谓称公轻财好施,如此后嗣,定卜其昌。中年公得子三孙二,曾孙五,积美余庆,理洵不爽。公原配程氏儒门之女,生性素娴,事翁姑孝,相夫子义,望族中贤妇也。生子文运,生女二,长女适韦门,次女适贺门;继配李氏,性情温惠慎异常,寿高八旬者有八,而慈爱之意尤深。生子二:文蔚、文全。文运配刘氏,生子一名士德。士德娶尚氏,生子长名黎 ……黎燃;文蔚出嗣胞叔行二银安,娶张氏,生子一名士秀,现为廪膳生员……生子长名黎青,次名黎照,三名黎光;文全娶程氏,中年相继逝,户族公议以文运之子士德嗣,系一子双祧。稽公生平,详为公世系者,因怡与公家同乡,……得之口碑者,悉故质言口文而据实以叙。公与程孺人合厝山向乙……茔内地尽,李孺人迁葬于公墓左,山向巽干,谨志。
岁贡候铨训导年眷晚生怡山子展张氏骥顿首拜叙并书相传在清朝道光年间(1821——1850年),永宁城南十五里金门川王召峪金门涧河东岸有个金门寨(今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村,村中有个叫张金安的老人,是金门寨四门张诏的后裔,是张氏家族十五世孙,年过五旬,为人安守本分,天性忠厚,诚实善良,少事父母,菽水承欢,尤笃重信义。张氏家族世代耕读传家,张金安家境贫寒,仅靠两亩薄田耕种为生,时常上山打柴,挖药以贴补家用,平时也给人做雇工,勉强度日。张金安娶妻程氏,贤淑仁爱,相夫教子。公有五子,长子文运,次子文蔚,三子文光、四子文全、五子文显。一家人上下和睦,父慈子孝,日子虽然过的贫寒,倒也平平安安。
话说在道光三年(1823年)春,张金安家的老宅因年久失修,风雨飘洒,山墙即将倒塌。张金安为维修老宅,更换山墙,于是便带着长子文运、次子文蔚到金门寨东北隅后地打造土坯。一连干了三天,直到第四天中午即将收工之时,张金安一头刨出了一个大窟窿。其初,张金安以为挖到了一座坟墓,心中十分闷气。当两个儿子仔细查看后,才知道这是一个青砖砌成的窑洞,里面整整齐齐埋藏着十二个坛子,每个坛子口部都密封得严严实实。张氏父子三人惊喜万分。张金安的长子文运急忙上前打开一个坛子,发现坛内装满白花花的银元宝个,连开两口坛子都是如此。每口坛子内都装有十几个元宝,每个元宝重量达四十两。是大明嘉靖、万历年间铸造,总共约四千余两。张金安父子见此情景,欣喜异常。他们怕被人发现,悄悄又埋了起来。天黑之际,张氏父子用手推车将十二口坛子分多次偷偷运回家中,并分散保存,埋藏在自家的院中。之后,张金安交待一家人要严加保密,免得招来意外横祸。张金安父子商量如何处置这些银子。两个儿子要求,兄弟五人平均把这些银子分了,分家另过。张金安当即表示坚决不同意。张金安说:“我们张家始祖开创基业,以忠厚为本,以耕读传家,孝友家风,世代相继,这是张家先祖给我们留下的这批财富,咱可不能独吞。咱们要为张家宗族和村里乡邻办点好事。我们只取三成银子,用以咱家购买田产、置办家业,供子孙读书成才,以求上进,考取功名。七成用于宗族有关事宜,一是瞻养族中孤寡老人,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二是供养因家境贫寒不能完成学业、品学兼优的张家优秀子弟继续读书,求取功名;三是家族中婚丧嫁娶无力筹办者;四是因天灾人祸生活无着者,给予妥善救济;五是用于张氏家庙的维修以及张家祭祖的有关事宜。”张金安的主张很快得到两个儿子的赞许。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永宁连年发生大旱,庄稼歉收,张金安先后捐银一千余两,用于购买粮食数百石,赈济金门寨张族及乡亲,使乡亲们顺利度过了灾荒之年。凡是张氏家族中因为无力完纳赋税钱粮的,张金安都按期限代为完纳,不求索报。张氏家族中因家贫婚嫁无力筹办的人家,张家子弟读书求学没有资金的人家,由于天灾人祸生活无着的人家,还有那些家族中孤寡老人生活无靠者,张金安都能够一一给予周济,解决这些家庭的生活难题。张金安一生心存善心,广积善缘,忠厚家风,垂范后世,重情重义,仗义疏财,声名远播,家乡人称为:“张善人”,无不称颂张公的恩德。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人有善心,天必佑之;人有善行,福必随之。”张金安子孙众多,家业兴旺,人皆以为这是积德行善,福荫子孙。
张金安的孙子张士秀,品学兼优,学识渊博,光绪初年为廪膳生员,光绪三十年(1904年)被选拔为岁贡生,候选儒学训导。民国元年(1912年)六月永宁县临时县议事会成立,以德高望重被推举出任永宁县议事会首席议员。为著名中医,行医数十年,活人无数。治学授徒,名籍邑里,桃李满天下,誉满桑梓,为世所称。陆军中将、略威将军、前陕南镇守使张钫题有匾额“潜德硕学”;陆军上将、勋三位孚威将军、前陕西督军兼省长、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第八方面军总指挥刘振华题有匾额“品端学粹”;还有众乡邻所送“光风霁月”“惠周闾里”二匾,称颂其功德。张金安的曾孙张耀堂,继承祖业,行医济世;张景堂民国四年,河南国立监狱专门学校毕业;张国恩,民国四年,河南国立监狱专门学校毕业,曾出任渑池县县长,教书育人誉满桑梓;张金安的玄孙张风成曾任陕西督军刘镇华弁目,委任为宜阳县县长,出任洛宁县警察局局长,金门乡乡长;张天柱在解放战争中、抗美援朝战争中战功卓著,荣立战功多次;张风竹参加第四野战军,在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身经百战,战功卓著,荣立战功多次,为革命荣誉军人;张风建,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受人称赞;张风岐曾任洛宁县财政委员会主任、财政局副局长、洛宁县正县级调研员;张金安的六世孙张崇熙、张崇雅克承祖业行医济世;张光普、张治水教书育人,从教数十年,为人所称;张崇法尊祖敬宗,续修家谱,传承家风,为世所称;张金安的七世孙张小兆毕业于河南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副主任医师,在青海省西宁市医院任骨科主任等。
张金安积德行善的义举,正是张氏家族数千个家庭的一个缩影,是张家的一面光辉旗帜,光照千秋,垂范后世。张金安后裔,世代秉承张家先祖的家教、家风和家训,英才辈出,造福社会。
时光荏苒,一百九十多年过去了,张金安仗义疏财、周济百姓的善行义举,至今仍为世人所称颂。
作者简介:张泽武,洛宁县陈吴乡新寨村人,2003年发起并组织成立了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2006年参与组织筹备成立洛阳姓氏文化研究会,任副秘书长。2017年被推举为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