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启功是一位传统文人,那么,沈鹏就是一位现代文人。他有良好的传
统文化功底,对西方文化艺术又有所研究,故思想活跃,有强烈的创新欲望,这就是我眼里的现代文人——沈鹏。
沈鹏是历届书协中最有权威的主席,用一言九鼎、一呼百应来形容他在书协的地位,一点也不夸张。原因有三:
一是他从任副主席、代主席、主席到名誉主席,长达三十多年。2007年又在中国画院开创“精英班”,设坛收徒。故其属下与门徒不计其数,积累了深厚的人脉资源。
二是他诗书兼修,艺高一筹, 赵朴初赞其诗作“清新挺健” ,“书法大作不让名贤” ; 启功称他“所做行草,无一旧时窠臼,艺贵创新,先生得之” 。所以,沈鹏无疑是中国书法界的一面旗帜。
三是他致力于书法理论的研究,提出书法的“形式即内容” 的新说 (以下简称”新说”) , 迎合了改革开放创新的大势,受到书界年轻一代的热烈追捧与崇拜。
我对沈鹏的诗词书法也是十分钦佩与赞赏的,但是我对他的“新说” 却是十分不理解。如果说他的“新说”是以前卫的精神探索中国书法未来的一家之言,那也无可厚非,但是,现实是他的“新说”已经成为当代中国书法的方向,成为年轻一代的经典。虽然欧阳中石的书法理念与沈鹏存在着根本的分歧,但舆论上几乎完全倒向沈鹏一边。如果说书界也存有山头的话,那么沈鹏无疑就是第一山头的山大王。
我认为沈鹏的“新说” 有以下几个值得关注并加以澄清的问题:
一,“新说”违背辩证法关于“世界上不存在没有形式的内容,也没有无内容的形式”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不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而且是互相作用的关系” 的辩证论断。
二,“新说”颠覆了书法的传统理念。书法是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也是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鲁迅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 音美以感耳,二也; 形美以感目,三也。” 所以中国人看书法作品的传统习惯是:边看边读!他们在读什么呢?一读文意蕴含的情感,二读抑扬顿挫的音律感, 三读抒情达意的笔墨形式感,这正是中国书法文化博大精深的妙谛之所在。如果说中国书法只是一种没有文化内涵的纯形式, 那还能称的上“博大精深”吗? 还能称的上是世界独一无二的文化艺术吗? 虽然说不同的人有不同欣赏需求, 如喜欢书法的人,还有不识汉字的外国人,他们侧重在欣赏书法的形式美,这是很正常的。然而沈鹏却借此发挥,提出“书法是纯形式的”,“书写文词不是书法的内容”, 彻底颠覆了“文以载道, 书以焕彩”的传统理念。如果他的说法能够成立的话,那么岂不是也可以说: 京剧的唱词也不是京剧的内容了吗 ?
三,“新说”与其行为不一,难以自圆其说。沈鹏一方面振振有词地宣扬他的“新说”,说“书法与书写的文字无关” ,“书法形式即书法的全部”。但是, 他自己在创作中,尤其是对自书诗词的内容却十分讲究,深耕细作, 一丝不苟。还深有感触地写有:“阅读《祭侄稿》受到深度的感染,文词的表意作用与书法的形式美感,在欣赏过程中都获得共鸣。”也十分得意地说过自己的创作经验, 叫做“我从诗意悟书魂”,有其诗《笔殒》为证:“五色令人目眩昏,我从诗意悟书魂。真情所寄斯为美,疑似穷途又一村。”不仅将文词与书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把诗意视为书法创作的灵魂。可见他说给别人听的是西方的“新一套”,而自己行的却是传统的“老一套”, 言行不一,莫衷一是, 不知道葫芦里装的什么药?
四,“新说”以西方的“纯艺术”嫁接中国书法,阉割中国书法的文化精髓。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是几千年留下来难以相容的历史惯性使然。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是中国文化对于艺术的最简单深刻的高度概括。而沈鹏却说“书法是独立存在”,是“一门纯形式的艺术”。试问,以“三大行书”为代表的中国书法经典作品,有哪一件不是有时间、有地点、有人物、有故事、有情节、有情感、有灵魂的作品。其丰富的文学内容与抒情达意的笔墨形式的和谐统一,是贴近时代、贴近生活的典范。如果中国书法也沦为西方的“纯艺术”, 那么中国书法还能独尊于世界艺术之林吗 ? 为艺术而艺术的“纯艺术” ,不仅违背中国书法历史的客观事实,而且与“文艺为人民服务,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针政策也背道而驰。
五,“新说”带来了不良后果。在沈鹏“新说”与“尊重个性”的影响下, 一些不安分守己在学校教书育人的教授,扛着拖把,打着中国书法的旗号,招摇过市, 大搞丑书、乱书、盲书、射书、吼书,以创新之名亵渎糟蹋中国书法,引起国人的强烈不满!这些“伪书法”都与“新说”的影响有一定的关系,其中就有“精英班”的“精英”、沈鹏的爱徒一一曾翔。如果中国书法沦落为没有文化的行为艺术, 那么, 假以时日,从量变到质变,中国书法亡矣!世界书法文化遗产亡矣!
有人赞沈鹏的“新说”是“对中国书法历史性的贡献”; 有人骂沈鹏是“罪人”。正是:
诗书合璧艺精深,理论新说启后人 ? 属下门徒成一统, 书坛定海一神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