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卢璐
来源 | 卢璐说 (公众号:lulu_blog)
我和一个朋友带着孩子约了个饭,吃完从商场往下走,孩子们看到一间很精致的文具店,小狼一样叫着就冲进去了。
开学季,店里全是带孩子买文具的父母,我们一下子就注意到了一个小女生。
她大概有十二三岁的样子,父亲陪着,穿着全套淡蓝色洛丽塔风格的连衣裙,配着白色及膝的袜子和皮鞋。头上还带着大朵淡蓝色的蕾丝缀着缎带的头饰。
可市面上买到的洛丽塔服装,除了个别特殊定制款,共性是材质和做工都不太好,穿在身上有一种廉价塑料娃娃的感觉。
不是完全一样,但有点这种感觉吧
子觅和她的朋友,两个小姑娘睁大了眼睛,看着这个缀满了缎带和蕾丝,仿佛从芭比玩具里走出来的女孩子,惊异得连嘴巴都合不上了。我转头问思迪:“好看么?”
思迪毕竟大一点,她耸了耸肩说:“好看,但走在街上,有点奇怪……”
我给思迪说:“女儿,记得妈妈的话,以后不可以穿这种衣服上街。”说完还顺势点了一下正在仰头认真听的子觅:“听到了吗?也包括你。”
子觅不明白:“可妈妈,为什么我不能穿得像芭比?”
我说:“也不是完全不可以,譬如如果真的需要,你可以穿着去演个节目,但是不可以穿着出来逛街。”
因为我们一直在说法语,淡蓝色的洛丽塔听不懂我们在说什么,凭着孩子们不断飘过去的眼神,她估计猜到我们在说她,她的肢体动作先是变得僵硬而不自在,干脆去了店的另一面。
跟我们同行的妈妈挤兑我:“你这就叫没眼了?知道什么叫做中国女孩的穿衣自由么?再这么当街随便评价别人的,小心在街上被打。”
我耸耸肩,“别人有穿衣自由,我没有说说的自由么?而且我是个妈妈,我有保护孩子们的责任。”
其实,我很想去问问那个小女生,究竟知不知道洛丽塔是什么?
洛丽塔是个小女孩的名字,最初是一本书,后来被改编成了个电影。
人到中年的大学教授租了洛丽塔母亲的房子,成了洛丽塔继父,但他对14岁的洛丽塔却有无法克制的迷恋。天雷勾动地火,有了各种场景和尺度的性爱。后来心理学上,把这种中年男人对于未成年少女无法抑制的性渴望,定义成洛丽塔情节。
后来洛丽塔传到世界上最具有性精神的国家:日本,经过二次元漫画的加工,演化到今天,有了这种洛丽塔穿衣服风格,主打未成年少女的可爱,有点类似女仆,有点类似女巫,有点制服诱惑。
很多女孩子觉得,穿上洛丽塔服装,感觉自己像是个小公主,承受着无限的娇宠;而且用老人的话,就是这衣服哪儿也没露着。
就像是圣诞节,现在很多不信教的中国人也流行互送礼物,过圣诞节,可还无法否定圣诞节是宗教节日的本质,洛丽塔服装等同,无论出于什么目的,可从本质上来说,洛丽塔释放的是一种性暗示。
人和动物最直观的区别之一,就是穿不穿衣服。按照自己的品味选择包裹在自己身体外面的衣服,这件非常自我的事情,但从客观角度上看,从来都不是能够自我放飞的事。
上大学的时候,我读的是服装设计。上到大三,全班同学一起联名给系里反映,能不能不要再讲服装的起源了?每门课开堂第一节都是同样的内容,学了十几遍了,千篇一律。
服装的起源,一共有几种可能:1,保护说,保护自己不受伤;2,御寒说,天冷了,洞穴人会自动披上兽皮;这是两个相对低级的需求,符合人类还是动物的本能。
3,遮羞说,吃了苹果的亚当和夏娃,第一件事就是用树叶做了衣服,把自己关键部分遮住。遮羞,是一种人类进化到高级的表现,因为这并不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
但是在没有网络,看不到世界的九十年代,没有老师给我们讲,为什么在非洲或者澳洲的原始部落里,有人专门会把自己的关键部分表示出来,并带上羽毛和配饰,让别人一目了然?
事实上,在遮羞之前,作为动物,服装还有另一种作为,夸大自己的性特征,提高自己的性吸引力,从而引起异性的关注。就像是孔雀会长满美丽的羽毛,还会开屏。
所以,用外面裹着的服装,提高自己的吸引力,对于人类比遮羞,更贴近动物需求,是更原始且本质,无法回转的。
在中文里,性感这两个字,揪其本意,不就是有“性别感”么,让人感受到性别的吸引力,从而产生传承生命的动力。
就女性而言,低胸,收腰,腿长,美背杀……,甚至深色西装的Smoking,原来,低级性感是哪儿哪儿都露着肉,直接刺激的肉感,而高级性感是一言一行,聚骨子里的销魂,让人总也看不够,欲罢不休。
虽然从美学角度上来说,最近几千年,都没有搞明白“美”究竟是什么,但具体涉及到了服装上,“美”和“性感”,一直就没扯清关系。
我相信很多女人一定不会同意我的话,认为我只不过想要美,怎么就变成了想要性感。毕竟在我们的文化中,每个人都形成了一种等式,性感=勾引=下贱。
所以,在社会中,关于着装的评定,其实是有两个标准,你穿的是不是美的,你穿的能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一般来说,尊重是根据一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人生中能够做出的贡献,能够影响到其他人的程度,来计算的一种情绪,但因为衣服选择的自我性,让善于以衣取人的人类,总是在根据穿衣的风格和价位,去定义某个人。
我一直觉得,如果有人说,这件衣服,你穿着不好看,已经是件可以令人尴尬而羞愧的事,可是如果有人说,这件衣服,你穿上去没有被尊重的感觉,这才是可怕到令人发指。
前一阵子,当“穿衣自由”被拿出来热议的时候,很多人都号称国外女人穿衣尺度更大,可以穿着低胸,也不怕男人偷窥,可以露着胳膊,也不怕别人笑话比大象还壮。
所有那些大声羡慕国外穿衣自由,号称会带着在国内没法儿穿出门的衣服出国旅游的人,之所以有这种迷之幻境,就是因为在国外住得不够多,仅仅是去几天旅行。
西方人不在乎你露不露胸,有没有赘肉,号称世界上最会穿衣的法国女人,穿衣圣经第一条并不是怎么穿才美,才显瘦,显胸,大长腿,而是注意场合,切忌穿得用力过猛。
就像初夏一直在上热搜的女演员,在我看来,问题不是因为衣服太低,而是穿的场合不对。穿着去出席活动,或者去海滩度假,大家都会觉得很美,可穿着来机场候机,真的不合时宜。
套用一句鸡汤,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丑的衣服,只有不合时宜的穿着场景。留法十二年,让我终于明白,如果穿衣是一门艺术,如果在符合场景的范围内,穿得美丽,才值得尊重。
你的穿衣风格,简直就是你走过的路,你能穿什么样的衣服,衣服的风格,比价格,更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人生历程。
这是比保护,御寒,遮羞,提高吸引力更加高级的一种着装需求,这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点点累计,才终于能懂。
作为一个母亲,我愿意让孩子自主选择自己的美丽,可是我必须告诉她们什么是底线!就像我知道文初那个小女孩,只是单纯地喜欢那条裙子,可一旦穿到公众场合,我们无法限制别人脑子里跑出来的隐喻。
孩子,在改变世界之前,你需要先根据世界来改变你。所以在学会美之前,要学会尊重。
卢璐:有两个女儿的留法服装硕士、作家,新书《和谁走过万水千山》,正在热卖。行走在东西方文化差异裂痕中间的,优雅女性自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