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明静
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于敏等人 “共和国勋章”。10月1日,诸多战略装备庄严地驶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艰苦奋斗、功勋卓著的核武器科技工作者集体,名虽不显,但他们的功绩早已刻入大国基石。本文抓取于敏及其同行者在1949年这个特殊年份里的人生轨迹,披露某些至今仍不为公众所熟知的人和事……
核武器研究所
1949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学生李德元夹着个大皮包出门上学。他出身官宦世家,父亲是银行经理,家境优裕,不用像普通学生一样住校。但很少有人会想到,这个衣冠楚楚的资本家少爷,还有另一个隐秘身份:中共地下党员——每天,他在上学途中所见的建筑物、弄堂、拐角、店铺的前后门,夜深人静时会悄悄标注在一张地图上。这是上级交给他的任务,为解放上海作准备。
5月26日,上海,法租界。离李德元家不远处的一条平民里弄里,周毓麟和家人惴惴不安,彻夜未眠。这天白天,京沪杭警备总司令汤恩伯举办了一个虚张声势的庆功宴,当天夜里,地处市中心的周家和邻居们就听到了枪声,担惊受怕的人们打开广播,听到的是新华社的安民告示。
第二天清晨,大胆的周毓麟和妈妈打开房门,走出里弄,他们看到的是在大马路上密密麻麻和衣而眠的解放军战士——从来没有见过这样一支军队,不入民宅,不扰商铺。上海市民的心很快便安定下来了。
上海解放了,李德元可以亮明身份工作了。他开会、写文告、组织爱国学生上街做宣传、与扰乱市场的投机分子做斗争。其中有一项工作,是组织各街道的闲散人员参加工作,那些无业游民、失业学生、家庭妇女,都可以报名,或者去革命干部大学学习,或者直接参加社会工作。
老上海 概念图
有一位病弱的少年,鼓足勇气也到街道报名,邻居们了解这位身世坎坷的少年,父母双亡,只依靠一位保姆照顾,初中就因病辍学。这位陈姓少年走出宅居的公寓楼,也就走向了鲜活的人世间。他羞涩地告诉工作人员,自己在家自学了高中课程,工作人员立即建议他继续学习,并为他开具了一张证明,让他去附近一所高中插班复读。一年后,这位少年顺利考入大学。
在1949年的春末,河南,一个偏僻的农村,也有一位失学少年如愿考上县中学。在他的家乡解放后不久,一位工作队员敲开了这户寡母弱子支撑的家门,春风扑进了简陋的农舍,15岁的李姓少年惊喜万分地得知,他获得了每月15斤小米的资助。于是,这位白天劳动、晚上去私塾旁听的少年得以正式入学。几年后,高中毕业的他以优异成绩被选为留苏预备生。
在中原腹地和上海都陆续解放之后,宁波的市民们还生活在飞机轰炸的惊慌中。日本侵略者的飞机曾在宁波市区投掷过鼠疫细菌,制造过惨绝人寰的细菌战,此时不甘败退的国民党飞机也以舟山群岛为据点,对宁波市轮番轰炸。
这个秋天,宁波西郊一位刚上初中的胡姓少年,为躲避轰炸,不得不在晚上点起煤油灯上课;还有一位贺姓少年,本来该上初中,因为随家人逃难,不得已辍学一年,他在田间地头四处闲逛,无聊中去读那些大户人家的墓志铭,早慧早熟的少年开始思索人生的意义。
宁波的安定要等到1950年之后了,胡姓少年和贺姓少年的故事此时还平淡无奇,我们暂且把目光转回1949年,转回9月的上海。
前中央研究院数学所助理研究员周毓麟接到一封北京来函,通知他到清华大学任职,他立即北上。这对周家来说是很不一般的选择,周家是小业主,他们习惯于法租界的生活,在抗战胜利后,刚刚大学毕业的周毓麟本来有机会到山东大学任讲师,他宁可失业也不愿离开大上海。而此时他的决定,缘于对新政权的好感。
9月30日,周毓麟坐火车到达北京。次日,他在清华园走走看看,奇怪怎么没啥人。原来,这一天是开国大典,人们都进城去了。周毓麟见证了万人空巷的这个“空”字。
此时,10月1日的天安门广场,穷尽周毓麟的遥望与遥想,怎么也想象不够一个新时代的隆重开场。在天安门城楼旁的观礼台上,嘉宾云集,有一位与他同年同月同日生的数学家正受邀观礼——哈佛大学博士秦元勋在香港积极参加各种解放斗争,特邀参加开国大典。
此时,来自清华园的一位大学生周光召正在欢呼新中国的建立,两年后他会考入北京大学彭桓武教授的门下。而1949年的夏天,北京大学的研究生院,增添了一位名叫于敏的优秀学子。
这些散落在中华大地各处的人们,在1949年这个神奇的年份,各自获得了不同的转机。不久,他们的命运将被吸引到同一个地点。
在遥远的大洋彼岸,还有另外一群重要的人,他们也在欢呼新中国的建立。当时,这些留美学者还不知道,他们的回国路会异常艰难。一年后的1950年,密歇根大学博士毕业生朱光亚与51名留美同学联名撰写了《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呼吁海外学子回国参加祖国建设。他们中有人在博士答辩后迅疾踏上回国路,如邓稼先;有人则被美国移民局刁难威胁,如陈能宽;还有人为明报国志向不惜焚烧掉全部论文与工作资料,如郭永怀。
当我们以倒叙的方式来回顾历史,至此,历经1949年的春、夏和秋,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的一大批领导者和卓越贡献者们已经出现了。当然,他们还要等待,要等到1958年之后,才会陆续汇聚到北京城北郊。那时,在一片庄稼地里会建起一个不起眼的大院,邓稼先和一批年轻大学生将最早到达那里,他们白手起家、披荆斩棘,其中,就有来自宁波的胡姓少年。
随后,大批心甘情愿隐姓埋名的专家会被中央陆续调到核武器研究所。中央决定靠自己的力量攻克原子弹,维护新中国的国家安全。这批专家中,有彭桓武、王淦昌、郭永怀、朱光亚、陈能宽、秦元勋、黄祖洽、周光召、周毓麟、李德元……当然还有大批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如来自河南农村的李姓少年、上海的陈姓少年、宁波的贺姓少年——除了于敏,他要等到集中力量攻克氢弹时才正式加入这个星光璀璨的群体,此时他在另一个研究所里,按照钱三强先生的安排,默默开展氢弹的前期研究。
就在这些人的努力下,集全国之力,在短短不到十年时间里,东方巨响,声震寰宇。
原子弹 概念图
1964年10月16日,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两弹成功,上文提及的老一辈科学家大放异彩。
1949年的少年们,则在上世纪80年代先后成为了中坚力量。
胡姓少年胡思得,组织领导了中国核武器研制设计的关键发展阶段。
陈姓少年陈乐山,成为了核测试技术领域的传奇人物。
贺姓少年贺贤土,上世纪80年代中期,科学思维方法臻于成熟,率研究小组攻克中子弹原理。
李姓少年李智伟,二十年磨一剑,终于实现了一次重大技术突破。试验成功,在大漠深处空旷的马路上,他朝着北京的方向,含泪狂奔大喊“成功了!成功了!”
正如上文提到的,核武器科技研究集体,人才辈出,星光灿烂,卓越人物,不胜枚举,难以备述,本文列举的仅仅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代表。
本文也仅仅抓取他们的部分人生轨迹。至于他们面临的选择、直面的挑战、经历的苦难、获得的成就,需要更为铺张的篇幅方能放下。
伟大的事业成就伟大的科学家,伟大的科学家也成就伟大的事业。共和国给了他们改变人生的机遇,他们以加倍的努力回报国家与民族。他们所取得的横空出世的巨大成功,关乎国运,而为国铸盾无疑更是他们的幸运。
我们总喜欢说:历史选择了某某人。从后往前看,仿佛是历史选择了邓稼先、于敏,但是,众生芸芸,只有那些不甘后进、抓住机遇、真诚待己者,方能在历史重大事件的挑选中脱颖而出。
阅读1949年的片段,不能不感动于历史在悄无声息处的种种伏笔。
(作者单位: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本版组稿负责人:张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