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部新片,我一直期待。
终于要在本周五上映了。
有一种电影,故事可能也不是你日常会接触到,但是当你看完,余味绕梁。
《又见奈良》就是这样一部电影,讲述中国奶奶跨越国度,寻找遗孤养女的故事。
这部电影入选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主竞赛单元,
第33届东京国际电影节特别上映单元。
也是3月份最值得看的一部国产电影。
《又见奈良》
编剧、导演鹏飞,河濑直美、贾樟柯监制,吴彦姝、英泽、国村隼和永濑正敏主演。
说起《又见奈良》的来历,鹏飞导演说因为之前导演的电影《米花之味》入围了奈良电影节,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切都是命运的安排。
在《米花之味》之前,鹏飞要去云南做一个田野调查,原本计划呆一个星期,结果一呆就是一年。
最后拍出了这部探讨城市文明与留守儿童问题,并广受好评的《米花之味》。
在做《又见奈良》之前,鹏飞为了收集资料就去奈良考察了8个月。
这是艺术家的钝感。
他给我的感觉是不急。
这让我想起是枝裕和。
《又见奈良》有与《小偷家族》同样的洞见,导演手法温馨幽默。
《小偷家族》里无血亲之间的临时家庭,是是枝裕和导演残酷底色之上的温柔一刀。
《又见奈良》里一个老奶奶跨越千里寻亲,她跨越的是年龄,国别,更是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在现实语境中来嫁接历史问题,是鹏飞导演沉重的柔情。
二者异曲同工。
故事回到1945年,日本实施殖民计划,日本人来到中国东北。日本战败之后,大量的日本遗孤被中国家庭收养。七八十年代,中日建交,遗孤归国,这其中就包含了陈奶奶(吴彦姝)养女丽华。
回国之后,陈奶奶和养女一直书信来往。
但是后来书信中断了,陈奶奶决定远赴日本奈良,开启寻亲之路。
这是在以现实角度挖掘一个巨大的历史问题。
以小见大,是剧作上最高级的方式。
《小偷家族》里面“一家人”有多温馨,就照射日本社会多么冷酷。
当然,这里面还有许多值得探寻的问题。
寻亲之路,拼凑出了丽华回国后的一生。
在寻亲的过程之中,观众得以窥见,丽华到底经历了什么事情。
她不会说日语,沟通交流出现障碍。
并且在当时,遗孤回国之后并没有被正常对待,反而受到歧视。
失语
在特殊背景下,这一群体回国之后并没有专门的组织接纳,所以他们散落民间,自生自灭。
语言是沟通的开始,语言不通,交流肯定困难,就像陈奶奶去日本超市买肉只能学动物的语言。
人类从动物进化而来,但在特定情况下,人又活得像动物。
丽华的遭遇不仅是个体的遭遇,同时也是整个遗孤群体的境遇。
在寻找丽华的过程中,一行人碰壁多次,辗转多地。
仅有的线索是丽华和奶奶的信件,以及泛黄的照片,他们只能从照片的背景寻找拍摄的地点。
犹如大海捞针。
终于通过一张照片,找到一座寺庙,在寺庙里找到一个苦行僧装扮的哑男。
后来知道,他也是遗孤,因为小时候生病导致不能说话。
如果丽华的语言障碍是因为跨越国度,那么这位哑男就是人为制造的失语。
他们的不能言语,恰恰是对于那个时代最大的指控。
他们都是时代的牺牲者,是遗孤,也是历史遗留下的人。
他们好像不属于这个时代,像幽魂。
没有人在意。
但是奶奶在意。
这种失语还出现在陈奶奶与日本警察坐在公园长椅上的那段“交流”中。
他们互相展示照片,因为完全不会对方的语言,只能用表情和行为进行“对话”。
这是消除语言之后的沟通。
是人与人之间无需语言的交流,跨越了国界、身份、种族,跨越了一切。
片中还有很多关于语言的设计。
比如在日本陈奶奶一路拿着相机拍照,小泽发现相机里根本没有胶卷。
她说:“白照了。”谐音就是“白找了”。
这种白忙活一场是电影的表象,虽然白照了,但它的底片留在了观众心中。
重建
如果孤独是现代的通病,那么《又见奈良》给了不一样的解读。
去日本之后,接待奶奶的是小泽,小泽的爸爸也是遗孤,当年就是吃着奶奶的奶长大的。
小泽在日的工作算是比较底层,每天早九晚五。由于要帮奶奶寻亲,不得不请假。但是请假多了,又被老板骂,越骂越敏感,越来越脆弱。
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小泽就处在了被开除的边缘。
寻亲之路,也是小泽重建自己之路。
后来,她听到丽华的消息,在车里失声哭泣,这个哭也许参杂了太多东西。
有对丽华阿姨在日本遭遇的同情,有对老奶奶一路寻亲的感慨,更多的是对于自己身份的哭泣。
她在日本的地位和丽华没有什么区别。
和男朋友分手,因为身份问题,男方父母坚决反对。
工作也经常更换,也凸显了因为身份不被重视。
所以,寻找丽华,也是寻找自己。
参与寻亲的还有国村隼饰演警察,他退休之后无所事事,在餐馆认识了小泽,于是误打误撞加入了寻亲队伍之中。
我们知道他也有一个远行的女儿,每天晚上回家,他都会摸一下信箱,看看女儿有没有给自己寄来信件。
这一幕,就是奶奶在国内摸信箱的翻版,她那十年就是这样每天摸着信箱,等着丽华的信过来的。
丽华的人生通过小泽来折射。
奶奶的人生通过日本警察来折射。
四个人的人生,在这个时空交织在一起。
打散,再重建。
在这个过程之中每个人的内心得到充盈,达成短暂的平衡。
剧作上,有非常多的巧思,鹏飞导演不急不缓的勾勒出一副美好的画卷。
里面有很多幽默的地方,亦可以看出导演的良苦用心。
反思
关于二战题材的电影,很少有从这种角度去做的。
鹏飞说,他做这个电影是命运的安排。
拍摄这部电影,是因为身边有相关的朋友,所以他有很强烈的冲动拍摄这样一部电影。
第一代遗孤基本上也都去世了,现在还有很多二代遗孤。
片中很多演员都是二代遗孤扮演。
比如废弃工厂里面的一个工人,比如唱“智取威虎山”的夫妻。
最后丽华也没有找到。
小泽问奶奶,丽华阿姨是什么时候回来的,奶奶毫不思索地回答:
“94年3月11日上午走的”。
她“出走”后,并没有“归来”。在奶奶眼中,丽华是离开了。
也许她不走,会生活的很好。
这一代人和时代迎头相撞,他们没有任何为自己发声的权利。
更是无根的浮萍,战争在他们身上没有留下伤痕,但是在他们心里留下伤痛。
这种痛需要一辈子去偿还。
他们心里没有答案。我们也没有答案。
导演更没有给出答案。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气质。
那天和鹏飞导演做直播,发现他是一个非常幽默的人,我们打趣的说,你应该去拍喜剧电影。
他没有否认。不管是现实题材如《米花之味》,还是《又见奈良》这种沉重的题材,都能处理得轻盈,这是一种四两拨千斤的能力。
不贩卖苦难,也不刻意煽情。
他发现一个问题,然后环顾一周,找到一个没有人的角落,一头扎进去。他像个风趣的导游,在带领我们游览的过程,每个沉默不语的人都得到了一些东西。
电影的结尾,一个中国人,一个日本人,一个遗孤后代,一直朝着一个方向走去。
就一直走下去吧,交给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