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距今5000—4000年前是中国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这时候有许多著名的部落联盟的首领,如黄帝、炎帝、蚩尤、太昊、少昊、颛顼、帝俊、尧、舜等。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的情况来看,这个时代正处于氏族部落向国家形成的过渡时期,因此该时期也是中国远古文明的萌芽阶段。本文试着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上去进行了一些探究。
在氏族公社时代,人们过着“小国寡民”的生活,没有阶级压迫,没有社会等级,人们集体劳动,产品平均分配。孔子将这种原始的状态称为“大同”,现在可以称为“原始共产主义”。然而这并非真正的美好乐园,这是社会生产力低下的产物。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大同”社会就逐渐走向崩溃,取而代之的是阶级的社会,孔子称为“小康”。
大汶口镂雕旋纹象牙梳
随着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便出现了剩余产品,这位私有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以大汶口文化为例,当时这里的饲养业初步发展,因此大汶口遗址中有三分之一的墓葬中存在以猪骨随葬品。家猪是大汶口时期人们的重要财产,它们最初是归氏族公有,但后来逐渐演变为了家庭私有财产。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私有财产的范围不断扩大,各类生产工具、陶器、艺术品等都逐渐成为了财富积累的对象。如在大汶口遗址中往往有几十甚至上百件的陪葬品,这说明私有制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
大汶口文化神秘符号
私有制的出现必然带来贫富分化,进而产生阶级的分化。在大汶口发现的133座墓葬,可以分为普通小墓、中等墓葬和少数的大幕,其中小型墓葬的的随葬陶器一半不超过5件,而中等墓葬的随葬品能够达到几十件,大型墓葬的的随葬品将近300件,还包括精美的象牙和玉器,甚至还发现了一件玉钺,这是权力的象征。
大汶口墓葬
私有制的出现使得传统社会组织——氏族公社走向了解体,而新兴的父系家族制度出现了。因为战争的影响,男人的地位提高,形成以男子为中心的父系家庭。在父系家族中,男人是家长,而女人则地位较低。这一点从墓葬中可以体现。过去的墓葬基本以多人合葬和同性合葬为主,而现在取而代之的是夫妻合葬墓,多以男左女右为主,尊卑观念十分明确。
当氏族公社走向解体的时候,一种新的社会聚落出现了——城市。城市在古代被称为“国”“邦”“邑”等,是考古学上证明是否进入文明阶段的三大标志之一。在距今4500年—4000年前的龙山文化时代,共发现了50多座史前城市遗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比较著名的有章丘城子崖、天门石家河、四川宝墩、太湖一带的良渚遗址、山西的陶寺遗址、陕西的石峁遗址等。这些城市遗址一般都有护城河等军事防御工程。
石峁遗址
修建这些规模较大的城市证明了社会已经拥有了组织管理、工程管理、资源投入等方面的条件和实力。能够调动巨大的人力物力并有效地完成这些庞大的工程,其前提是社会必须要有强有力的管理体系的指挥系统,这些都是国家产生必不可少的条件。据史料记载黄帝时期有“万国”,尧舜时代有“万邦”反映了当时氏族部落向城邦国家过渡的局面。
陶寺遗址复原的天文台
列宁曾说“国家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器,是迫使一切从属的阶级服从于一个阶级的机器。”,这些机器里面就有军队,监狱等暴力机关。史载黄帝时期“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说明黄帝已经初步建立军队,以征伐诸侯。黄帝又“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也就是黄帝为了控制各部落,开始设置官员。
黄帝陵
到了尧舜时期,国家体制进一步得到了发生,出现了更多的官员。主要的官员有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等。舜设置了四岳,四门,十二牧等机构以论政务;设置了司徒、后稷、土、工、虞、秩宗、典乐等机构来管理各部门。刑法也在这时候开始出现,尧时期“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可见当时的刑法有“五刑”等。
钺在中国古代是军事权力的象征,最早的钺是玉制的,到了青铜时代出现了青铜钺。根据甲骨文和金文的研究,汉字中的“王”字就是从钺的形象发展而来。因此,钺的出现反映了王权已经开始萌芽。王最开始是负责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由氏族会议推举产生,在中国古代叫做“禅让制”,在西方叫做“军事民主制”。但在战争不断增多的情况下,王的权力不断增大,逐渐从军事长官变成了部落联盟的领袖。《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习用干戈,以征不享,诸侯咸来宾从。”,这已经说明了黄帝已经是事实上的部落联盟领袖了。
王字的演变
随着王权的增强,古老的“禅让制”开始遭到冲击。一些军事首长或氏族首领的权力和财富迅速增大。他们逐渐由氏族成员的公仆,变成为特殊的显贵。首领职位的继承已不再是氏族会议民主选举产生,而且凭借权力斗争产生,甚至试图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后代。但这又遭遇了其他部落的反对,因而在部落内部时常会发生权力斗争。古本《竹书纪年》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也”,“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淮南子·天文》云:“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这些都反映了远古时代激烈的权力斗争。
良渚遗址发现的玉钺
在这种斗争中,王权逐渐增大,成为了部落联盟的首领,甚至拥有了生杀大权。《五帝本纪》记载尧曾“流共工于幽陵,放讙兜于崇山,迁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为了使得确立王权的权威,王族开始垄断宗教祭祀,将王权神权化。《国语》中记载颛顼时期“绝地天通”,使得“天地相分,人神不扰”。
大镂空双面神徽纹四神鸟太阳图腾
此后王就成为了沟通天人的权威。这种“绝地天通”的现象在考古学中得到了证实,例如在良渚遗址中,出现的祭坛往往和贵族墓葬一体分布。祭祀中所用的玉、璧等礼器就成为了宗教神权的代表,往往成为贵族的随葬品,《周礼》载“璧琮以敛尸”。神权和王权和合一代表了阶级社会的产生,以是中国礼制的萌芽。中国礼制的核心便是贵族之间的等级名分,强调上下、尊卑、长幼之间的等级秩序,以确保王权的独尊。不同等级的贵族所用的礼器都必须和身份相匹配,“名贵贱、辨等级”。在山东龙山文化墓葬中,可以看出有明显的四个等级。
玉琮(良渚文化)
什么是“文明”,195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东方研究所召开的一次研讨会上,一个叫克拉克洪的学者提出了三个考古标准:城市、青铜器、文字,这一个标准很快被世界学术界所公认。不过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文明的英文单词为civility,有国家和城市的含义。城市、青铜器和文字三大标志是来考证一个地方是否出现了国家。在中国的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足以证明在五代时期,中国就朝着国家体制过渡了。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大禹最终建立了夏朝,后来又确立了世袭制,标志着中国的国家出现了,中国进入了文明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