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从医的人都希望自己成为医学大家。在从一个菜鸟医生到业界专家的成长历程中,都会有一个重要的学习经历,那就是跟着老师出门诊。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老师传授不同的东西,不同的学生也会汲取不同的营养。《呼吸界》已推出系列报道“跟着大咖出门诊”,和您分享数位医生与恩师一起出门诊的故事和感悟,特别是对他们职业生涯的深刻影响。也许这里的某一个故事、案例或情节会深深的触动你,并且让你对职业和人生有了新的思考和认知。
笔者是16级硕士研究生,初涉医门,能跟随陈荣昌老师在门诊修炼,吾有幸焉。陈老师每周门诊两次,有专科护士和两名学生随诊,前者负责导诊和患者教育,后者一人在外间问诊写病历,一人跟老师在里间看诊。
对于疾病的诊治,老师强调要以指南为纲,用经验作盾,靠逻辑取胜。出门诊必带3样宝:放大镜、圆规和动态血氧仪。如果说看诊如办案,陈老师总是能找到蛛丝马迹。
一患者初见双目充血,甚是吓人,又诉咳嗽月余,此前晕厥一次,送急诊疑煤气中毒。看过“案发现场”的监控录像,陈老师当即排除了煤气中毒可能,因为未形成密闭空间;巩膜出血、晕厥,可能都是咳嗽所致;再看患者体型壮硕,正是高发人群。老师一方面对症,嘱托患者注意咳嗽方式;另一方面寻找咳嗽原因,最后抗感染一周好转。
但诊病不是算命,一次门诊无法解决,常安排患者随诊;门诊解决不了,联系住院,通过专家组讨论,院士大查房,国外专家会诊。老师总是让看诊能够有始有终,就算是一个病例也要反复思考论证。
另一患者2009年诊断为支气管哮喘,症状反复加重,多次就诊查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10~20%,复查CT见多发斑片状阴影,老师怀疑并非单纯哮喘,嘱入院查因。经专科诊查排除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GPA)后,方确诊重症哮喘。老师有一套自己的治疗经验,初期失平衡需大力纠正,平衡恢复后,仅需常规剂量即可维持,该患者后成功摆脱口服激素依赖。
老师专长呼吸力学,呼吸生理相关的疑难杂症都能“柳暗花明”。
一位中年女性,主诉活动后气促,久不能确诊。最后通过颈部磁波刺激-体表膈神经诱发电位检测,发现右侧不完全性膈肌麻痹,结合颈椎病病史,考虑其所致的膈神经受累。老师常说,呼吸生理应该更好的运用到呼吸科的疾病诊治中。
门诊准点下班是难得一见,保障了每位患者的就诊时间。医生如同法官,开药如同量刑,后续定期随访,调整用药方案,让患者和疾病都争取早日“重新做人”。多数慢性病无法治愈,需终身用药,老师告诉我们要促进患者与疾病状态的和谐相处。
慢阻肺的治疗首先需要戒烟,碰到“顽固”患者,老师会站在家属的一边,乐呵呵的对患者“批评教育”,神奇的是患者都愿意屁颠屁颠儿地听他的话。其次是指导进行康复锻炼,老师又会站到患者那边,鼓励家属参与到患者的康复中。
门诊最令老师头大的就是患者症状缓解后按“需”用药,急性发作才来就诊,十分痛心地对患者说,“不要感觉好就停药,为什么不让它更好呢?”医者仁心,老师会很贴心地问清楚停药是因为经济负担,还是担心药物副作用。如果是患者缺少对疾病和长期规范化治疗的认识,老师会耐心解释需要长期服药的原因。
吸入剂是呼吸科常用治疗手段,可是如何判断患者是否熟练掌握了吸入技巧?老师有诀窍!打开吸入装置的盖子敲一敲,看一看,玄机在于粉末的多少,粉多的肯定是没做得好。所以常常嘱咐患者带吸入装置来,以供监督。对于没有掌握吸入技巧的患者,也会不耐其烦的亲自教学。
如此就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和自我管理的积极性。患者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和专业,自然而然就成了老师的老粉丝。进门第一句话是“陈教授好”,出门了还要回过头说“陈教授,辛苦了”。患者不是疾病的载体,更不是医生要应付的对象,而是与医生并肩作战、共抗病魔的战友,医患共同决策是我从老师门诊学到的重要的一课。
门诊是智力与体力的并肩作战,胃与臀部的磨难,口舌与膀胱的博弈,很多大夫看病不喝水,怕喝了上厕所麻烦。以前老师就贯彻门诊不喝水政策,后因为肾结石就不能坐视不管“肾”了,在患者来往间隙喝个2、3口。上次肾结石手术,第二天也未取消门诊。
偶尔遇到求医心切的患者,即使对方态度欠佳,老师也会温柔的对对方说“我们要一起努力”,上善若水,水至柔而克刚。老师说很多患者为了求医从北跑到南,大医院逛了个遍,难免想发脾气,对此不要辩驳,不应对抗,只要认真为患者考虑,患者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我们发自内心的关怀。大爱无疆,大医精诚,从陈老师那里,我想我学会了去爱每一位患者。
老师看诊,一手指南,一手经验,双管齐下,教导我们要“还病于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老师强调医疗、科研、教学三足鼎立,临床医生做科研最好为临床服务。广州呼研院成立了首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老师课题组也建立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队列。一次随访发现一名入组患者诱导痰内嗜酸性粒细胞极高,曾因慢阻肺急性加重多次住院,近来口服激素,但气道症状仍控制不佳。老师认为是误诊为慢阻肺的哮喘患者,调整治疗方案,现仅需吸入激素即可控制症状。
老师常说,每个病例都是很好的研究对象,希望大家多讨论如何更好地开展研究,找到研究的切入点,为制定中国指南提供自己的数据,让中国呼吸研究走到世界前列。老师学术严谨,常告诫我们不要急于求成,讲究方法学的重复性,要爱惜自己的羽毛,不要以发文章为研究目的。我想这些,都会让我们在这条路上走得更加光明坦荡。
此外,老师还主张多学科讨论与会诊,尤其重视影像病理风湿血液,认为肺科不亚于全科。去年在风湿学会年会讲结缔组织疾病在肺部的表现,今年积极推动成立了全国首个国家呼吸临床-病理协作联盟。
陈老师师承钟南山院士,一心求学,屡有建树,为人谦逊有礼,继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现改名为呼吸健康研究院),乃名师出高徒也。老师惜才,经常感慨到了自己的年纪,最常思考的就是怎么培养青年人才,怎么吸引优秀人才来呼研所学习建设。相比好看的盆栽,要自己扎根和经历风雨成长为大树,陈老师如是说。即使是已经毕业的学生,依然保持联系,时常鼓励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好好努力,只问耕耘,不求收获。
为了培养我们的问诊思路,门诊手写病历是老师一直坚持的。外间的必须争分夺秒,即使病情复杂,也要求瞬间梳理。慢了,未采集病史的会被送达里间,老师亲自写;错了,老师帮你改;听诊没听出来,老师也会手把手的教你听。里间的也不得疏忽,看片子,开检查单,写处方,时刻提溜着老师问你问题。刚开始的时候,我跟门诊对处方不熟悉,坐里间心慌,便对着之前的门诊记录“临摹”,抄着抄着就不禁感叹——“老板看病是艺术啊!”。讲授病案时,老师经验丰富,往往触类旁通,多有启发。门诊只是医生的一个修炼口,是医疗工作中的基本,老师言传身教,学生自当砥砺前行。
门诊能够挂到号的患者是有限的,老师经常参加义诊、宣讲和健康科普,作为门诊延伸的触手,为更多患者服务。门诊只是一探大咖的小窗口,老师是医生、学者和传承者,更是谋大局者与开拓者,推动分级诊疗,发展基层协作医院,助力学科建设,因此惠及到千千万的患者。然而“大咖”的门诊也不过是达成医生的使命,有时治愈,时常帮助,总是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