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只会让孩子的人生“设限”,摒弃偏见,孩子人生更精彩

2019-10-30   尼莫妈妈日记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你是男孩子,怎么能喜欢织毛衣呢?"

"你是女孩子,你应该喜欢洋娃娃的呀。"

"你不是女孩子,不能总是哭哭啼啼的。"

"你这么内向害羞,长达后肯定没出息!"

……

在生活中是不是总是听到这样的话,或者你是否有意无意地对孩子说过这样的话?

你可能觉得这些话都很自然很普通,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但是却不知道,你无意中的一句话,带上了"偏见"的味道,而这很容易让孩子的人生"设限"。家长有时候应该自觉摒弃社会成见,保护孩子心灵,让孩子在自由中成长。

|"洋娃娃"实验解释所谓"偏见"

在中国,"偏见"大多来自于对性格、性别、外貌的偏见,但在国外,"偏见"总是表现在肤色,即对人种的歧视上。

特别是在多人种混杂的美国更是如此。

肯尼斯·克拉克是第一个在纽约城市大学成为终身教授的黑人,也是美国心理学会第一位黑人主席,在心理学界具有较高的话语权。

由于在20世纪30年代,他研究了种族隔离对非遗儿童造成的心理影响。

他设计了一个洋娃娃实验来探究儿童对种族差异的认识以及他们潜在的种族观念。

他选取了3-7岁的孩子,并给他们提供了四个洋娃娃,这四个洋娃娃外表完全相同,只是肤色有所差异,即从白色到不同深浅的黑色。

之后克拉克要求孩子选出自己最喜欢的娃娃,并为了明确孩子的态度,他还让孩子指出哪个娃娃最好看,哪个最难看。

令人诧异的是,这些黑人小孩对白色娃娃表现出明显的喜爱,而对黑肤色的娃娃则不理不睬。

这些黑人儿童对白色娃娃的偏爱说明白他们已经知道白人在美国社会享有的地位,并且他们接纳和内化了这种不公平的待遇和评价,而这就是一种偏见。

通过这个实验,克拉克总结除了一个结论:儿童在三岁的时候就能表现出和同种族成人类似的态度。而些态度,可能是偏见,是由朋友、老师、父母等诸多社会因素和环境下导致的。

当然,父母占主导因素。

虽然当时已经很少存在白人父母刻意引导孩子去憎恨排斥其他种群,但家长的行为会在潜意识中将偏见传递给孩子。

|"偏见"会让孩子人生"设限"

那么,"偏见"会给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呢?最重要的是,"偏见"会给孩子的人生"设限",也就是说,社会的成见或者父母表现出来的态度会让孩子不敢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从而丧失一个自由成长和进步的环境。

在《非正式会谈》节目中有一个来自缅甸的代表Steven OO,他是一位针织类服装设计师,平时最喜欢的事情就是织毛衣。

很多人会因此对他指指点点,觉得一个大男生织毛衣未免有些"辣眼睛",这也是一个偏见,但是对于他热爱的事业,他毅然决然地到美国坚持自己的梦想,最终成为了一名出名的服装设计师,很多大牌的演员、名人们都钟情于他设计的衣服。

如果他当初被"偏见"限制了,那么他也不可能成为优秀的设计师。

性别偏见是一点,很多时候家长希望女儿出生后去学芭蕾,男孩出生后去学跆拳道,但如果出生了的女儿不喜欢芭蕾,反而喜欢捣鼓小汽车、打篮球,那如果我们一句:"女孩子应该宁静温婉。",可能世界上就少了一个女篮,或者一个女发明家。

为什么男生就不能织毛衣,女生就不能造火箭呢?男生也不一定要豪气勃发,女孩也不一定要宁静温婉。

除此之外,关于性格的偏见也会给孩子造成影响。

"你这么胆小,以后怎么能成大事。"

"你就不能开朗活泼一点吗,总是这么拧巴。"

但孩子的内向和胆小可能会让他们更加稳重理性,如果强行让孩子开朗活泼可能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加奇怪。

一旦人有了偏见,就会不自觉地被偏见控制,孩子的世界很纯净,所以很多时候其实是外在的偏见限制和影响了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摒除各种偏见,尊重和发展孩子的兴趣爱好,这一点才是最重要的。

|摒弃偏见,让孩子自由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也是孩子模仿的对象,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深刻地影响孩子。

  • 家长需要以身作则

家长平时在家中就不要提出太过于偏见的言语,特别是对孩子讲,比如开头的那些话,对你来说可能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对孩子来说,却可能是致命的打击。

其次,除却摒弃流露出的对性别的歧视,家长也不要给孩子灌输太多对职业的歧视。

李嘉诚说过,一个家庭最大的失败就是教育的失败。他虽然身为富豪,但他从小教育两个孩子:不要因为自己出生在富人家庭,就以为自己高人一等,瞧不起别人。

比如在一次台风来临,他会命令两个儿子帮佣人砍树;在吃饭的时候面对佣人送上的饭,会接连说好几声谢谢,一点也没有富人的架子。

我们本身也只是平凡人,因此更需要以身作则。

  • 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看到孩子喜欢什么,千万不要凭自己的观点和成见去评价孩子或者制止孩子,觉得孩子的爱好不符合自己的预期或者性别的关联。

但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做自己。

"宝宝,虽然你这次考试没考好,但下次继续努力就好啦。你的画画上次还拿了一等奖呢。"

"女孩子喜欢玩小汽车也很好呀!"

我们常常说,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各有所长。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不必去羡慕别人家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如果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自己的孩子同样有发光发热的瞬间。而这需要父母挖掘和鼓励。

  • 制造机会帮助孩子接触不同的群体

这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也就是说可以让孩子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并做出相应的利他主义行为。

如果孩子没有同理心,那么就不会同情和关注别人,更不会帮助别人了。只有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和接受到爱,他们才能够给予爱,同时心中也有更强大的力量,才能更好地与人连接。

比如可以带孩子去聋哑学校,或者带孩子到山区学校看看,让孩子接触到不同的群里,这样也能打破自己和孩子的偏见。

甚至可以带孩子去做义工,去拜访附近的老人院、儿童福利院,参加社区组织的义工活动等等。学会体谅别人,并且能理解和感同身受。

总而言之,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这些想法可能并不符合你的预期,或者被你认为孩子的性格、性别不适合做,但是请倾听孩子的想法。

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尊重孩子的想法,摒弃偏见,不要给孩子贴上坏标签,在孩子以后的成长道路上可以大方自信地走着,希望每个孩子都可以不被偏见"设限",自由快乐地成长!

我是尼莫妈妈育儿师,也是4岁宝宝的妈妈,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图片源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