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越来越多的父母重视孩子的早期教育和智力开发,希望能好好把握孩子6岁以前的"大脑发育黄金期",尽可能多地学习各种知识。
特别是深受传统文化宣传的影响,许多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有非凡的文学素养,自孩子会说话起,就教他们背诵唐诗宋词。
可北京四中一位特级语文教师却认为,孩子在小时候背诵太多经典古籍很"坑人"。
北京四中这位特级语文教师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谈到自己遇到过身边一个朋友的事,感叹道:简单粗暴地强调背诵,是一种机械记忆",非常"坑人"。
他说这位朋友的女儿只有9岁,原本是特别闹腾和活泼的年龄,却竟然能够站在原地不动地背诵2个多小时,整本《孟子》《大学》《中庸》都能背下来。
别的家长看到这样的孩子,大多数会是羡慕,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有这样的水平。可在这位特级教师眼里,这样的孩子却十分"可惜"。
在他看来,这样的才能只是机械背诵,孩子并没有读懂古籍中的含义,更别说体会文学的优美和艺术性。在久而久之的机械训练中,孩子甚至会丧失掉本该有的创造力,让思维变得僵化不前,这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是有害的事情。
不仅如此,许多家长对传统文化还有误解,以为只要是传统的、老的,就是好东西,这样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也非常不好。
李老师还声称"《弟子规》是糟粕,应该让孩子背诵",这句话也上了热搜,让许多中国文化爱好者很气愤。
都在到处都在宣称传统文化,可为何这位特级语文老师不支持孩子背诵《弟子规》呢?
看待一个问题,我们不应该单纯着抱着战队的思想,要看到一件事物的两面性。
《弟子规》在封建社会里有存在的价值,教晚辈要听从长辈的意见和安排,劝人懂孝义。
可时代是发展的。无论是《弟子规》还是《二十四孝》,里面有很多内容不能说完全不对,但社会文明经过百年发展,如果还用僵化老旧的方法去教育现代的孩子,显然不合时宜。
坑人的不是古文化,而是父母对古文化的错误理解,以及培养孩子错误学习古文化的方式。
现在的父母很容易在不知不觉的攀比中,把教育变得"功利化"。
希望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让他们上各种早教班;不仅要有理科思维,文学素养也不能落下。
所以明明只是一个6岁不到的孩子,我们却奢望他们通晓天文、地理、语数外所有知识。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和学习技巧,为以后考上名校打下基础。
但抱有极强目的性的教育,早已在实施中与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驰了。本末倒置的追逐行为,却可能求而不得。
一味要求孩子机械的学习知识,背诵唐诗宋词,记忆单词生字乘法口诀表,却不从根本上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是一种有害无益的"伪教育"。
1.多接触诗词可以进行文学启蒙
父母不应该一刀切的去看到背诵诗词这件事。为了避免孩子机械记忆,完全不让孩子接触唐诗宋词也没有必要。我们应该带有不强迫的心态,在游戏中给孩子念诗词,或者通过音乐歌曲等,尽可能多地让孩子体会到文学的美感和韵律。
2.重视质量而不是数量
一旦开始培养孩子一项能力,家长很有可能就会走上攀比的路线。我们应该时刻提醒自己,学习与进步属于孩子自己的,不需要和别的孩子比数量。
我们要重视的是孩子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学习过程中的每一种收获,而不是一味追求记住了多少唐诗。
别让机械记忆消耗孩子才气。
北京特级语文教师的这句苦口良言,您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