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奇迹”的真面目:金融巫师的又一个戏法

2019-12-26     国家人文历史

文|孟来

纳粹政府掌权之后,实行军备扩张和赤字财政政策,同时大力投资基础设施,进而刺激了消费品生产,德国经济在1932年以后迅速复苏。

希特勒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创造就业。大萧条造成了严重的失业问题,这也是纳粹政府能够上台的一个重要契机,所以希特勒必须提振就业。其实,创造就业和重整军备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纳粹政府大力修建基础设施,修建高速公路网,在希特勒上台短短几年间,修建了不少于6700公里的公路,这极大地取悦了蓝领建筑工人选民,当然,同时也能够满足他快速运送部队的军事需要。

到了1939年,德国的人均工业产量增加了108%,人均消费品产量增加了39%,工人的实际周平均工资增加了24%;官方失业人数从1932年的520万减少到1939年的12万。换句话说,二战爆发前,纳粹德国一度实现了大炮和黄油并举、接近“充分就业”的所谓“经济奇迹”。

但如果仔细考察,这个“经济奇迹”顿时就会黯淡不少——纳粹政权前几年的经济政策成功,其实是更早发生的一个周期性的经济反弹中的一部分。纳粹上台的时候恰好是大萧条进入尾声的时候。希特勒正好赶上了这个时机,所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功绩不能完全归功于纳粹经济官员的执行能力和政策支持。但这场经济复兴一直高度依赖军工生产和基础建设投资,在此期间,德国经济带上了越来越浓厚的国家主义色彩,对内专制,对外通过严格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来获得原材料和市场,然后以表外通货体系和影子金融来解决外汇和投资不足的问题。这正是一个把德国引向战争的“经济奇迹”。

1933年 5月沙赫特访美,不仅和美财团达成多项合作

沙赫特在这个“经济奇迹”中又扮演了重要角色。由于成功平抑了20年代的超级通货膨胀,他早已声名显赫。希特勒邀请沙赫特主持经济部,而这位“金融巫师”又变出了什么样的戏法呢?

在大萧条之后、贸易保护主义兴起的时候,德国不敢像其他国家一样退出金本位或者贬值货币去打贸易战,但这样一来又不能保持商品出口的竞争力,以获得外汇或者黄金来维持通货汇率稳定。国际经济学上的“三难定律”横亘在前:独立的货币政策、稳定的汇率和通畅的资本流动,三者只能取其二。

沙赫特用一种奇特而诡异的手段处理了看起来似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创造了帝国银行有史以来最大的表外体系,也就是一套官方的影子金融,用五花八门、不计入资产负债表的非正式票据与通货创造了信用。其中后世最著名的就是梅福(Mefo)军用券,专门用于支付军工生产,由财政秘密贴现,工业家强制接受。最多的时候德国同时有三十多种类似的表外信用工具在同时运行,仅马克账户就有17种。

与此同时,沙赫特管制私人的黄金和外汇,居民私藏最高可判死刑,境外旅行携带资金也受到严格限制。经常账户方面,沙赫特建立起了一套制度框架,使他能以精细到具体产品和生产者的程度,来调节德国的外贸水平。他在巴尔干和南美以半利诱半恫吓的方式,与原材料生产国建立双边谈判下的互换贸易关系,以工业品交换原材料,用这样以物易物的贸易安排代替与民主国家的透明贸易。他还鼓励出口商在境外回购处于低价的杨债券,然后帝国银行以马克接近原价贴现,这样不仅趁波动(他还故意制造这种波动)减少了外债,同时也节省了外汇。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LJ3JHAB3uTiws8Kv5_-.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