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不过是一群孩子,穿上白色战袍,便成了勇敢的战士!

2020-02-26   邯郸发布


隔离病区

是离病毒最近、最危险的地方

但总有一些人

他们逆向而行

直面病毒和危险

他们就是

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

14名医护人员组成的

隔离病区医疗团队

他们已经连续奋战一线一个月

他们还将继续坚守

你们逆行的样子真美!

向你们致敬!

他们是家中的妻子或丈夫,是孩子的爸爸或妈妈,是揪着父母心的儿子、女儿……但在肆虐的病魔面前,他们只记得自己是医生!是护士!他们只想抢在病毒前面,控制疫情,阻击疫情,让人民群众放心安心。2月21日,记者通过医护人员专用通道,来到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隔离病区的清洁区域,探访这里一线的医护人员。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康城传染病区经过紧张的筹建,于1月28日正式收治隔离人员。在此之前,由武安市第一人民医院14名医护人员组成的医疗团队,经过专业的培训也全员进驻康城传染病区。期间,虽然隔离病区从康二城转到了市第一人民医院,虽然有很多医护人员主动请缨替换他们,但他们仍然坚持:“不用替换,我们经验丰富还可以继续战斗。”

时至今日,他们已经连续战斗了一个月,并依然坚守在一线,截至目前,经过他们精心护理,已有50名被隔离人员解除隔离,健康回家。而他们,已经一个月没有回过家了。

奔赴战场,他们成了勇敢的“战士”

“马上召集隔离团队人员进驻康城传染病区,两个发热病人需要入住。”正月初四夜11点多,市第一人民医院评审办副主任、康城传染病区负责人白恩平接到了医院命令。约一刻钟,所有医护人员简单收拾行装,都没来得及与家人告别,就踏上了飞驰的救护车。

“我第一天值夜班,直到现在都还记得自己十分害怕,穿防护服的时候是护士长东辉姐姐帮我穿的,她的举动让我的心里真的很温暖,害怕的心情舒缓了很多。”这是隔离病区90后护士王梦月刚到病区的真实感受。与王梦月一起的护士共有6名,五个是90后,还有一位和护士长郝东辉都是“1987年”。这其中,年龄最长的就是出生于1971年,曾是非典隔离病区护士长的白恩平。

包括隔离病区主任韩世晓在内共有5名医生,他们都是80后的男医生。再加上一位90后药剂师,就组成了以“80后”“90后”为主的14人医护团队。他们中有的上有老、下有小,是家里的顶梁柱;有的还没有结婚,是父母的掌中宝。可面对“新冠肺炎”,他们选择了带着家人的爱,奋战在防疫一线。

在隔离病区,医护人员对有“武汉”接触史的发热人员进行医学隔离观察,他们像只不停旋转的陀螺,每天都要为病人观察病情、测量生命体征,光是测量体温一天就达6次,还有采集咽拭子、静脉采血等,部分病人还需要静脉输液治疗。厚厚的防护服,使原本简单的操作,变得麻烦起来。那些得心应手的操作,在这里都要花上两倍、三倍甚至更多的时间。“尤其是护理人员,通常一穿上防护服最长达8个多小时,忙完后小姑娘们从里到外,连羽绒服都湿透了。”白恩平告诉记者。最难熬的是无法及时上厕所,护理人员为了省下一套防护服,在照顾病患期间不上厕所,通常在接班前三、四个小时就不喝水了。忍着干渴、耐着饥饿,只有下班后猛吃猛喝,但又因频繁上厕所无法保证休息,这种往复循环常常困扰着她们。

隔离区里,她们还是“服务员”“清洁工”

在康城传染病区,没有取暖设备,正月十五前,天气还十分寒冷,医护人员居住的屋子里仅靠一个电暖器来驱寒。晚上,他们都是和衣而睡,除了抵御寒冷,最主要还是时刻保持战斗状态,随时准备接受任务。“收住病人和病人解除隔离大都是晚上,有时候是夜里三、四点钟,我们几乎没有完整地睡上一个夜晚。”白恩平说。最多的时候,一天收治了10余个发热隔离人员,他们一夜都处于忙碌的状态。

在隔离病区的医护人员不只是医生和护士,他们还是“服务员”“清洁工”。“每顿饭的第一波,我们都是先给病人送去,凉水、热水也都及时给他们供应,甚至他们的大小便也是我们处理。”护士长郝东辉说道。由于病房简陋,没有单独的洗手池和卫生间,起初,刚到康城传染病区时,每一名隔离病人的吃喝拉撒,医护人员全都得负责。此外,为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进入隔离病区,对整个隔离病区的消杀工作,也都是医护人员自己完成,所有医护人员都是连轴转。有的护士因为过敏,两只手又红又肿,起了红斑,抹上的药膏还未干,她们就又投入到下一轮工作中了。

在康城传染病区还有一位特殊的工作人员,他就是后来加入的负责保洁工作的李天军。“隔离病区的保洁工作一开始是我们护理人员在做,后来天军大哥来了之后,帮我们分担了很多。‘非典’时候,我们俩就是一起在隔离病区工作的老搭档了。”白恩平介绍说。李天军是我市第一人民医院办公室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一名老党员,明年3月份就要退休了。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他虽然年纪大了,但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到最危险、最重要的地方工作。

隔离病区从康二城转到第一人民医院后,又有两名护士加入到了这个隔离病区团队中。“现在我们这儿有两名护士正在酒店隔离休息,十天后她们将回来继续工作,然后再安排两名护士去隔离休息。”白恩平说。采取轮休的方式,是为了保证医护人员的健康,让大家以更好的状态投入工作。

面对惊恐的隔离者,他们成了稳重又贴心的“大人”

特殊时期,特殊病人。在隔离病区的病人,年龄最大的是将近60岁的老人,年龄最小的是5岁的孩子。他们都需要单独隔离。害怕、焦虑、愤怒,远离亲人独处时的坏情绪,随时都会爆发出来。医护人员在面对这群特殊的病人时,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和耐心。

他们遇到过打开房门不见了病人,手慌脚乱看向窗外、扒拉被褥寻找病人,而回头一看病人在门后的尴尬;他们遇到过敲门病人不开,只能哀求病人报一声平安的无奈;他们也遇到过查房时病人故意“装死”,然后猛一睁眼的恶作剧。

“有个病人恐惧到了极点,便有了轻生的念头,那天晚上我们就不停地跟他聊天,深入交谈,终于找到了他感兴趣的点,慢慢转移他的注意力,才逐渐平复了他的情绪。”隔离病区主任韩世晓说道。对情绪不稳的病人,医护人员会格外关注,加大查房的频次,一遍遍地通过询问其是否喝水?有什么困难?不断地与病人攀谈。除了面对面与病人沟通外,医护人员还通过共同认识的亲朋好友,添加病人微信,与病人拉近关系,随时进行开导。“我们还把第一医院心理医生刘南的微信号推荐给病人,给予他们专业的心理疏导。”白恩平说道。

元宵佳节当天,隔离病区医护人员全部自觉地匀出自己的那份儿苹果、桔子和汤圆,送给病人,让他们感受到节日的气氛、温暖的关心。就这样,几名病人与医护人员成了朋友,直到几名病人解除隔离时,一直夸赞地说,“你们真棒,给了我们像家人一般的温暖,等你们的隔离工作结束后,请你们吃饭……”

每当此时,所有医护人员都觉得幸福感满满。

祝福他们 安好无恙

期盼疫情 早日结束

来源:新武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