丢掉“折中主义”,恪守“啄木鸟精神”,你会遇见更加优秀的自己

2019-10-21   麦穗小鱼

文/麦穗小鱼

题记: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儒家思想并未被“浪淘尽”。反而,洗尽铅华后,越发光芒璀璨。

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到秦始皇“焚书坑儒”受到重创,再到董仲舒“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几经周折,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这篇文章,我们就从“四书五经”之一的《中庸》说开去。

“中庸之道”并非“折中主义”

近些年,随着国学的大热,“中庸之道”也越来越被更多的人误解。现实生活中,人们总是将它与“折中主义”混为一谈。错误的认为,“中庸”就是模棱两可,就是明哲保身,就是马马虎虎,就是不思进取,就是“墙头草”,就是“和稀泥”......。总之,“中庸”被赋予更多贬义的色彩。

特别是,狂人鲁迅对“中庸之道”更是针砭时弊的大肆批判。他在《热风.通讯》中如此解释“中庸”:

所谓“中庸”,并不仅仅是中国人的惰性,其实是卑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

在鲁迅看来,“中庸”不仅仅包含“折中主义”、“哈哈主义”和“滑头主义”,甚至含有卑怯的意味。

无独有偶,宋代大儒朱熹也曾对“中庸”发表过高见。他说:“不偏谓之中,不易谓之庸。”那么,“中庸之道”的正解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在《中庸》的第一节就开宗明义,简单明了地向后人阐述了“中庸”的内涵。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在此,有必要将这句话作个简要解释。

“天命之谓性”,指的是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性、本性。通常是在内心最自然安定、无思无虑的情况下,流露出来的那个状态。

“率性之谓道”,指的是我们在达到“知止而后有定”的境界后,流露出来的自然、率真、纯净和智慧。

“修道之谓教”,则表明了“中庸之道”的目标是为了让我们回归本源,找回自我,让心灵达到至纯、至净、至善的境界。

最后,“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指出了“中庸之道”的重要性。强调“中庸之道”不是空谈,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甚至一刻也离不开。我们一旦脱离了“中庸之道”,就会给生活带来诸多不顺和烦恼。比如,当今很多人越来越浮躁,永远不懂得知足。这就违背了“中庸之道”的根本原则,所以会徒增很多焦虑、烦恼和痛楚。

由此看来,“中庸之道”不是教我们做“老好人”,不是鼓励我们做“佛系”,也不是怂恿我们“能凑合,便凑合”,更不是希望我们明哲保身。而这,恰恰是“折中主义”所倡导的。

其实,对于“折中主义”,鲁迅先生有着更精妙的注解。他在《无声的中国》中写道: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说在这里开一个天窗,大家一定是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天窗了。——摘自鲁迅《无声的中国》

所以,“中庸之道”和“折中主义”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万万不可划等号,更不能混为一谈。

倘若我们站在时间隧道往回看,总会发现:

中华文明一路踉跄走来,每到艰难险阻关口,却总有“中庸之道”的明启与搀扶;每遇复杂多变时事,总有“中庸之道”的舒缓与化解。

别做“折中主义”的“差不多”先生,不平凡与平凡之间,差的就是那么一点点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折中”成为了当下很多人的标签。在他们看来,凡事折中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好处。

一方面,“折中”可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八面玲珑,如鱼得水。

纷繁复杂的社会,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常常带着厚厚的面具待人接物。为了不惹祸上身,选择了明哲保身,选择了听到问题当“聋子”、看到问题装“瞎子”、碰到问题做“拐子”,面对问题腾挪躲闪“绕着走”。信奉“留得人情好办事”,恪守“出头椽子会先烂”的信条。甘愿做将信念让步于利益、规则让位于变通的“和事佬”。

似乎把所有问题“折中”了,我们就可以在万端变化的社会交往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好像做了“和事佬”以后,我们发现自己在人际交往中确实更加游刃有余了。

所以,很多人都把“折中主义”看成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智慧。“折中”就像是一根从中间被折断的竹棍,两等分,不偏不倚。误以为正是因为“不偏不倚”,才让我们左右逢源。于是,我们便深深地爱上了这种为人处世的经世之道。

另一方面,“折中”会让我们做事时少犯错误,不退则是进。

职场中,官场上,很多人把“折中”奉为做事信条。俗话说,“枪打出头鸟”。只要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上司和领导就拿自己没办法。一没犯错误,二没落最后,上司和领导自然也抓不住自己的把柄。更何况,我们经常说,做得越多错的越多。所以,很多人都是抱着“凡事差不多就行”的心态工作。

处理人际关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门道和原则,我们不便评论。下面,我们主要来谈谈“折中主义”的“差不多”到底是差多少?又会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哪些影响?

生活中,许多人常把“差不多”挂在嘴边。上学时,觉得复习的差不多了,考试却不及格;工作上,觉得做得差不多了,结果却被经理骂的狗血淋头。生活中,觉得日子过得差不多就行,但是当遇到稍微大一点的挫折和困难时,才发现自己原来是这么弱......。

凡此种种,如果所有的事情都用“差不多”来掩饰,那么,你的人生会跟别人差的很多很多。

胡适先生曾写过一篇小说,叫《差不多先生》。书中的主人公就叫差不多,差不多先生的名言就是:“凡事只要差不多,就好了。何必太精明呢?”小时候,妈妈叫他去买红糖,结果他买了白糖。妈妈骂他,他摇摇头说:“红糖白糖不是差不多吗?” 上学时,先生问:“直隶省的西边是哪一省?”他说是陕西。先生说:“错了。是山西,不是陕西。”他说:“陕西和山西,不是差不多吗?”临死前,差不多先生还是执迷不悟地说道:“活人与死人也.....差...不...多.....,凡事...差...不...多就好,何必...太...认真...呢?”说完就咽气了。

差不多先生逝去后,乡亲们都赞叹差不多先生活的潇洒、惬意,什么事情都看得透,想得通。于是,大家都叫他“圆通大师”。

唏嘘之余,却感慨良多。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身上都有着差不多先生的缩影。我们经常用“差不多就行,下次再努力”来安慰自己。从而,给自己的懒惰和失败找到一个“合情合理”的,冠冕堂皇的借口。

曾经有一个机构,做了一项研究。专门研究那些每天付出100%的努力和付出99%的努力,这些人十年后的情况。刚开始很多人对这项研究不解,甚至满不在乎。觉得1%的差距太微小,十年后大家肯定都会是一样的人生。可十年后的调查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那些每天努力100%的人大都功成名就。有的成为了大公司的高管,有的成为了政界翘楚。然而,那些每天付出99%努力的虽然也有一些人获得了成功,但明显比例少了很多。很多人,十年以后依旧是公司里的小职员,亦或是被迫谋生。

无论是胡适先生的《差不多先生》,还是那个专业组织的调查结果无不讽刺了当代社会那些得过且过的人们。

人民日报曾经发过一篇文章,叫《差不多的人生,其实差很多》。

文章中有这么一段话:

“其实,人有时候就毁在凡事只求差不多。

上学的时候差不多得了,工作的时候差不多得了,谈恋爱的时候差不多得了,结婚的时候也差不多得了……

你明明可以做得更好,却用“差不多”这个借口让自己妥协了。而一次的妥协,换来的是次次的忍让。久而久之,我们的心也就跟着颓丧了,不再去追求,不再有目标,也不再有激情。”

深以为然!

记得,有一句话说:“不平凡与平凡之间,差的就是那么一点超越。”比如,百米比赛,十点几秒和九点几秒,只差1秒,但这就是业余和世界冠军的差别。所以,很多时候差的就是那么一点点,而这一点点,就造成了巨大的分野。

生活中,很多人都经常会有一种不忿:我和某某都差不多,凭什么领导用他而不用我;我做的也还行,为什么升迁的是他而不是我......

所有这些,最后都可以用一句话来解释:差不多就是差很多,也还行就是确实不行!!!

所以,与其得过且过、浑浑噩噩地度过一天,不如趁着年轻,全力而为,好好地拼一把,博一回,去勇敢而笃行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别让自己的人生毁在“差不多”上。

倘若,凡事都抱着“差不多”的心态,那你的人生也真的就“差不多”了。

毕竟,对未来的真正慷慨,就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恪守“啄木鸟精神”,书写别样人生

啄木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见过。这种鸟给人的印象,一是,目标明确,认准了便不会随随便便的更改;二是勤奋,不知疲倦地飞来飞去;三是执着,认准了目标便“咚咚咚”地啄下去,直到实现目标(捉到虫子)。

无疑,啄木鸟在“鸟界”是成功的。

生活中,也有很多人会问:成功有捷径吗?

很遗憾,并没有!

中国有句古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付出和收获永远都是成正比的。美国著名的成功学专家拿破仑.希尔在写给儿子的信中说:

通往成功的道路中,勤奋是最短也是最有效的途径。现在很多人都在通过各种书籍去寻找成功的技巧,而到了最后他们会发现技巧就在身边。做任何事情都是要靠勤奋和执着的,只有不断地勤奋学习、努力工作,从中领悟勤奋激发的灵感,成功的契机才会慢慢向自己靠拢。”

现实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工作要勤奋努力,做事情要执着精进。但是,却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得到。在人生的跑道上,只有那些奋斗不息,一直向前跑的人才会遇见更好的自己,最终达到幸福的目的地。

于我看来,一个人要想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书写更加精彩的人生,也应该像啄木鸟一样做好三件事。

首先,明确目标。在正确判断自己的特长和能力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基于市场形势,选择一个值得自己为之奋斗的目标。目标就好比大海中的指明灯,不至于我们迷失方向。有了明确的目标,我们才能披荆斩棘,扬帆远航。

其次,勤奋努力。目标制定好了以后,不能束之高阁,也不是摆在那里留着看的。我们要为这个目标,采取切实可行的行动。并不断地给自己加压,为之努力奋斗。古人云:“道虽迩,不行不至”。意思就是说,再近的路程,如果你不迈开步子,永远不可能到达。小米CEO雷军曾经说过很多“鸡汤句”,比如,“勤奋和执着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深以为然。否则,即使目标定得再宏伟,不去努力实现,终究只是一个“红盖头”而已。骗骗别人,也骗骗自己。

最后,执着精进。提到钟表,我们会想到瑞士;提到工业机器,我们会想到德国;提到手机,我们会想到苹果;提到马桶,我们会想到日本。其实,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不缺乏精益求精的精神。比如,美轮美奂的景德镇陶瓷;比如,栩栩如生的四大丝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只有不畏攀登的采药者,只有不畏巨流的弄潮儿,才能登上高峰采到仙药、深入水底觅到骊珠。”所以,只有不畏困难,追求极致,摆脱“差不多”的思想,才能登上人生的巅峰,领略到不一样的风景。

当今社会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风气十分盛行,大家不是幻想着守株待兔,就是希望一步登天。那些脚踏实地,孜孜不倦的人甚至被认为是“傻,呆,萌”。当“浮躁和功利”的心作祟时,难免会滋生“差不多”的思想。而一旦“差不多”成为了一种做事的惯性,便会人浮于事,得过且过。

《论语.学而》中讲到:“如切如搓,如琢如磨。”朱熹也曾有言:“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复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他们无不在告诫后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追求极致。

其实,如果解读所有成功者,你会发现,他们成功的密码之一就是精益求精!

罗曼.罗兰说:“生活中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依然会为美好的生活持之奋进。”

最后,回答一下上文提到的问题:成功有捷径吗?

有!那就是“欲得其中,必求其上;欲得其上,必求上上。

摒弃“折中主义”,摒弃“差不多”思想,恪守“啄木鸟精神”,带着那份勇毅,带着那份笃行,你也一定会成为自己人生中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