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画家 凌墨香,全国青少年书画作品辅导老师一等奖,湖北省书画教育先进工作者,黄石市优秀美术教师,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市中山小学美术专职教师。
东楚晚报记者 石教灯/统筹 肖婷/文字
城市的发展与变迁过程中,总会有曾经我们无比熟悉的地标性建筑消失在视线中。
红旗桥,便是其中之一。
横跨黄石大道近半个世纪的红旗桥,2007年12月被最终拆除。这个见证了黄石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的建筑,从城市地图上被彻底抹去了。
但“红旗桥”这个地名,将成为黄石人心中永不消失的历史记忆。
红旗桥促进华新快速发展
两座桥逐渐成为黄石地标
“为了建这两座桥,华新下了很大决心,也付出很多。”李盛华介绍,两桥全部由华新自主设计施工建造。当时华新水泥厂的总资产是三千万元,为了解决运输问题,硬是花了两百多万元建成了这两座桥。
李盛华还记得,华新水泥厂周围是一片农田,沿长江边只有几家卖青菜和副食的小店。虽然生产力水平低、环境艰苦,“但厂里的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把修建任务当成战备形式来搞,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每座桥只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建成了。
从此,这两座桥就成为黄石大道上的一道风景线。
两座桥修建起来了,但起个什么名字呢?
几经斟酌,最后把两座铁路桥命名为红旗一桥、红旗二桥。
作为一个先有厂矿后有城的城市,华新对黄石城市建设有着重要作用。随着华新企业的壮大,一大批职工和家属纷纷迁至企业的周围定居,华新一村、华新二村都是围绕华新而建。
“当时红旗桥这个地方名叫覆盆墩路,两座桥建好后,公交车也开始在这里设点,一来二去就叫顺了口,最后干脆就用红旗桥作为地名了。”黄石的城区围绕着红旗桥迅速发展开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黄石城市的扩展。谈话间,李盛华油然而生的是自豪与骄傲。
红旗桥逐渐成为黄石地标性建筑。
今年69岁的黄石市民刘红霞介绍说,当时工人文化宫、工人电影院、贸易大楼等各种商贸、娱乐中心,以及大多单位办公点和居民楼都集中在红旗桥以南的区域,因此当时有种说法便是,“过了红旗桥才到市中心”。
过去刘红霞家住黄石港,每次坐公交车去市中心,“一听到报站名,说‘红旗桥到了’,或者老远看到那两座桥,就要准备下车了。”
完成使命退出历史舞台
辉煌工业的背后,也有城市的伤痛。无论春夏秋冬,黄石人抬头望见的都是一片灰蒙蒙的天。生态转型,刻不容缓。
上世纪90年代,华新引进新工艺,建成两条先进节能、环保的新型生产线。产能落后的现实、城市发展的需要以及环保理念的不断加强,都在促使华新做出一个重大的决断。
那时李盛华在华新档案室,负责档案管理工作。他清楚地记得,2005年华新关停了能耗高、污染重但历史悠久的1、2、3号窑。同时,为这三座老窑提供能源保障和运输成品的红旗桥,也随之完成了历史使命。
虽然红旗桥停止了使用,但六七个桥墩仍停留在黄石大道上,使得本不宽敞的马路显得更加拥挤,经常导致交通堵塞。
在红旗桥居住了20多年的王志伟深有感触。“不仅容易堵车,而且那一段路的地势比较低,一碰到下大雨就积水成患,过往的行人和车辆都很不方便。”
为解决黄石大道拥挤的现状,2007年7月,市城投公司着手拿拆除方案。两桥拆除总费用为30余万元。2007年12月19日,两桥拆除工程启动,12月23日起,随着大功率钻机“砰砰砰”地开钻,两座桥很快被拆除。
“桥拆除后,马路刷黑了,排水设施也进行了改造,困扰我们多年的积水问题终于解决。”王志伟说。
从此,宽阔整洁的路段呈现在市民面前。抬头看,蔚蓝的天空一览无遗,更加明亮。
红旗桥曾是黄石工业文明的见证。它的拆除,既是黄石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又是黄石建设现代化特大城市的重要一步,是黄石市民心中抹不掉的历史记忆。但为了保护这份工业遗产,在旧厂内保留了几个桥墩,其雄伟气势仍让人叹为观止。
“红旗桥虽然不存在了,但它为构建和谐美好的新黄石作出的贡献,我们永远都不会忘记。”李盛华说。
每天路过华新水泥厂旧址(湖北水泥遗址博物馆)门前,65岁的李盛华总是习惯性地抬头望一眼半空。
过去,他看到的是两座铁路桥;现在,则是更为宽阔的马路、洁净的蓝天。
李盛华一家三代都是华新人。他的父母是华新的工人,他和妻子都是华新的退休职工,女儿也在华新工作。
说起红旗桥,时间的齿轮要转回20世纪60年代。李盛华回忆,坐落在枫叶山的华新水泥厂,当时已是国内首屈一指的水泥生产大企业。
“因为华新早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引进了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美式湿法水泥工艺生产流程线,生产效率得到长足发展。”李盛华说。
生产技术日渐提高,生产规模日益壮大,但问题也随之凸显。能耗高的特点决定了原材料需求量大,效率高更需要强有力的运输系统保证产品的外销。
但当时的华新,缺乏运转机械,进厂的原材料、燃料全靠人力搬运,装车转运进厂只能靠人抬肩挑,无论是材料运进还是水泥成品运出,效率都十分低下。
在这种情况下,铁路运输桥的修建势在必行。
1966年华新修建了第一座跨越黄石大道的铁道公路立体交叉桥。1971年,又建成了第二座。它们的建成,不仅保障了后勤运输,而且以立交桥的形式结束了铁路与公路平面交叉的问题,消除了运输的不安全因素。
李盛华说:“两座红旗桥的建成,对企业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从上世纪70年代起,华新每年达到了250万吨的装卸运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