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宗是北宋的第二位皇帝,也是北宋开国皇帝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这个人武将出身,有个最大的爱好,却是爱看书。单以读书爱好程度来排名的话,宋太宗总可以排到历代皇帝中的前五名。
但是宋太宗虽然爱读书,但是并没有留下有名的著作。也就是说,他的爱读书,以普通阅览泛读性质居多。用今天的话来说,我非常喜欢看书。看的啥书呢?刚看了《故事会》……
太宗在位的时候,海内初平,正是北宋国力好的时候。所以组织文人们编修了著名的北宋四部大书之三部,是为《太平广记》、《太平御览》和《文苑英华》(还有一部《册府元龟》是太宗之子真宗在位时修成的)。这四部书的规模有多大呢?广记510卷,其余三部都是1000卷。古代的一卷书就是一本书,所以这四部书加起来的篇幅一共是3510卷,可见其规模之大,卷帙之繁,而刻板成书所耗费之巨大。故而这一文化工程,倘若没有宋太宗的首肯,北宋官方的组织,我国文化史上也就不会有这几部鸿篇巨制,文海奇珍了。
超级爱看书的宋太宗,贵为九五之尊,自然不缺各种图书资源。于是他下令新建了一组建筑,专门用来放他的藏书。换句话说,这就是他的私人图书馆,里面的精品图书只归他自己阅读使用。他让进士出身的参知政事李至来帮他管理这个地方,李至执掌着这个私藏重地的钥匙。
时间长了,宋太宗的这个秘阁也为广大文臣所知。但是他们都没有胆量向太宗提出入阁览书的要求。毕竟那是太宗的珍爱之物,万一借出来看,飞过来个苍蝇拉泡蝇屎污了御书,那就罪过不小啊。
直到有一天,这个秘阁前来了三位大臣。这三个大臣都是文臣,名字分别是李昉,宋琪和徐铉,这三个人苦于没有新书读,就想着到宋太宗的秘阁中借书一观,一饱眼福。
这时候太宗并没有在秘阁读书,掌管钥匙的李至是个非常谨慎的人。他对这三个人说道,钥匙确实是我掌管着,可是这个地方是皇帝私藏重地,偶尔皇帝也在这里办公,文书之类也不少,为了保守秘密,根本不让外人进入的。你们不是在这里做事的人,让你们进去偷偷看书,有很多不方便的地方啊。所谓天威无常,如果因为这件事得罪了天子,犯了罪过,甚至有可能掉脑袋的,不值得呵!
可是这三个大臣却是有股天不怕地不怕的莽劲冲劲。他们说道,(李至)你请不要顾虑太多,当今的主上是位有智开明的天子,如果我们因为进去看书犯了罪行,比做了其他错事违反律法强得多啊。于是不顾李至的阻拦,强行拉过李至执掌的钥匙,开门进了秘阁。
李至眼见无法阻拦三人的进入,于是赶紧让人去给太宗报信。太宗听闻此事,赶紧跑过来到了秘阁,可是并没有喝问三人的罪过,而是宏大肚量,给三人赐酒。不但如此,还下令把秘阁中所珍藏的古籍绘画等等,让李昉这三人尽情观赏。
李昉等人得以纵观秘阁所藏之珍贵图书图画字帖等,还喝到了宋太宗所赐的好酒,可是李昉还是提出了自己的请求,那就是让秘阁的所藏公开化。以为当时全国征集的图书之类都存放于三馆,三馆相当于宋朝的中央图书馆。李昉请求太宗,把秘阁公开,相当于新成立一个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地位比三馆低一些。
太宗果然对文人大度,答应了李昉的请求。而且亲笔写了一个飞白书法的秘阁的匾额,赐给了李昉,让李昉承办其事,把秘阁图书馆开办起来。并且还赏赐了自己写的草书千字文书法给秘阁。
李至请求把太宗的御笔草书千字文书法镌刻在石碑上面,用来永远保存这(皇上赐墨宝)了不起的殊遇。太宗却不愿意,他说道,这个千字文嘛,就是梁武帝得到了钟繇的破碑,让后让周兴嗣依照其韵加字而成,就是个识字练字的用途,没啥文理。都说孝是百行之本,既然真的要镌刻石碑,那么我抽时间写一遍《孝经》书法,赐给你们好了,你们可以把它刻好放在秘阁中,用来起到教化的作用。
太宗厚遇文人,这几位在后来也确实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来李昉担任了三部大书的主编,在我国文化史上做出了自己的巨大贡献;徐铉也参与了这几部图书的编纂;而宋琪更是做到了宰相的高位。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宋太宗这个人的开明的一面,对于擅自闯自己秘阁一心览书的文臣们,不计其擅闯之过,而嘉其爱书之行。最后甚至就连自己私藏的图书,也因为李昉的请求,全部捐出来,让大家都能看到。对于文化人文化事有这样的磊落心性气度,难怪在他的皇帝任内能够完成四大书这样的重大文化工程了。无情岁月,人事更迭,宋朝已经灭亡将近千年了,可是四大书流传至今,卷本皆在,这是那个曾经繁华无比宋朝留给我们的最好的礼物!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看到这里的话,欢迎点击关注本号;或者在评论区发表评论,写下您的宝贵意见;喜欢文章的话,就点赞或者收藏吧。 码字不易,年轮小编在此谢谢大家了!(本文文字由百家号作者年轮历史原创,配图来自网络。配图如果有侵权之处,请联系小编删除之)
参考资料:《玉壶清话》 北宋 文莹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