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世间万物相生相克、存在两面性。比如一颗稻草,长在岸边,是濒死之人的救命抓手;飘落雪山,则可能是崩塌之源。
相似的两面性,同样适用企业。相同策略,放在不同企业身上,结果往往大相径庭。例如乳业流行的“全产业链”,于伊利、飞鹤、君乐宝是成功基石,于辉山、圣牧则是失败祸根。
以此来观,巨头顺丰、德邦的“大件”风潮,也有类似考量。结合二者近期的种种困局表现,“大件”论究竟是救命稻草还是最后稻草呢?
作者:李然
来源:首条财经-首条研究院
时至三伏,夏意正浓。许多行业进入高负荷时期,快递物流即是典型。
显然,消费者的购物热情并未被“桑拿天”干扰,在线下单购物,少则一天,多则几日,心仪商品就会来到面来。
上述情景的基础,离不开强大快递物流体系的支撑。
随着互联网进程的一再加快,快递业的迭代速度也在加速提升。其中,快递由“轻”变“重”,是行业最为直观的变化,也是行业从年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大”快递时代
从某种角度来说,快递从衣服、鞋、杯子等小件物品,逐渐延伸除大家电、大家具甚至大建材等大件商品,意味着消费升级不断加速,也意味着产业互联网的深入发展。
消费基础决定行业生态,B端、C端的物流同频共振,加快了我国的互联网进程。从数据中也能看出这一点,2017年,我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400.6亿件,但竞争集中于轻货快递市场,0-3kg、3-20kg、20-50kg公斤段的票件占比分别为70%、20%、10%。
2017年后,以大家电、家具、建材、运动器材和卫浴等为代表的大件商品网购需求兴起,5-100kg公斤段产品成为物流增长的新焦点。
消费升级结合产业互联网、新零售的兴起,也催生出快递行业一个“千亿级”的细分市场。
贝恩咨询公司预测,大家电、家装等品类到2020年电商渠道渗透率将分别达到55%和25%。受益于大件电商渗透率提升,快递市场5-30kg增速将达到25%,30-100kg公斤段增速将达到20%。
根据物流采购联合会的信息,中国大件物流2015年的市场规模达8943亿元,2015年B2C电商大件物流总费用120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65%,成为继快递之后物流市场新的战略增长点。
显然, 我国已进入“大”快递时代,各大快递公司纷纷开始在此布局。其中,顺丰、德邦这两个行业巨头,体现出鲜明的对比。
近日,顺丰正式宣布进军大件包裹市场,“大件包裹”首重10千克一口价,续重4.5元\\/千克起。据了解,这一新计划主要面向五个目标市场,包括个人大件行李、纺织服饰(整包)、汽配五金、家电家居及工业设备。
可见,这家小件快递中的王者,未来的快递包裹会越来越大。
另一边,德邦由“物流”改名为“快递”,并在2018年报中,将“大件快递”作为其发展战略的第一条。根据德邦展望,势要成为大件快递细分市场的行业龙头。
一位是曾经的小件快递王者,一位是曾经的大件快运巨头,二者对比显然极具代表性。
大件痛点
不过,无论是顺丰的由“小”变“大”,还有德邦的由“大”变“小”,克服“大件痛点”对二者来说并不容易。
首先,目前大部分快递都是以三轮车为运送工具,大件快递很难搬运,对三轮车的承载量也是一大考验。
其次,大件快递的员工提成相比小件快递差距不大,快递员必更倾向送小件快递。同时,大件快递会占据更多货仓及三轮车空间,甚至例如电冰箱等大件快递,相当于几十个小件快递的体积,这对运送效率与成本会增添不小压力。
再次,大件快递在例如送货上楼等服务方面很难做好,如何解决最后几百米运送,也是一大难题。
最后,是运送速度。快递相比物流最大的优势之一“快”,如果失去速度,运送大件则与物流无异,大件快递布局也就无从谈起。
除了大件快递的固有痛点外,顺丰、德邦自身的原有问题,也会对该项新业务形成掣肘。对于企业而言,陷入危局时,最忌盲目拉长战线,否则只会加速衰落甚至死亡。
图片来自网络
顺丰的资本盛衰
先来看顺丰。
都市写字楼中,顺丰毫无疑问是存在感最强的快递.速度快,安全性高,让其成为不少消费者的头号选择。良好的口碑也是其敢于布局大件快递这个“深水区”的重要前提。
公开资料显示:1993年,顺丰诞生于广东顺德。采用直营的经营模式,由总部对各分支机构实施统一经营、统一管理,以保障整体运营质量。得益于此,顺丰击溃“三通一达”,成为快递行业老大,甚至强势挺进资本市场。
2016年12月12日,顺丰速运取得证监会批文获准登陆A股市场,2017年2月24日,正式更名为顺丰控股。上市之后,顺丰一连拉出4个涨停,最高攀升至73.48元,顺丰董事长王卫的身家则在2月28日达到262亿美元,一度超过腾讯马化腾。
但从现在来看,顺丰在资本市场的辉煌,不过是昙花一现。
截至7月25日,顺丰控股股价报收36.37元,市值1605.58亿元,市值较最高点蒸发1834亿元,缩水超200亿元。
投资者对顺丰用脚投票,并非没有前兆。例如4月4日早盘,顺丰控股跌幅曾一度超5%。这一突发情况,显然与顺丰股东减持公告有着直接关系。
4月3日晚间,顺丰控股公告表示,顺达丰润、元禾顺风、嘉强顺风和刘冀鲁将减持不超过7.9%的股份。按37.3元的最新收盘价,7.9%股份所对应的市值约为130亿元。
拟减持股东中,顺达丰润目前持股8.33%,元禾顺风持股5.65%,嘉强顺风持股5%,刘冀鲁持股2.05%。
公告披露的减持计划显示,元禾顺风、顺达丰润、嘉强顺风本次拟减持的原因均为合伙企业资金需求,刘冀鲁减持原因为个人资金需求。拟减持期间为2019 年 4 月 29 日至 2019 年 7 月 26 日。拟减持价格依据市场价格确定。
虽然顺丰控股表示,“此次减持的股东都不是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股份减持计划系股东的正常减持行为。”但依旧无法阻挡其股价的颓势。毕竟其股东之一的嘉强顺风,此前已有过一次减持。
3月22日,顺丰控股发布权益变动公告介绍,2018 年 2 月 2 日至 2019 年 3 月 20 日,嘉强顺风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及大宗交易方式,减持上市公司无限售流通股总计45721257 股,减持股份数量占上市公司总股本比例为 1.03%。套现金额超7.22亿元。
问题来了,股东们为何会大范围减持套现?
业绩滑铁卢
业绩是一个重要考量。
顺丰控股披露的2018年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09.43亿元,同比增长27.6%;归母净利润45.56亿元,同比下降4.5%;扣非净利润34.84亿元,同比下滑5.92%。顺丰控股2017年上市,这是公司自上市以来首次净利润下滑。
对于业绩下滑,顺丰方面表示主要受成本增加影响。
从财报来看,2018年顺丰人工成本占总收入比同比上升 0.24%,运力成本占收入比上升1.86%,其它经营成本占收入比上升0.13%。尤其是人工成本,去年顺丰控股职工薪酬同比增长17.8%,外包成本也增加41%。
受此影响,2018年顺丰的速运物流业务毛利润同比下滑2.13%,创下上市以来最大降幅。
当然,顺丰的业绩滑铁卢有着两面性,具体来看即外部影响和内部因素。
竞争红海
先来看外部。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在顺丰净利润下滑同时,竞争对手的形势却一片大好。申通、中通与韵达,2018年净利润增速分别为37.46%、30.1%及67.3%。尤其是美股上市的中通快递,尽管营收只是顺丰控股的19.3%,但42亿元的年度净利相比顺丰差距极少。
业务增速方面,顺丰也较为乏力。2018年,顺丰控股 38.7亿件业务量同比增长27.6%,而申通快递、中通快递及韵达股份则分别完成51亿件、85.2亿件及69.8亿件,同比增幅34.42%、34.8%及38.48%。
截至2018年6月,顺丰控股快递业务量3.23亿票,远低同期圆通速递的28.14亿票、申通快递的4.02亿票、韵达股份的5.75亿票。
负债方面,截至2018年三季度,顺丰控股的负债率已达46.77%,远高于同行业平均30%左右的负债率水平。
诸多迹象表明,若保持这一趋势,快递行业龙头易主只是时间问题。
事实上,顺丰在各项数据上不断被对手超越,颇有“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味道。在竞争已成红海的快递业,不进步就等同于倒退。
有媒体计算,顺丰在2018年的业务量累计约38.69亿票,同比增速约26.7%,这一增速与同期整个快递业的业务量增速几乎持平。国家邮政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年,快递服务行业的全部业务量为507.1亿件,同比增长约26.6%。
不过,主要对手申通快递、中通快递及韵达股份却远高行业水平。此消彼长,顺丰的市占率自然被削弱。
遗憾的是,顺丰曾远超同行的服务质量也不在灵光。
放眼行业,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顺丰基本可实现2小时上门取件,24小时全国主要地区到达。如今的快递业生态已今非昔比。
不输顺丰服务质量的京东快递强势挺进C端,此前在服务质量方面相对薄弱的“三通一达”,在阿里巴巴的菜鸟助力下,已脱胎换骨。基本也可实现2小时上门取件,而中通和申通也都实现了次日达,行业整体的效率水平大幅提升,让顺丰的业务护城河日益弱化。
更不幸的是,在竞品从速度到质量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顺丰却屡屡犯下降维之错。
图片来自网络
投诉高企
来看看自身问题。
投诉平台上针对顺丰的声声控诉,就很能说明问题。
2019年7月13日,用户6934065274在黑猫投诉平台称,其购买两个电子产品、用的是顺丰代收货款,商家同意当着快递的面验货,但是快递员不让验货。找顺丰客服,但顺丰客服包庇派件员不让投诉。该投诉已经过平台审核。
2019年7月13日,用户张阿茜g在黑猫投诉平台称,7月11日通过顺风邮寄税盘跟公章,要求时效要快,说给空运,之后晚上收到短信改成陆运,打电话给客服,客服说他们那是查是空运,之后确定走陆运,时效也不对,下单显示次日12点之前,直到13号才收到。该投诉已经过平台审核。
2019年7月6日,消费者“用户7219531789”在黑猫投诉平台反映:7月4日,在淘宝购买的switch从上海邮寄到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顺丰快递员将货放到代收点。可第二天去药店取货时,并没有发现货物,联系顺丰快递员前来确认,但快递员无法出示与药店老板交接货物时的凭证,同时,该消费者反应咨询代收点老板只要报名字即可领取,根本不需要手机号和身份确认,这就存在货物被冒领风险。
同时,在顺丰倾力布局的大件快递方面,其服务质量也十分堪忧。
7月15日,消费者“雨幕文”向黑猫投诉平台反映:6月30日,于浙江湖州运送至新疆和田,物件为一电子琴,由顺丰速运寄送,并全额保价14000,快递于7月6日到达,经收件方与派件员确认,电子琴主体有2个键位损坏, 因快递中转途中碰撞所致。第一时间提交问题给顺丰公司,并且要求按实际保价理赔,顺丰一直未作理赔,提交问题至今天已有20天。
从上述投诉中,可以看出,顺丰的快递质量确实存在问题。不过,更集中突出的体现,还要从4月22日的顺丰道歉风波说起。
4月22日下午,一网友发布微博,顺丰快递的工作人员私自打开客户包裹,将包裹里的东西散落在自己床上,佯装是其女朋友东西,还发信息骚扰客户。
对此,4月22日晚,顺丰集团官方微博转发该网友的帖文并致歉,称非常理解发帖人感受和愤怒,顺丰绝不姑息、纵容任何违反法律法规和企业行为准则的不当行为,已经启动调查程序,并再次为此道歉。
随着事件发酵,截至23日下午17时,微博上“顺丰回应快递员私拆包裹”的话题,已超2.3亿的阅读,评论超1.5万。
令人震惊的是,评论区最多的留言,竟是“”快递员已知道了你电话住址等信息,希望她维权后尽快搬家,以免引来报复。”
数据泄露风波
顺丰的乱象究竟严重到何种程度,一次正常的维权投诉,竟让大量网友担忧当事人的人身安全?
一定意义上说,网友的担心,有着充分依据。
2018年5月,湖北法院宣判一起19人贩卖个人隐私案件。19位嫌疑人中有顺丰员工11人,1名顺丰员工家属。据警方透露,这是一个由顺丰员工开始,连接中间个人信息倒卖商,到信息诈骗分子的多方黑色产业链。
“泄露、贩卖个人隐私”的风波,让顺丰企业形象一落千丈。众所周知,手机、住址、银行卡,购买物品等信息一旦泄露,其后果不堪设想。作为快递龙头,顺丰竟出现如何问题,着实令人惊恐。
更多的问题担忧,来自媒体声音。近日,中国企业报的一则怒怼,再次打开了顺丰用户数据泄露疑云的潘多拉。
事件起源于去年,中国企业报旗下微信公众号因发布的《3亿条疑似顺丰用户数据泄露 暗网交易售价两个比特币》报道,被顺丰集团告上法庭。
这起今年年初立案,本应今年4月9日开庭的民事诉讼案件,后因开庭时间一再变更,引发中国企业报不满。中国企业报历陈自己面临的多重“担忧”:顺丰速运是否有意扰乱案件审理进程;作为上市公司,顺丰方面是否存在虚假披露;是否有意干扰甚至压制媒体舆论监督;是否认识到信息泄露事关公众权益和社会公共安全这四项问题。
由此,中国企业报指出顺丰在恶意打压舆论监督。而回到上述的文章报道中,中国企业报称,对泄密数据进行随即抽检验证,得出结论:没有明显证据表明,这些个人信息是不真实的,且在此前,曾爆发多起顺丰数据泄露案件,涉及顺丰快递代理商及多名员工。文章最后认为,通过“数据”挖掘金矿,仍是顺丰快递的生意经。“若此次数据泄露属实,或对顺丰的数据商业化过程蒙上阴影。”
可以说,中国企业报的发声怒怼,再一次将顺丰的信息安全问题置于舆论风口。信息隐私问题,一直是消费者、业界乃至监管层关注的焦点问题,顺丰此次的舆论纠纷,无论结果如何,对顺丰的信任信誉都是一次不小的考量。
众所周知,顺丰快递的价格相比其他快递高出不少,而优质、快速的服务,是其高价的逻辑基础。但若用户在花费高价后,没能享受到对等服务,反而招致麻烦甚至衍生危险,这无疑挑战了顺风的发展根基。
从行业监管来看,新的快递新规将在10月起施行,若顺丰服务质量下滑的现象依旧没有改善,触犯法律法规的风险也是一个重要考量。
当然,导致顺丰每况愈下的内在因素,还有其新业务布局方面的盲目激进。
王卫的大手笔
上市后,拥有庞大资本支持的顺丰,开始进入了激进的扩张模式:收购广东新邦71%股份;参与美国物流服务平台Flexport融资;和美国夏晖集团合作;收购德国物流巨头DHL在内地和香港的供应链业务等。并不断发力冷链、海运等业务。
不断扩张背后,则是巨大的资金投入。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顺丰花在收购及投资上的金额已超70亿元。这也是其在2018年负债远超行业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顺丰的大体量收购投资,短期内显然无法收回成本,更谈不上盈利。这对其短期资本表现和现金流自然造成一定影响。
长期来看,顺丰自身业务能否与这些布局形成互补,如今也是未知之数。所谓“贪多嚼不烂”。类似的贪吃蛇效应,已经让不少企业吃了大亏。大规模的收购、投资,对任何一家企业来说都难以消化,若未能形成产业合力,其可能重蹈辉山、美团的危局覆辙。
同时,虽然顺丰布局的供应链,是未来趋势,但从目前来看,供应链看起来很美,真正实现盈利的企业并不多,行业模式的探索也是顺丰需要攻克的难题。
可见,顺丰在2018年的大手笔布局,在短期显示弊大于利,长期来看则喜忧参半。这一方面展示出董事长王卫的胆识,一方面也体现出其个人的激进风格。而正是王卫的这份激进,曾让顺丰吃了大亏,顺丰优选的闭店表现既是例证。
闭店与亏损
2012年,王卫开始涉水电商,显示出不甘局限快递业的野心。同年5月,生鲜电商平台“顺丰优选”上线,以售卖生鲜和进口食品为主,目标人群为中高端消费群体。两年后,王卫又看上新零售风口,推出线下门店“嘿客”,主打社区服务,并用4个月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开出超2000家门店。
不过,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顺风优选”的发展不尽人意,在全国范围内关闭线下门店,只保留深圳周边和首都北京的部门门店。
虎嗅网援引内部人士消息称,目前顺丰优选盈利的门店也是微利,并且一直没有找到项目整体盈利的方向。这一点从6年来顺丰优选换了7任CEO,就可见一斑。
媒体的态度,显然有着充分的数据支撑。顺丰控股公布的相关财报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5年三年时间,顺丰优选分别亏损1.26亿元、6.14亿元、8.66亿元,累计亏损达到16.06亿元。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系教授冯天俊认为,顺丰优选并不具备零售基因,屡战屡败始终没能打造一套完备的零售与供应链体系。就目前来看,无论是人员配备还是运营体系,顺丰优选尚不具备成熟的模式。零售的本质在于体验、成本及效率三者间的权衡,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精细化管理,但顺丰优选想要降本提效、提升效率还需加大网络布局。
电商专家、上海万擎商务咨询有限公司CEO鲁振旺也认为,顺丰优选的失败一方面基于其在流量、开店上不具备优势,另一方面则是生鲜本身利润率低、保质期短、供应链可控难度大从而导致高损耗、难盈利,“归根结底还是经营模式的问题”。
由此看来,王卫的新零售布局着实难言成功。
传统业务萎靡不振,新业务表现平平,这显然为王卫的“大件快递”战略,蒙上一层阴影。
更何况,大件快递并不是一项,将小包裹变成大包裹的简单业务。即便是大件运营经验更为丰富的德邦,都啃不下这块“硬骨头”。
图片来自网络
德邦“过山车”
公开资料显示:德邦快递自1996年成立,现已成长为一家以大件快递为主力,联动快递、物流、跨境、仓储与供应链的综合性物流供应商,并于2018年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
2019年4月3日,德邦快递公布上市后的首份年度财报,数据显示其2018 年营收约230亿元,扣非净利润约 4.6 亿元,同比2017年分别增长了13.15%和45.29%;从数据上看,德邦快递的发展形势可谓一片大好。
不过,与顺丰相似的是,德邦的资本美好时刻也很短暂。
4月29日,德邦物流股份公布了2019年一季度报告。报告显示,2019年1-3月,德邦股份实现营业总收入54.76亿元(人民币,下同),同比增长16.74%;期内亏损4905万元,上年同期实现净利润9983万元,整体利润下降幅度近1.5倍;扣非净利润后亏损达7244万元,每股收益为0.11元。
过山车式的表现,与德邦业务的悄然变化有着直接关系。
资料显示,德邦2018年的快运业务收入为112.06亿元,低于113.97 亿元的快递业务。
并较上一年的130亿元下降了13.76%。也就是在这一年,德邦物流正式改名为德邦快递,预示着其已经完全转型。
不过,快递业务向前,快运业务向后,一上一下间,打破了德邦的内部业务平衡。
德邦方面对此解释:“受公司产品结构优化升级及整车业务战略调整的综合影响,公司对原有业务结构进行优化,将战略重心及资源投入转向快递业务倾斜。尽管短期对收入及服务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但从长远来看,均衡健康的业务结构也必将在未来为公司带来更为持续、稳定的增长。
不难发现,德邦对当下之局的解释,可浓缩为“转型阵痛”四个字。但从业务端来看,却并非“阵痛”那么简单。
青黄不接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解筱文分析称,主要原因是德邦物流作为大件物流领域的领导者,再向小件领域进军中,需要面对快运、快递“两线作战”的压力,目前还处在战略转型的调整阶段。在这其中,既要维护快运领域本身具有的市场地位,又要抢占快递市场增量,由此既有市场竞争压力增大,且与快递物流企业发生正面竞争。除此之外,物流行业整体的生产经营成本增长、德邦在智慧物流领域的较大投入,也是其造成亏损的原因。
从专家的观点中,不难发现德邦快递在业务端正处在“青黄不接”的尴尬位置。正在孵化的“快递”上升速度,落后于成熟业务“快运”的下滑速度。新老业务间的迭代断层,是其亏损的主要原因。
虽然从纸面看,德邦在2018年快递收入同比增长64.5%,看似高于其同期快运业务下降13.76%。但二者的成本却不能同日而语。
据了解,随着快递业务规模扩大,由于德邦采取直营模式人力成本也急剧上升。年报显示,人工费用及运输费用两项成本合计占公司营业成本的81.77%。
德邦方面也坦言,“快递业务的快速发展导致公司用工需求大幅增加。公司人力成本不断上涨,将对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带来一定的压力。”
同时,巨大成本差距,也让两项业务毛利不可同日而语。根据2018年年报,2018年,德邦股份的快递业务毛利率为9.32%,零担快运业务毛利率为19%。快递毛利甚至不及快运一半。
更尴尬的是,德邦面临的市场竞争,远比顺丰更加凶险。
战略顺序
网络上有一句名言:人生的出场顺序很重要。
企业战略,同样如此。早在2014年,德邦进入快递行业不久,就推出大件快递的雏形产品“3.60特惠件”。该产品直接带动3kg~30kg大件商品的快递需求。按照公司最初的规划,头3年活下来,4年发展,3年跨越。
但问题在于,“水大鱼大”的规律下,彼时的大件快递市场远没有当下如此红火。因此,2014年-2015年,德邦快递出现两年亏损期。另一方面,由于德邦进军快递市场的时间太晚。快递市场已形成高端顺丰,中低端“通达系”的竞争格局。
一步慢,步步慢。错失行业红利期的德邦,自然在日后的竞争中落于下风。
在如今顺丰、京东物流、圆通、安通快递等物流企业均已加入战团的背景下,各家所推出的服务产品基本均覆盖了德邦大件快递的重量段,德邦的优势不复存在。
而那些在小件阶段积累更雄厚实力的快递公司,在入局大件后,则迅速挤压了德邦曾经的生存空间。仅在2017年,顺丰的重货业务就取得了79.9%的增长,百世的快运业务更是同比增长98.1%。这对德邦来说,并不是好消息。
另一方面,由于涉足快递行业时间不长、经验不足,导致其在运营方面也招致不少用户诟病。
差劲满意度
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2018年快递服务满意度调查结果》,德邦快递在公众满意度上的得分并不理想,在7家已上市快递公司中排名垫底。
数据显示,德邦快递2018年11月和12月的申诉率(快递企业每百万件业务量发生申诉问题的件数)分别达到111.4和109.77,高于顺丰、中通、韵达等企业,投诉问题主要集中在投递服务、邮件延误和邮件丢失短少等方面。
而2019年第一季度用户快递服务公众满意度调研数据显示,德邦快递的得分在75-76分之间,不仅低于行业77.6分的平均水平,也低于德邦快递去年同期的76-80分。
例如6月25日,一网友在黑猫投诉广东站反馈称,今年4月,他使用德邦快递寄送喷绘机给客户,使用木架打包花费1200元,到达目的地发现机器断了,导致他损失严重。“如果正常收货,客户要给我6000多元。”与德邦协商理赔,德邦表示只能赔偿500元,目前事情过去两个月仍没处理好。
7月24日,消费者“好多多的-云”向黑猫投诉平台反映:“德邦理赔部门主动提出赔偿1000元,我这边也同意了,然后说叫我近期查收一下,过了几天打电话给我告诉我我的银行卡和名字对不上,他们理赔部门打过去的钱被退回来了,然后昨天告诉了我,说要通过支付宝转账给我,叫我查收,然后就挂了电话,到现在我并未收到赔偿款,并且打理赔部门的电话没人接了,打个好几个都无人接听”。
作为一家C端企业,身处竞争激烈的买方服务市场,产品品质、信誉口碑是一个企业的发展之基,更是生存之本。显然,与顺丰相似,德邦的上述表现是在悬空踩钢丝,隐患重重。
近期,沸沸扬扬的踩雷一事,无疑让德邦的品牌形象再次受损。
图片来自网络
子公司踩雷
继诺亚财富34亿踩雷承兴国际后,私募基金爆雷成为公众关注焦点。值此风口浪尖,德邦的不幸踩雷,自然极具话题感。
7月15日晚间,德邦物流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宁波德邦基业使用自有资金1.6亿人民币购买的理财产品存在延期兑付风险。
据德邦股份公告显示,2018年6月5日,公司召开2017年年度股东大会,并在会上通过了以自有资金进行委托理财的议案。该议案提出,同意公司(含控股子总司)使用不超过人民币16亿元的自有资金开展委托理财业务,在此额度范围内资金可以循环使用。有效期为一年左右。
2018年7月6日,宁波基业以自有资金人认购丰圣资产管理的“丰圣——融驰稳健11号”私募基金第6期及第7期份额,认购份额1.6亿人民币。上述理财产品起息日为2018年7月9日,赎回日为2019年7月6日。
公开资料显示,德邦物流以500万元认缴注册资本,成立了宁波基业。宁波基业是德邦物流公司100%持股的控股子公司。
公告显示,这份逾期的丰圣-融驰稳健11号私募基金产品是在2018年2月12日正式备案的产品,托管人为恒丰银,计划莫及资金6.5亿元,不设固定存续期。
根据《丰圣-融驰稳健11号私募基金投向公告》,该基金投资于上海上科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持有的上海复旦科技园股份有限公司的股权收益权,上海上科承诺按约定期限溢价回购该股权收益权,同时以其持有的复旦科技园股权作为质押物,上海上科法定代表人章勇提供连带责任担保。
不过,截至7月15日,上海上科因资金流动性紧张,未能如期履行股权收益权回购义务,导致宁波基业 1.6 亿投资资金存在延期兑付风险。
事实上,上市公司买理财早已成风潮,出现踩雷事件,只能说明德邦自身风控存在漏洞。
踩雷事件不仅损害了德邦的企业形象,也对现金流、业绩造成一定压力,在种种可能性的影响下,自然也触动资本市场敏感的神经。德邦股份的股票评级遭到了机构下调。
中金公司认为,考虑到最差情况下,若1.6亿自有资金理财全部计提减值损失,约占2018年归母净利润的23%,对2019年业绩影响较大。中金公司表示,该踩雷时间将对德邦股份的股价表现短期承压。
同时,中金公司指出,由于2019年快运业务受宏观经济影响较快递更敏感,且年初以来安能、百世、壹米滴答、优速等通过降低计泡比的形式降低快运运价,对德邦有一定影响。同时,德邦今年成本投入较快,主要为快递员以及外包成本增加。
基于上述理由,中金公司将德邦股份下调评级至中性,股价目标价下调32%至13元。据wind数据显示,德邦股份机构评级一致目标价为21元,买入评级为4家、推荐评级为8家,此前并未有中性评级的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德邦股份在刚刚上市时,股价为26元左右,截止2019年7月25日,其股价仅为13.41,几近折半。
毫无疑问,德邦如今正身临逆境之中,那么,其掌舵人崔维星能否力挽狂澜,拯救德邦于水火呢?
崔维星的艰难时刻
由于股价折腰,崔维星及股东们不得不补充质押。2019年5月24日,崔维星补充质押280万股给华泰资管;7月19日,1.6亿元爆雷案后,崔维星再将660万股质押给华泰资管作为补充质押。
截至目前,崔维星及其一致行动人手中总计持有公司的股份总数为7.34亿股,其中有1.24亿股已经被质押,占比为17%,这虽然增添了德邦的资产风险,不过也可解燃眉之急。
不过,困扰崔维星的最大难题,恐怕是管理层。
众所周知,一个组织的生存发展、兴衰存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稳定。以蒙牛举例,多年来管理层的更迭,让企业决策成为难事,朝令夕改导致上行下效,最终和管理团队稳定的伊利,差距越来越大。
德邦的管理团队,同样十分动荡。据媒体报道,德邦在上市一年多时间里,先后已有4名高管离职,
分别为:2018年3月,郑荣国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2019年3月,黄华波辞去公司副总经理职务,留任董事;同期,韩永彦辞去公司董事及副总经理职务;2019年4月,公司副总经理、财务负责人单剑林也递交了书面辞职报告。
可以看出,在德邦内部存在着管理问题。军心不稳之下,即使崔维星身为“巧妇”,相信也难为无米之炊。内忧外患之下,崔维星若想度过艰难时刻的同时,实现“大件快递”的梦想,显然难度不小。
稻草论
从顺丰与德邦身上,不难发现,大件快递对于麻烦缠身的二者来说,更像是一根“救命稻草”。但矛盾点在于,已有问题尚未解决,布局新业务真的合理吗?
梳理顺丰与德邦的种种问题,正是行业野蛮生长的真实写照:电商的迅猛发展,网购呈现爆炸式增长,催生巨大的快递服务需求。一边是庞大的业务量及资本加持。另一边是残酷竞争,管理模式的洗牌。稳定平衡的行业天平,让外界忽视了快递行业的野蛮生长。但随着“互联网+”、“新零售”、“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打破了行业的原有格局,让行业进入了新一轮的品质、质量、高效、协同、精进的新洗牌期。
行业的新生态,让企业往期的问题暴露出来,长远来看,对行业是一件利好之事。粗放式发展的快递业,若想加快转型升级,大件快递也是一个好抓手。作为突破口,大件快递对企业的供应链、人力、效率、管理等方面的要求更高。
诸多快递企业布局“大件快递”,无疑是一个新的开始。这将成为快递企业向综合物流转型的最佳契机。
但需要警惕的是,类似顺丰与德邦的粗放打法,显然已不融于当下的“大件”潮流。若二者出现的种种隐患并未改正,而任由其堆积持续,不断消磨C端与B端用户、投资者、行业、政策的耐性。谁又能保证,大件快递不会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呢?
如此看来,如何改变现状,以更完美的姿态完成行业的“大小”融合渗透,不让“救命稻草”变成“最后稻草”,已是顺丰、德邦的生死之事,这不仅考验着二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取决于王卫、崔维星的能力格局。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一边是坠落,一边在升腾。顺丰、德邦如何发展,首条财经将持续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