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飞凤山凤影

2019-07-08     扶风同城

飞凤山凤影

文/唐志强

在扶风县老城区,有一座形似凤凰展翼俯身饮水的飞凤山,它是一座活在扶风人心中的山。据传,一千多年前,有神鸟凤凰从天界而来,翱翔在湋、美、星三水交汇处,被这里秀美的山川所吸引,久久不愿离去,且俯下身子,饱饮甘甜的湋水。这一饮就再也不愿离去了。

我是在飞凤山下出生,喝着从山上流下的雨水、听着从山上天和寺传来的悦耳钟声长大的;聆听着它的低语,我慢慢地懂得了天地万物、懂得了人生。在我年少时,每天与它相伴,却从没有感觉到它有什么出奇之处;及至成年,我才试着去读懂它。现在的我认为,那养育过我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处山坡、一场降雪……都会在我身体或心灵上留下永久的记忆;人赖以生存的东西,是山川河流,是日出日落,是风花雪月,是季节的更迭,是历史的传承,是乡风民俗,是民族血脉。由此而来,你们可以想到,故乡的一座山一条河,给了我多大的恩赐和启示,给了我多么丰富的想象啊!它们不仅是我地理意义上的故乡,更是我精神层面上的家园。古往今来,多少贤哲和文学家,都有自己可以依托的精神故土。老子的终南山,鲁迅的绍兴,马融的绛帐,贵妃的野河山,石泰的杏林,文王的周原……

我曾多次登上飞凤山顶,去感悟这座山丘和一座书院鲜为人知的故事。

明代的某一天,一位叫康海的文学家来到这里。他走进了山顶的多贤书院,用虔诚的心来凭吊一代史学家班固和一代军事家马援这些被历史铭记的著名人物。康海在书院中停留数日,并在祠堂的壁上留下这样一首诗:

绿树明新霁,青烟霭素川。

凭高一以眺,万井正巷然。

山色周围绕,灵光远近连。

虚名将底用,转觉愧前贤。

——明康海《多贤书院》

一座飞凤山,让康海和一群文学家、诗人载入志书,让苏轼驻足流连忘返,也让康海满心踌躇。几百年历史变迁,大儒史积诚纵然感慨万千,但也涌现出无数翰林与进士。

一只鸣叫的凤凰向着飞凤山前行……那是我年少时常在眼中泛起的景象。每至黄昏,当太阳从飞凤山顶落下时,我常常漫步在飞凤山脚下,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每当在远处遥望飞凤山时,我不知道心中对它寄寓的到底是什么,然而我的确因长久地仰望而微微心动。对着山顶上那一片紫红色的云霞久久凝望,说不上来那是一种怎样的冲动,我幼小的心灵却对大自然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和痴迷。

落日映照下的飞凤山一派庄严肃穆,周围的村庄仿佛群星捧月似的一齐簇拥在它的四周,显出一派庄重。那轮失去了光艳但依然鲜亮的红日徐徐谢幕。天地十分安静,即使有鸟的鸣叫声、人们呼儿唤女声,也都隐匿在一派更为庄重更为肃穆的背景中,村庄内炊烟袅袅,一片安静祥和的人间生活景象。

这是一座让人讴歌却无限叹息的山丘,也是一座让人浮想联翩的山丘。它从来都是这样的,高大、丰硕、亘古不变,对于它,辉煌和衰落都不值得一提。

曾经,它是如此荒芜;曾经,它也是这般辉煌。当我止步于此,放眼看去,这个有着历史文化底蕴的景点,现在竟是一片废墟。

飞凤山,一个久远的美丽传说,透过落叶的灌木丛,我看到了地面的瓦砾,诉说着这里昔日的繁华……

作者简介:

唐志强,笔名秦紫,陕西扶风城关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新阶层人士联谊会理事、宝鸡作家协会理事、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宝鸡杂文散文协会会员、宝鸡市互联网协会理事、扶风县政协委员、扶风县文联副主席、扶风县作家协会主席、扶风慈孝文化研究会会长。曾在《人民日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公路》、《陕西日报》、《大公报》、《三秦都市报》、《西安晚报》、《陕西交通报》、《陕西工人报》、《西部法制报》、《西北信息报》、《秦岭印象》、《延河》、《华夏散文》、《宝鸡日报》、《人民网》《新华社陕西频道》、《西部网》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新闻作品120余万字。老唐说宝鸡全媒体大v。策划主编《当代扶风作家散文选》、《美丽晁留》、《扶风地名故事》。出版有个人散文集《城市的候鸟》、《流绿的故乡》、《风从周原来》,新闻作品集《听话开的声音》。陕西省作家协会、陕西文学院2018年全省中青年作家培训班学员。2018年12月被评为“首届宝鸡好网民”荣誉称号。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ruOLCmwBmyVoG_1ZJek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