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要这个”,当孩子向你索买的时候,你的做法将影响他的未来

2019-07-29   凝妈悟语

带孩子去超市,孩子看到什么要什么,“妈妈,我想吃花生!”“妈妈,我想吃毛豆!”“妈妈,我想吃咸鸭蛋!”“妈妈,我想买玩具!”“妈妈,我想要这个双层床!”

孩子这些要求有些是合理要求,比如想吃花生、毛豆,健康食品自然乐得满足。有些又是不合理要求,就不情愿满足他。比如咸鸭蛋比较咸,吃多了影响健康。比如玩具家里已经有一样的了,不想重复购买。比如双层床,家里已经没有空间放了,也无法购买。

有时候跟孩子说一下,他能够理解,有时候就会要挟大人,非要购买不可。

比如想买玩具,拿在手里就是不放下,再不给买就嚎啕大哭。

比如买双层床,不给买,怎么拽他也不走,就像钉子一样固定在床边,让人左右为难。

还见过一些孩子因为妈妈不给买东西,就直接躺地上撒泼打滚的,让妈妈好生尴尬。

相信这样的场景,很多妈妈都遇到过。

孩子为什么见啥买啥呢?

*好奇心

孩子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正是健康的表现。他看到什么东西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尝一尝,感受一下,他不知道有些时候会给大人带来不变,还可能会给身体带来伤害,自然就产生了一些我们认为“不合理”的要求。

*占有欲

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自我为中心”的概念,孩子到了2-3岁就开始萌发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占有欲开始变强。他喜欢看到东西据为己有,认为看到的东西就是他的。虽然也知道要买,但实际上不懂买的真正含义,不知道父母挣钱是要付出努力的,买东西花的钱都是父母的辛苦钱。

*控制欲

有的时候,孩子就想通过让大人买东西,达到控制大人的目的,享受这种心理上的优势。他们有的知道买东西是不合理的,就是想证明“父母对自己是否有求必应”以及“大人是否听我的”,他非常享受和依赖能控制大人的感觉。

面对孩子“我就要这个”,家长都会怎么做?

孩子的索买愿望分很多种类型,到底如何应对孩子无限制的要求呢?面对不同的情形,不同的家庭会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做法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的影响。

*直接拒绝孩子“不给买”

有的家长害怕惯怀孩子,孩子要买东西直接拒绝不给买。孩子也看出端倪了,以后再也不开口要东西,家长会沾沾自喜,认为孩子懂事了。其实孩子是真懂事了吗?谁没有一丁点小愿望?

这种方式容易导致孩子委屈求全或者过分压抑自己,内心是伤感的,容易产生“补偿心理”,补偿自己或者补偿自己的孩子。有一个朋友依然能回忆起被妈妈拒绝的情形,一直在失落的阴影中长大。自己做了妈妈,绝不想让孩子吃苦,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就是把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的转嫁到了孩子身上。

还有的孩子会养成“顺手牵羊”的毛病,有一个小男孩特别喜欢小火车,家长就是不给买,每次他去同学家的时候,都会把同学的小火车偷偷装兜里,被同学看到了就说“借我玩几天”,看不到就据为己有了。

*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好好,买买”

过去经济条件不好,很多孩子小时候都是在限制中长大,自己成为父母后,不想让孩子过那种苦日子,所以孩子要啥就给啥,一味地满足孩子的需求,恨不能把超市搬回家。

有时候家长也不想给孩子买,但是孩子一哭又妥协让步。孩子也瞅准了家长的弱点,如果家长不给买,孩子就会故意大声哭闹、引起众人的关注,家长们碍于面子只好给买上。

这种方式也不好,孩子要买就给买,就会让孩子养成“索买东西”的不良行为。孩子会不断地提出索买要求,以至于贪得无厌。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教育学教授托马斯·里可纳说“电视和广告在不断地激起孩子们的购买欲。他们不断地向人们贩卖着一种理论,即花钱就能买到孩子们的快乐。”

《孩子:挑战》中也说:我们没有必要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特别是孩子提出不恰当的要求时,我们要说“不”。不限制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会让孩子认为金钱的来源没有限制,容易让孩子发展出不健康的物质观。

*告诉孩子“这个太贵,买便宜的”

孩子想要一个东西的时候,有的家长因为嫌弃太贵,不想给孩子买。有的直接告诉孩子“这个太贵,买便宜的”,或者含蓄地说“这个不好,那个好!”让孩子退而求其次。

不论是直接告诉孩子买便宜的,还是委婉地欺骗孩子买便宜的,孩子都会明白家长的良苦用心,以后在选择物品时,会照着便宜的东西购买,而不会选择更合适的东西。

曾经咨询过心理学家李雪类似的问题,“孩子总选便宜的东西怎么办?”李雪回答说“孩子本身不想选择便宜的,是因为家长总是让孩子选择廉价物品导致的。孩子会对自己的要求不高,凡事都不做过高追求,将来的生活质量也不够优质!”

面对孩子“我就要这个”,家长应该怎么做?

在处理孩子买东西这个问题上,家长是拒绝还是满足,确实是一门艺术,既要呵护孩子幼小的心理,又不能让孩子养成铺张浪费的习惯,确实需要好好琢磨。

*分清情况

孩子的要求其实也是不同的,不能一概而论。面对孩子的要求,要进行分类处理,有益的购买,无益的拒绝。

正好需要的:如果孩子提出想吃蔬菜、水果这些食物,有益于孩子身体健康,自然无需拒绝孩子的要求,买回家,大人孩子都要一起吃,同时也让孩子学会了分享。如果孩子想买的玩具、书籍等,家里没有,又对孩子的发展是有利的,可以选择购买。

家里已有同款:对于有些玩具,家里已经有同款了;或者衣服,家里已经有很多了。就要拒绝孩子的要求,耐心地告诉孩子家里已经有这样的玩具了,有这样的衣服了,不需要重复购买。

完全不需要:对于一些垃圾食品、无益健康的食品,要拒绝孩子的要求,防止孩子养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对于超出经济能力的、家里无法容纳的物品,也要跟孩子说不能买。

拒绝孩子时,不需要拖泥带水,给孩子讲一大通道理,比如告诉孩子“买这么多东西铺张浪费!”孩子哪懂得铺张浪费的意思,简单地告诉孩子“不能买,没用,对你不好”就可以,能用5个字说明的就不要用10个字。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说得越多越容易触发孩子的不良情绪。

*转移注意力

当孩子想买东西,家长不给买的时候,有的孩子安静接受,有的则会情绪爆发。对于情绪爆发的孩子,可以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带孩子去玩游戏或者看另一个平时喜欢的东西,悄悄转移注意力,孩子很快就忘了刚才要买的东西。

有个妈妈的做法很绝,她说儿子要撒泼打滚,她也学他的样子装出可怜相,孩子一看这样子太难看,一抹眼泪不哭了。找恰当的时机,不妨试试这个方法,很奏效。

*温柔而坚定

既然决定不给孩子买,就坚持到底,不要因为孩子哭闹做出让步。

《不娇不惯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中有这样一个案例:父母二人带凯凯逛颐和园。凯凯看见有卖水枪的,闹着要买。妈妈说家里有一个就不给买。凯凯大哭, 不走了。父母不理他,径直朝前走。凯凯哭着跟在后面,引得周围的人都往这儿看,其中还有外国人。爸爸妈妈觉得自己这次现眼现大了,可是不能惯着孩子的毛病。凯凯跟在父母后面,一面哭一面窥测家长 的态度,看见没有希望,哭声越来越小,最后终于不哭了。 爸爸妈妈有意放慢脚步,让凯凯追上来,领他回家,却绝口不提水枪的事。

父母坚持不给凯凯买,中间也没有训斥孩子,而是偷偷等着他,孩子能感受到父母的坚决,但是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出门前做好约定

出门前要预见到孩子会要东西,所以要跟孩子做好约定,一次只能买一样东西,垃圾食品不能买、家里有的不能买,可以买健康的食物、有用的书籍和玩具等,让孩子有界限感,孩子就会遵守这个约定。再要东西,家长不给他买,他就提前有个心理准备,不至于心理上受伤害。

*搞好亲子关系

有很多家长反映,无论采用怎样的方法,软硬兼施,都不奏效,孩子就是赖着不走,你说怎么办?非打他一顿他才听话。

如果遇到这样的情形,就把孩子抱离现场,找一个僻静的地方,让孩子安静下来,再慢慢跟孩子讲道理。不要在商场、超市当着众人的面教训孩子,一是影响周围人的情绪,二是会让孩子丧失自尊。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就给孩留了面子,让他有归属感,也显示了自己的素质。

如果孩子总是不听话,那真的该考虑下亲子关系的问题了。是不是缺少对孩子的陪伴,是不是平时经常吼孩子,孩子心里没有安全感,在疏导情绪时就会遇到阻力。所以一定多审视自己,控制自己的情绪,修复亲子关系,孩子的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如果您觉得有用,麻烦点个赞再走呗!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可以留言,我们一起讨论哦!感谢支持!

点击加入婴幼儿养育指南圈,第一时间获取科学育儿知识:

二胎宝妈,高级育婴师,个性化训练指导师,多平台原创作者。爱孩子、爱生活,愿与万千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关注我,获取更多育儿知识。